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
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是一種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它們通過講述杰出人物的事跡來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和集體榮譽感,為祖國的繁榮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現在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希望你喜歡。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1)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范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迷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么。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地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地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
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2)
王二小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位英雄少年。出生于1929年的他,成長于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當時,他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常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雖然他還只是個兒童團員,但他經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為了保護家鄉和鄉親,他總是不惜冒險。
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一次來襲,走到山口時迷了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帶著敵人走在前面,實際上是為了引導敵人進入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發現上了當,就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王二小的犧牲并沒有被遺忘,反而被銘記在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個老鄉都為他流淚。后來,《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士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著名的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迅速傳唱全國,成為中國兒童歌曲的'經典之一。
王二小雖然只有短暫的十三年生命,卻在抗日戰爭中展現了英勇和堅強。他的事跡告訴我們,即使年齡再小,也可以有大義和勇氣,為了祖國和人民,義無反顧地沖向危險。王二小是一位可敬的英雄,他的事跡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歷史的篇章中。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3)
1933年5月23日,日本關東軍參謀長小磯 國昭向路透社記者發出狂妄叫囂:“為保衛‘滿州國’西境安全,日軍有進駐張家口之必要。”察省形勢,益行危急,察哈爾省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馮玉祥于26日發表抗日通電。
同日,佟鱗閣、高樹勛等十四名將領在張家口聯名通電,響應馮玉祥的號召,參加抗日同盟軍。內稱:奉讀宥電,慷慨陳詞,抑郁精神,大為振奮,表示今后愿在馮總司令領導之下,團結民眾,武裝民眾,誓以滿腔熱血,灑遍疆場,保我河山,收復失地。
馮玉祥任命佟麟閣為抗日同盟軍第一軍軍長,仍代理察省主席。第一軍轄四個師及一個獨立旅,這是支抗日同盟軍的基本隊伍。在召開的.抗日同盟軍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成立了同盟軍委員會,選舉了委員三十五人,常委十一 人,佟麟閣是委員和常委之一。
6月20日,佟麟閣、吉鴻昌、方振武等二十六名將領聯名通電表示:為民族生存而戰斗,應民眾要求而奮起,敢對國人一掬肺腑。凡與敵人同一戰線者皆為吾仇。并宣布:重整義師,克日北指,克復察省失地,再圖還我河山,……四省不復,此心不渝。佟麟閣積極與北路前敵總指揮吉鴻昌,北路前敵總司令方振武等密切配合,并派出第一軍的第二師受吉鴻昌指揮,出兵張北,猛烈攻擊敵偽軍,先后收復康保、寶昌、沽源,又乘勝挺進,7月12日克復多倫。共擊斃日軍茂木騎兵第四團及偽軍李華岑等千余人。抗日同盟軍軍威大振。佟麟閣在此期間,治軍理政,運籌帷幄,籌備軍需,安定后方,出版《國民新報》,宣傳抗日主張,組織民眾武裝,擔任前方運輸,救護傷員,收容難民,殫精竭慮,甚獲察省軍民的愛戴。
對日作戰,加上蔣介石、何應欽的軍事壓迫,使抗日同盟軍腹背受敵。察省地瘠民貧,補給也極其困難。馮玉祥迫不得已,乃于1933年8月5日發出通電,把收復國土,交諸國人。15日離開張家口。至此,深為日寇所恐懼的察省民眾抗日同盟軍不幸夭折。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4)
1936年,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英國兩年,華羅庚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數學研究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漸被國際數學界重視,年輕的華羅庚在數學界聲名鵲起。
1937年,就在他刻苦鉆研數學難題時,中國開始了抗日戰爭。華羅庚聽聞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后,馬上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抗日戰爭勝利后,當時中國政府見識到美國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后,為了提升中國的國防實力, 也萌生了研制原子彈的想法,于是派遣華羅庚等人前往美國考察。1948 年,伊利諾伊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并給出非常優越的待遇。
