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愛國事跡
蘇武,字子卿,杜陵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蘇武愛國事跡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1)
蘇武是漢朝時候的一位官員。有一年,他作為漢朝的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辦事。不料,匈奴人違背諾言,不放蘇武返回漢鑰,扣留了他,還勸他投降。蘇武嚴辭拒絕,說:“我奉國家命令出使匈奴,喪失氣節就是污辱了使命,丟大漢朝的臉。我如果那樣,還有什么臉見人!”匈奴人用刀威脅他,他索性把脖子伸過去,寧死不從。
匈奴人把他放進地窖,不給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頑強地活著。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遙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叫他放羊,說不投降就讓他在那里待一輩子。蘇武沒有忘記自己是漢朝的使臣,代表著國家。他堅決不做有辱國格的事,寧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餓,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而且,那根代表漢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節”(一根長棍,上面掛著穗子),他一直放在身邊,放羊的時候也拿在手中。天長日久,“使節”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緊握不放。
蘇武在匈奴度過了19個年頭,始終沒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漢朝。他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受到人們的尊敬。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2)
《蘇武牧羊》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天漢元年三月,漢武帝為答復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出使匈奴。在出使期間,蘇武的手下虞常偷偷去劫持單于的母親,結果沒有成功,反被匈奴扣押起來。蘇武也被牽連了起來。這時,匈奴想勸蘇武投降,可蘇武誓死不從。后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中,斷絕飲食,逼他就范。匈奴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他渴了就吃一口雪,餓了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直到漢昭帝即位,才把頭發、胡須全白了的蘇武接了回來。這一晃就是十九年,他手中的旌節也變成光桿。
"富貴不能_,威武不能屈"。蘇武,就是一個這樣的大丈夫。作為出使西域的使者,盡忠守節,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盡折磨,寧死不屈。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不屈服,面對北海惡劣的自然環境,他仍然不屈服。蘇武始終忠于祖國,表現出了大義凜然的堂堂正氣,他不辱使命而聞名于世,而《蘇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傳,并為后人仿效。反映了蘇武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看完這個故事,我被蘇武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吹教K武含著熱淚端坐在車上,懷里緊緊的揣著那支脫光了毛的舊旌節,人們沒有一個不感動,沒有一個不落淚的。我覺得那根旌節就是蘇武的民族精神的見證。他真不愧是我國歷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十九年,對于我們來說太漫長了,可對于在那度日如年的蘇武又何嘗不是呢?那支持他頑強活下來的是什么?就是熱愛祖國的堅強的信念。
蘇武用他的睿智,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他用他的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蘇武的故事千古流傳。沒有戰爭的今天,我們依然要有這樣的民族精神。這樣,任何一個外國人都不敢輕視我們中國,我們國家也會越來越強盛。
讓《蘇武牧羊》的故事扎根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讓蘇武的民族精神永遠激勵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3)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后,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后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菅劭?,奪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么臉見人?!庇职纬龅秮硐虿弊幽ㄈァ?/p>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愈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p>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么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_,還有什么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么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莘指糸_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葸€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只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么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p>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4)
蘇武是漢朝時候的一位官員。有一年,他作為漢朝的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辦事。不料,匈奴人違背諾言,不放蘇武返回漢鑰,扣留了他,還勸他投降。蘇武嚴辭拒絕,說:“我奉國家命令出使匈奴,喪失氣節就是污辱了使命,丟大漢朝的臉。我如果那樣,還有什么臉見人!”匈奴人用刀威脅他,他索性把脖子伸過去,寧死不從。
匈奴人把他放進地窖,不給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頑強地活著。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遙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叫他放羊,說不投降就讓他在那里待一輩子。蘇武沒有忘記自己是漢朝的使臣,代表著國家。他堅決不做有辱國格的事,寧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餓,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而且,那根代表漢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節”(一根長棍,上面掛著穗子),他一直放在身邊,放羊的時候也拿在手中。天長日久,“使節”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緊一握不放。
蘇武在匈奴度過了19個年頭,始終沒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漢朝。他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受到人們的尊敬。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5)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出使匈奴。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匈奴中有人造反,蘇武的手下牽連其中,蘇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決定自盡,未遂,單于就把他關押起來不給飯吃,蘇武吃雪和氈毛活了下來,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邊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他讓公羊生下小羊才讓他回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后來漢朝又有使者來到匈奴,蘇武的手下悄悄與其取得了聯系,告訴他們蘇武還活著。這才讓蘇武返回大漢。這中間度過了十九年。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
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6)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云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涂上了最濃重的一筆。
擎一支旌節,他懷抱漢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他闊別長安的歌舞升平,游蕩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駕起橫亙天山,溝通中原的飛虹。
哀嘆,當漢使謀反事敗;正氣,當蘇武拒絕折節叛敵;驚詫,當單于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為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執著,蘇武舉起羊鞭,選擇作高山雪蓮那執著而圣潔的守望。
朔風凜冽,他與冷月做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胡茄幽怨,他與孤冢為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干二凈。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咽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著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猶能忘。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
我明白了,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著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是過眼云煙;忘卻,便是它的歸宿;忠心,才是歷史的永恒;銘記,才是它的精神家園。
壯哉,那永遠的蘇武!偉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記!奇哉,那驚天動地的銘記!雄哉,那一段忘記與銘記的千載頌歌!
永遠的蘇武。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7)
名字的故事
大家都有名字,我也不例外。
我的名字叫宋迪,是媽媽給取的,它也有來歷。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吧!
