古人愛國主要事跡
古今中外,有許多英雄人物值得我們去敬佩,他們在這個世上已奉獻了自己的全部,這些真正的英雄人物是當之無愧,是被人們歌頌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人愛國主要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1】
詩人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2】
南北朝時,陜西延安罕尚義村有一個退伍的老軍官花弧,武功很好,立過戰功,退伍后,把一身武藝傳給女兒木蕙和木蘭,木蘭聰明勇敢,比姐姐更是要強。當時北京的突厥忽然入侵,_-_擄掠,百姓死傷很多。
一天差人送來元帥的命令,征集各地義民從軍保衛國土,對木蘭說:“姑娘,軍書很多卷里都有你父親的名字,這次征兵,凡退伍的軍官都要從征,父親年老兒子替征。”
木蘭回到機房,心里愁悶,想起父親年老,體弱多病,又沒大的兒子可以替代,怎么是好,國為效力,自己本有責任,無奈女子從軍,非常不便,想到這里,不由嘆息。
后來,官差再次來催,花弧扶病出迎,覺得自己為國御敵,義不容辭,便要收拾行李動身。木蘭要代父入伍,大家也不同意,都說女孩家去不得。木蘭一再堅持要女扮男裝,又給大家表演了高強的武藝,父親才同意讓她替自己出征。
女扮男裝后,又到市上給木蘭買弓箭鞍馬,一切打點好。朝廷命令賀廷元帥出征。當下點齊人馬,刀槍整齊,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開赴前線。
木蘭她們過了黃河又渡黑水,披星戴月,翻山越嶺,急奔前線。行軍途中,有一個戰士說起婦女在家安享清福,苦事都讓男子做了,木蘭道:“殺敵救國,就是戰死,也很光榮。婦女在后方也有責任,供給前方衣食所需,怎么說無用!”
在一次整頓兵馬后,敵兵又犯,來到黃土坡下,兩軍交鋒時,突厥忽然退走,元帥不知是計上前去追,不料被伏兵兩側包圍,廷玉元帥大驚,想退回已經來不及了。只得死命地拼殺。這時木蘭在十分危急時分,趕來殺退突厥王,救走元帥。木蘭又領兵殺了個回馬槍,沖進敵營殺得突厥兵大敗而逃。自此后,木蘭很是受到元帥的器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并不斷地受到升賞。
一日夜深人靜,木蘭奉命巡營,忽見宿鳥驚飛,自北而南,懷疑敵后夜襲,便去見元帥。他們設計將人馬撤出大營,四下埋伏,等候敵人入網。又命木蘭帶領一支人馬,埋伏放過敵兵,然后去奪取突厥兵的營寨。到時元帥隨后策應。
突厥王屢次來犯,卻久未得手,這次發動了全軍偷營,滿心想會馬到成功,摸進大營來,卻只見空寨一座,自知中計想退時,四下伏兵已殺來。好容易退回嘉峪關,又遭遇木蘭攔截,被木蘭打下馬來。突厥王被擒,大勢已去,官兵紛紛投降。木蘭一面派人稟報元帥,一面進城安民。并吩咐士兵嚴守軍紀,不得妄動百姓一草一木。嘉峪關百姓歡喜迎接漢軍進城。
這次木蘭手臂上也中了箭傷,在營中休養,賀元帥來探望,并欲以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花木蘭。木蘭推說箭傷發作,請求返鄉省親。這時幾個將領也來探望,大家羨慕她將要成親。但她假說自己家中有妻,能敵千軍萬馬,眾將不信。朝廷宣詔勞軍,頒給黃金玉帛,大家向木蘭慶賀,木蘭說道:“不愿升官受賞,決心還鄉生產。”給元帥留言述明自己為國立功,不圖富貴,元帥勉強允許。
木蘭回鄉,百姓沿途招待,家中父母姐弟出來迎接。一家團圓,人人歡喜。她脫去戰袍,換上衫裙,又回到織布機房,安心織布。
一天,賀元帥前來為自己女兒提親。花父推說兒子受風寒,染病在床。賀元帥要去床前探病。花老無法再推,只得換來木蘭相見。木蘭身穿衫裙,走上堂來。花老說:“就是她。”賀元帥看了很久,才恍然大悟。
花老安排酒宴,向賀元帥請罪,木蘭女扮男裝之事。酒筵過后,木蘭將賀元帥請到機房說:“以前國家多難,我才代父從軍,為國效力,不求名利。如今國內安靖,我愿仍舊勤于紡織,盡我婦女本分。”賀元帥聽了,十分欽佩,便回朝交旨去了。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3】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衛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衛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00余人,戰功冠于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斗中,霍去病顯露出杰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余人。漢武帝很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著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著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4】
岳飛將軍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將軍”四個字,制成旗后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托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將軍速增援,并在賜給岳飛將軍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將軍于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后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將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將軍退兵。后岳飛將軍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5】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6】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蘇武受牽連被扣押。匈奴單于采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威逼蘇武投降。然而蘇武在刀劍下昂首不動,在甜言蜜語中側耳不應。他對前來勸降的匈奴官吏說:“以死報國,是我早就下定了的決心,只要能對國家有所貢獻,即使是受刀劍,下油鍋,肝腦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沒有低下那顆高貴的頭。匈奴首領單于最后無計可施,只好把他趕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與羊群為伴。19年后蘇武歸國時已是須發皆白的老人了。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7】
唐朝的時候,有個地方官叫李希烈,為實現個人野心,發動叛亂,四處燒殺搶掠,使百姓遭難,國家也受了損失。怎么辦呢?當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議,讓太師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歸順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讓年過70的顏真卿去見李希烈。其實,這是那個宰相出的壞主意。因為顏真卿為人正直,不肯巴結討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會歸順,卻讓顏真卿去,想借刀殺人。顏真卿也深知此去兇多吉少,可為了國家的安寧,他毫不猶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見到顏真卿,立刻讓部下拔出刀,圍著他破口大罵,說要吃他的肉。顏真卿挺身屹立,怒視著叛賊。李希烈等人勸他投降,他說:“我來勸你們投降,你們反來勸我,我豈能受你們的利誘威脅。我快八十歲了,還怕死嗎?”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顏真卿冷笑說:“我既然敢來,就不怕死,要殺就殺!”他為自己寫好了祭文和墓志,做好了死的準備。
過了些日子,李希烈又叫人堆上柴草,點著火,對顏真卿說:“不投降就燒死你!”顏真卿視死如歸,毫不猶豫地向火堆撲去,倒是那伙人嚇得把他拉住了。李希烈見顏真卿軟硬不吃,決定殺了他,派人去把他勒死了。顏真卿就義前,仍大罵不止,表示自己為國盡忠決不屈服的意志。這位愛國老人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8】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
后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于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借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于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說:“今后不管怎么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后,很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說:“國家危急,我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
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蕩,便帶隊請戰。此后,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9】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匈奴中有人造反,蘇武的手下牽連其中,蘇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決定自盡,未遂,單于就把他關押起來不給飯吃,蘇武吃雪和氈毛活了下來,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邊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他讓公羊生下小羊才讓他回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后來漢朝又有使者來到匈奴,蘇武的手下悄悄與其取得了聯系,告訴他們蘇武還活著。這才讓蘇武返回大漢。這中間度過了十九年。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
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古人愛國主要事跡【篇10】
公元前342年屈原誕生于楚都丹陽,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屈原為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_,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_,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__。百姓聽到噩耗很悲痛,爭先恐后的來打撈他的尸體,結果一無所獲。于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