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
鄧稼先,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導彈專家和科學家,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和“導彈之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篇1】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后,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于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后,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后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 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后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后,他還在工作之余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篇2】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務必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好處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此刻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忙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聯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之后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制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饑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決定。但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超多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于方案,最后最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刻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
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篇3】
1924年,鄧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1948年,他遠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
鄧稼先信守了他的諾言,在拿到博士學位后的第九天,他毅然踏上了歸國之路。
當時,有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頂著重重壓力,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上萬次的計算,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敲開了中國人自主研制原子彈的大門。
鄧稼先常年身處核彈試驗的第一線。上世紀70年代,有一次氫彈的空投試驗出現了事故,為了查明原因,他毅然走進了那片意味著死亡的荒漠,因此遭受了致命的核輻射。身體日漸虛弱的鄧稼先,后來被確診為直腸癌。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病逝,享年62歲。
鄧稼先作為我國杰出的科學家,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默默無聞地為中國的核武器奮斗了28年,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純粹的人格魅力激勵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奮斗,爭當中國脊梁。
“鄧稼先,他就像古城清早的陽光,明亮而不刺眼,溫暖著他所照耀的地方;就像關中綿延的秦嶺,偉岸而不張揚,養育著山腳下的家家戶戶。隔著幾十年的時光,我們依然能觸摸到他的脈搏,西去兩千里,我們依然能看到他生命的延續。”這是人們發自內心對鄧稼先的贊譽。
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篇4】
“轟隆隆”原子彈震耳欲聾,爆炸聲在荒無人煙的大漠中彌散開來。瞬間,地面上飛沙走石,烏煙瘴氣,巨大的蘑菇云緩緩升起,就好像一朵矗立在大地上的巨傘。良久,科考站里的科研人員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有的甚至振臂高呼。其中,有一位年輕人臉上的笑容最燦爛,也最天真。無疑,他就是我的偶像——鄧稼先。
1950年,鄧稼先還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他那時還不知道將來放在自己肩上的擔子將會有多重,這擔子既寄托著上級對他的期望,也證明了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轉變。不久后,鄧稼先奉命成為中國原子彈研究總指揮。于是,他背上行囊和許多青年一起前往了荒無人煙、杳無人跡的戈壁,從此銷聲匿跡。
物資匱乏,千里無人,與世隔絕、孤立無援……起初,鄧稼先和科研人員們的處境極其窘迫,對于他們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而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小道”。不僅如此,連外國的專家也拒絕幫助他。鄧稼先和科研人員們一起努力,沒有機器,那就用手寫;沒有人力,那就加大工作量;工作環境惡劣,那就盡快完成工作……終于,在鄧稼先和科研人員們嘔心瀝血,絞盡腦汁的努力下,原子彈終于如期研制成功了。沒多久,氫彈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從此,鄧稼先打開了中國核武器研制的大門。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正好恰當地去描繪了鄧稼先的一生。但轉念一想,哪個革命先烈又不是這樣做的呢?
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篇5】
有一位老人,他為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他享有“兩彈一星”之稱,他是受國人敬仰的中國核武器之父——鄧稼先,聽到這個名字,我的心中不由而生一種敬佩之情。
1924年鄧爺爺出生在安徽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自小受家庭氛圍的熏陶,從小就熱愛學習,長大后考入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他勤學好問,不到兩年便讀滿了學分,還通過了博士答辯。他當時僅是26歲,人稱“娃娃博士”。
他在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毅然決然放棄了優越富饒的美國,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當時,他僅僅帶回來了幾雙襪子和一腦關于核武器研究的知識。此后八年中,他廢寢忘食,每天扎在工作中。
1958年秋,錢三強爺爺找到了他,決定與他一起給國家放一個“大炮仗”,在此之后,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上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現在了戈壁灘上。
1959年,蘇聯政府終止了對我國的一切援助,并一同帶走了當時所有的研究資料。中共中央下定決心自己動手,研究出原子彈。鄧爺爺擔任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當時所有的結論。
鄧爺爺雖長期擔任核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他總是出現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
一次核試驗出現故障,原子彈墜地被摔破,他深知其危險,仍手持摔破的原子彈碎片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許鹿希知道后,強行拉他回去做檢查,經檢查,在他的小便里發現了放射物質,肝臟受損,就連骨髓也侵入了放射物質。在檢查后,他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繼續研究。
在他步履維艱時,他仍堅持自己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權威對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不能去!”在他臨終前,組織為他的出行專門配了一輛小轎車,他只是在車上坐了一會兒,表示自己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祖國追授他金質“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鄧爺爺一個忠誠老實、從不驕傲的偉大科學家,作為新時代的初中生,這種努力刻苦的精神就應像種子一樣,在我們的心里生根開花,我們難道不應該向他學習嗎?面對困難和挫折,勇敢向前,這些不正是助于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嗎?