“宋”是我的姓,和爸爸的姓一樣。
“”這個字的意思是美好。
“迪”這個字的部首是走之,我屬蛇,這個字是祝福我長命百歲。
所以我叫這個名字的原因是:媽媽爸爸祝福我一生美好幸福、長命百歲。
我的名字有趣吧、美好吧!我喜歡我的名字。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8)
蘇武,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漢書》的作者班固稱贊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睔v代都有文人以詩歌的形式對其進行贊頌。他的墓(位于陜西咸陽城西)代有封修,題書、碑、碣殊多。蘇武的故事則代代相傳,自宋代以來,還被搬上了舞臺,《蘇武持節》《蘇武牧羊》等成為常演不衰的戲曲節目。2000年以后,人們在甘肅武威的蘇武山上還修建了蘇武廟。那么,我們不禁要問,蘇武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這還要從他的人生經歷說起。
出使匈奴被扣押
蘇武,字子卿,西漢杜陵(今陜西西安)人。他的父親蘇建,在漢武帝時多次跟隨大將軍衛青同匈奴作戰,是當時的名將之一。蘇建還曾將衛青的故事講給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聽,這些故事應該就是司馬遷寫《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重要史料來源。關于蘇武青年時的事跡,史載不多。根據漢朝的制度,蘇武和當時的貴族子弟一樣,憑借著父親的庇蔭,與兄長蘇嘉、弟弟蘇賢皆官拜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從之官。后來又升任刂芯羌啵負責替皇帝掌管馬廄。由于父親的勇武,想必蘇武自幼也會受到這樣的熏陶和
教育。
漢武帝時期,漢朝邊境有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中最強大的是北部的匈奴??v觀武帝以前的歷史,可以說匈奴是最令漢朝皇帝頭疼的問題。漢高帝六年(前201),韓王信與匈奴共同攻漢,并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次年,漢高帝劉邦親自率領大軍迎擊匈奴,在首戰告捷后,他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阻,輕敵冒進,結果中了匈奴誘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七天七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幸而劉邦采用了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即匈奴的皇后)行賄,才得以脫險。此后,每到秋高馬肥之際,匈奴貴族就依仗強悍的騎兵南犯,這使西漢北部邊境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然而,“白登之圍”給漢朝君臣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陰影,劉邦及其后的統治者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是不可取的,加之當時漢朝建立不久,百廢待興,更不是征發兵役的時候。于是,在惠帝、文帝、景帝時,朝廷都以“和親”政策為手段籠絡匈奴,以維護漢朝邊境的安寧。
漢武帝即位時,經過前幾代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達到鼎盛,社會穩定,府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此時,漢武帝決心以武力反擊匈奴的侵犯。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西漢王朝同匈奴之間進行了多次戰爭。我們熟知的衛青、霍去病、“飛將軍”李廣都是抗擊匈奴的名將。而在戰爭的間歇期,雙方也互派使者尋求和好,但由于雙方統治者都猜疑對方使者是來窺探己方實力的,所以使者往往變成人質。漢朝的使節,先后有十幾批被匈奴扣留。作為報復,漢朝也扣押了匈奴的使節。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9)
一日,閑來無事,姐姐掃了掃琴上的灰塵,撥響了一曲久違的《蘇武牧羊》。動聽的略帶傷感的音符在空氣中飄動著,不知不覺就觸動了我心頭的那根線,也讓我感慨萬分。
于是,我的眼前不自覺地腦補出蘇武在凌冽的寒風中牧羊的畫面,風在呼嘯,四野之下,除了與之相伴的那群羊,就只剩下蘇武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了。可就算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蘇武絲毫也不肯屈服,絲毫也不肯低下他的高貴的頭。他的內心深處,吟誦的是“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語氣慷鏘有力,激昂澎湃。銘記在他心頭的,始終是自己的國家啊。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信仰,蘇武才能一如既往堅持著,不因為與冷月為伴而感到孤寂,不在大漠飛雪中感嘆命運忐忑,也不以只有草皮為食而覺得絕望。
蘇武愛國事跡(精選篇10)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名叫《上下五千年》的書,是林漢達寫的。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感到很疑惑:五千年,居然一本書就給寫完了?帶著疑惑,我翻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從盤古開天辟地,一直寫到清代的白蓮教大起義,全書一共有262個小故事,通過這些小故事介紹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真是很“壯觀”的一本書啊!
這本書中有很多小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蘇武牧羊”這個故事了。
那還是漢朝的時候,與北方的匈奴一直在打仗,后來匈奴被打敗后,單于派來使者求和,總算有幾年沒打了。雖然表面上看,是和平了,實際上,匈奴還是想著進犯中原。
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出使匈奴,卻被單于扣押不得回朝。
單于看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想逼迫他投降。于是用斷食、斷水折磨他,還把他放逐到北海邊去牧羊,但蘇武不為所動,堅守自己的信念,一直緊握著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
十九年后,蘇武終于被釋放回漢朝。當蘇武終于回到長安時,百姓們都出來迎接??吹剿菨M頭的白發、白須和他手中那掉光了毛的旌節,都稱贊他是有氣節的大丈夫。
讀完這個小故事,我想了很多。中國從古至今,有很多像文中所寫的衛律、李陵之流貪生怕死之輩,但更多的卻是像蘇武一樣的寧死不屈的大丈夫。從故事里,我們不難讀出他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面對敵人的各種威逼利誘,他義正辭嚴,凜然不可侵犯,在冰天雪地的北海邊過著含辛茹苦的生活,卻依然不屈不撓,寧死不降,這些都表現出了他那崇高的民族氣節。在這本書中,像精忠報國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漢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都是忠貞愛國的大丈夫。正因為有他們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