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模范先進事跡范文
愛國是高于一切的傳統美德,正是如此,中華民族涌現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愛國模范先進事跡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國模范先進事跡范文5篇,歡迎大家分享。
愛國模范先進事跡范文(篇1)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書”,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優秀品質被人們喻為“沒有字的教科書”,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
徐特立斷指血的書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愛國主義教科書。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書,有機會閱讀了《民報》、《猛回頭》、《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發生了變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并指引學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1909年的夏天,他應約在修業學校作時事報告。他痛斥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無所不至的侵略,列舉了一樁樁傳教士毒害中國人民的慘案,他越講越憤怒,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忽然,他跳下講臺,跑到廚房取出一把菜刀,當眾砍下自己左手的一節手指。他用鮮血寫下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表示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和雪恥的決心。因為流血不止,他暈倒了。事后,省內外許多報紙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消息,徐特立的愛國壯舉教育了各界人士,激發了許許多多教師和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著樸素節儉的優良品質,這是一本難得的修身教科書。早在湖南一師的時候,徐特立的生活節儉,就是全校聞名的。他的住處簡簡單單,沒有大皮箱,沒有大柜,沒有什么值錢的家具,有的只是破舊的書籍。當時,長沙教育界有一個風氣,中學教師被認為是有體面的人,出門都要坐轎子,顯示紳士派頭。可是徐特立卻從來不坐轎子。他在長沙師范當校長,又在一師兼課,兩個學校相距約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著“釘鞋”,打著雨傘,夾著講義,從不缺課或遲到。一些教師看了很感動,慢慢地也都學著不坐轎子了。
1937年,徐特立領導著陜甘寧邊區的教育工作。黨中央剛進駐瓦窯堡的時候,當地只有一所學校。一天,徐特立去聽課,他穿著破皮襖,腰系一根繩子,學校的教師還以為他是紅軍的馬夫,沒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馮雪峰一起去聽課。馮雪峰向教師們介紹了徐特立,教師們大吃一驚,原來那穿著極為樸素的“馬夫”,竟是邊區教育部部長。有兩首小詩描述他在延安時的儉樸生活:“延安諸老惟公特,生活簡單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補綻,自煮瓜果充糧食。”“少騎公馬多徒步,不要隨從來照護。攜帶兩個冰饃饃,一天開會好幾處。”
建國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質條件好了,他依舊保持節儉的作風。他常對親屬說,生活上的簡樸,不僅可以省下錢來用于公共事業,更重要的是不脫離群眾,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高貴品質。他的衣被鞋帽都是從延安時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補的,他就堅持不換新的。后來,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雙皮鞋,平時也不穿,只是因為要經常出席一些重要宴會和參加外事活動的需要。他在飲食上也十分簡單,一直愛吃五谷雜糧和蔬菜。開始,他和中央宣傳部的部分工作人員住在一起,房子很舊,也較擠,孫輩回家就睡在辦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組織上要給他蓋幾間房子。他幾次表示不同意,說等將來生產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慮。后來經過多次說服,并將修建費減去了1/2,他才勉強同意。他住在香山時,很少一個人坐小車。他跟警衛員算過一筆帳:汽車、汽油是用實物或黃金從國外進口的,從香山到城里,來回幾趟就把一個中農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來進城居住了,他還常常以步代車,保持了優良傳統。
1968年11月28日,91歲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偉大的師表,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永遠為人們緬懷,被人們稱頌。
愛國模范先進事跡范文(篇2)
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蘇淮安縣石塘區南澗鄉近采橋鎮(今,淮安市朱橋鎮洼圩村)人,出身于窮苦農民家庭。1945年10月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l946年2月擔任石塘區黃盧(南)村婦女會長。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個還鄉團分子來抓馬秀英和婦女會成員。此時,秀英和幾個婦女會員正在黃盧村為聯防隊做軍鞋。秀英接到村民報告,即分頭轉移。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婦向東南方走,在洼圩北門遇上黃兆云帶領的“還鄉團”。黃兆云一眼認出秀英,一群還鄉團分子像瘋狗似的竄上來,一擁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莊圩子里。
在周莊圩子里,黃兆云妄圖從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黨組織的秘密以及婦女會成員的名單,對她軟硬兼施,逼問共產黨組織和婦女會員名單。秀英被肆意凌辱,嚴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對酷刑,秀英斬釘截鐵地回答:“要人頭有一顆,要名單辦不到!”
最后,黃兆云把她押到仇夏莊殘殺。馬秀英犧牲時年僅17歲。
愛國模范先進事跡范文(篇3)
臺兒莊戰役發生于1938年春天,我愛國軍隊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一舉殲滅日軍11984人,震驚中外。這場戰役的勝利,除愛國軍隊英勇作戰外,還與當時戰區的民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李宗仁在談到臺兒莊戰役勝利時,深有感慨地說:“臺兒莊人民完全和軍隊配合起來了,在戰場上挽救傷兵的是民眾,作偵察的是民眾,幫助軍隊輸送炮彈糧食的是民眾。這些民眾是赤誠地表現他們的愛國熱情,充分地擔任起救亡的責任來了。”
據臺兒莊北關老大娘王譚氏回憶:臺兒莊戰役打響后,我們青壯年婦女并沒有躲到安全的地方,而是自發地組成女子督戰隊,一方面激勵戰士勇敢殺敵,一方面防止逃兵脫離戰場。當時就有一個逃兵差點從我們的眼皮底下跑掉。我們幾個姐妹一起罵這個逃兵:“你還算是個男人嗎?你如果怕死,就讓我們拿著燒鄉火棍跟日本鬼子拼!”這個逃兵被我們得害羞了、激動了,掉頭就沖向了戰場。
愛國模范先進事跡范文(篇4)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是缺油的,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了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是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鉆井機到了,可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于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鉆。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
因為常年的勞累,飲食沒有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是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就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
愛國模范先進事跡范文(篇5)
1915年9月,作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雖已達到了頂峰,但他并不滿足,又開始覬覦皇帝寶座。他唆使幕僚美國人古德諾拋出了《共和與君主論》,污蔑共和體制是政治亂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國,胡謅什么中國人需要一個皇帝。
梁啟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凱的野心,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復辟,就是叛國”。為了駁斥袁世凱的復辟圖謀,梁啟超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凱的復辟野心。袁世凱獲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給梁的父親做壽禮名義送給梁啟超二十萬大洋,懇請梁啟超高抬貴手,不要在報上發表這篇文章。結果,梁啟超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
袁世凱見拉攏不成,就采取恐嚇的伎倆,逼其就范。他派人告訴梁啟超:“你流亡國外十幾年,那種艱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嘗夠了,現在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凱亮出了底牌。面對威脅,梁啟超毫不畏懼,從容笑答:“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再流亡一次簡直輕車熟路。”梁啟超毫不留情面,他把《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發表在《大中華》月刊上,其余各報迅速轉載,讀者爭相購買,一時間洛陽紙貴。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不顧國人的反對,恢復帝制,上演復辟鬧劇。梁啟超聯合蔡鍔將軍,發起了討袁護國戰爭,其余各省迅速響應,紛紛宣布獨立,反對帝制。袁世凱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嗚呼。
對袁世凱來說,梁啟超是有點不夠哥們“義氣”;對國家來講,梁啟超敢于不講情面,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這是值得尊敬和贊揚的。梁啟超一生只忠于真理,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鼓與呼,這種民族大義之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足以成為后世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