鄧爺爺——一粒我心中的種子,將會指引我的成功!
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篇6】
如水月光傾瀉進半遮竹窗,摸索著黑暗,我竟回到了1958。
正對的竹床上鋪著潔白的床單,床上躺著身高180,整夜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34歲男人——鄧稼先。
奉命成為“核武器”事業理論部部長,是鄧老一生的轉折點。天邊泛起魚肚白,伴著清晨的芳草甘露,我跟隨鄧稼先來到了秘密工作的地方:何其簡陋!狹小的倉庫竟因只擺放一張缺桌角的舊木桌顯得空曠,手搖計算機用棄的廢紙成扎成堆地堆砌在磚墻一角,討論甚是火熱。“死的是地方,活的是腦筋”,霎時,泛黃的稿紙便爬滿了密密麻麻的公式。
紙筆摩擦,中國一次核武器大氣層實驗明確進行。戈壁風云變幻,黃沙漫天,難以想象研究核武器的民族英雄竟食不飽,衣物愁。多少個渺無人煙的日夜鄧稼先帶領三四個初畢業的大學生,絞盡腦汁、爭分奪秒。藏在角落的我,無數次看到他們憂心忡忡,我看見工作室里無數次的深夜燭光,我看見無數次受挫后,隊友們擁抱打氣。無數次的不懈探究、無數次的推倒重來、無數次堅持奉獻的日日夜夜,注定了在世界東方升起巨大的蘑菇云。
長期跟隨鄧稼先生活在戈壁,我厭倦的目光竟喜歡上了突兀綻放的淡紫色馬蘭花,這也是鄧稼先最喜愛的花種,根系強大,在不毛之地綻放生命之花。
遠離家人28年,因核輻射患癌晚期,鄧老住院363天,進行了三次手術。坐在重癥監護室沙發上的我,隨著鄧老夫人許鹿希女士無聲地落淚,在生命瀕危的最后一刻鄧老依舊心系國防,這個中國人民的“好兒子”,國家的好榜樣還為自己未能繼續投身國家的發展深感愧疚,為生病感到懊惱,我淚如雨下。病房微弱光線凝固著奄奄一息的身體,死亡終究敵不過靈魂的堅強。
淚水中,我夢驚醒,凝望著鄧老喜愛的如水月光,我久久不能平息。致敬祖國英雄鄧稼先!他是全國人民的模范,他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代表。致敬鞠躬盡瘁的祖國英雄,鄧稼先們!是他們扛起了國家命運。
凝望鄧老的夢啊,多么清晰,我又嗅到了淡紫色馬蘭花的清香,這鄧老鐘愛的馬蘭花,這根系強大,無需營養,扎根不毛之地,帶來希望,綻放生命之花的馬蘭花,這見證英雄生命的馬蘭花!
鄧稼先的愛國英雄事跡【篇7】
赤心報國,無數愛國人士前仆后繼,一百多年前,中國還是一個任人宰割的時代,是鄧稼先發明了核武器,帶領中國走向成功。
在他的心中,事事都輕,人民最重,他清楚,人民國家是一切,為人民,他奮斗了二十八年。
為了祖國不再任人宰割,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未來二十八年里,他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了世界先進水平。
終于,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中國打開了邁向世界的大門。伴隨著原子彈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望著滾滾硝煙,他自豪的笑了,這是他用汗水和血液創造出來的,讓中國步入正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誰,默默無聞是他,無私奉獻是他,鞠躬盡瘁仍是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他的祖國榮譽,為了中國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奮斗了數10年,他常常在最關鍵的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直腸癌不幸去世,鄧稼先爺爺,我一定要以您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報效祖國為己任。您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是所有中國人的榜樣。您雖然去世了,可是卻一定會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請永遠銘記著偉大的科學家---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