1949年,遠在大洋彼岸的華羅庚聽到了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于是他決定回來報效祖國。美國人不愿意讓優秀的華羅庚走,于是不惜重金讓他留在美國,但是華羅庚還是放棄了美國的優越生活和工作條件,帶著妻兒回到了百廢待興的祖國。
他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民族國家,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 回國后的華羅庚,走訪了全國多個地方,把數學問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為國家的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5)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之后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盡管有才干,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明白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雙方爭執不下,最后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么也不帶給。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十分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最后成功地修筑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先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6)
時近黃昏,風雨大作,咫尺之間,景物難辨。張世杰趁著海面混亂,讓人駕輕舟去幼帝趙昺的座船,接他脫離險境,以便尋機安全轉移.一直在舟中觀察著戰況的陸秀夫見來接應者皆不是江萬載父子平時所帶護隨帝后的親隨護兵,知道事已不可為,深恐奸細乘機向元軍賣主邀功,招致南宋末帝被俘或遇難,因而斷然拒絕來者請求。
但他也知趙昺的座船笨重,又與其他艦船環結,行駛艱難。陸秀夫估計已經無法護衛趙昺走脫,于是便當機立斷,決心以身殉國。
他盛裝朝服,先是手執利劍,繼而又勸說趙昺,“國事至今一敗涂地,陛下當為國死,萬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轍。德祐皇帝遠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說罷,他背起八歲的趙昺,又用素白的綢帶與自己的身軀緊緊束在一起,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船弦,與他的小主公踏上了從臨安到厓山的最后里程、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
楊太后聽說兒子趙昺死去,悲痛欲絕,隨即也跳海而死。之后隨同跳海殉國的朝廷諸臣和后宮女眷少說也有十多萬人。崖海十萬浮尸,向世人宣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7)
蒙古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前期,因為蒙古族當權者和明朝政府有矛盾,經常發生武裝沖突,雙方的關系疏遠了,傳統的貿易往來也停止了。這樣,明朝不安寧,蒙古族百姓也得不到內地的產品,生活上受到很大影響。
后來,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重新和明朝和好,服從明朝的統一管理,蒙漢關系改善了。俺答去世后,他的夫人三娘子掌權,更是堅持與明朝的'友好關系。在三娘子的促進下,蒙漢的互市貿易又恢復了。每當大集的時候,蒙古族百姓都到集市上購買和換取內地的絲綢、茶葉和各種生活用品,他們的皮毛等產品也是漢族商人喜歡要的。場面十分熱鬧。三娘子經常親自騎馬到集市上巡視,發現有糾紛的,都秉公處理,尤其注意保護漢族商人的利益。她還主動到宣化城,拜訪明朝官員,交流情況,關系非常密切。明朝封她為忠順夫人。遇上有的蒙古貴族想用武力侵擾內地,三娘子總是堅決反對,加以制止。
三娘子掌權時期,為蒙漢友誼做了許多好事,使雙方好多年沒動干戈,促進了民族團結。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8)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占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后,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準備回國參戰。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里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別人把他救醒后,他堅持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讀到的人無不感動。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9)
我國的老革命家吳玉章,從小就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輕的時候,他到日本留學,在一所學校里讀書。1904年元旦那天,學校把世界各國的`國旗都掛出來慶賀,但是沒掛中國國旗。吳玉章氣憤極了,帶著中國學生找到校方負責人,提出抗議說:“為什么不掛中國國旗?學校如果不道歉,不糾正錯誤,我們就罷課,絕食。”
校方不滿意地說:“平日我們對你那么好,你家經濟困難,我們不催你繳學費,還發給你零花錢,你為什么帶頭反對學校?”吳玉章嚴肅地說:“學校對我好,我很感謝。但是掛旗這件事是關系國家榮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爭啊!”校方只好承認了錯誤。
10年以后,吳玉章已經成為一個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國,他坐在日本的輪船上,正好又趕上1914年元旦。船上掛起萬國旗慶賀,可仍然沒掛中國國旗。
吳玉章記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國貧弱,被外國人瞧不起,掛國旗也想不到中國!可我是中國人,能眼看祖國的尊嚴受到傷害卻視而不見嗎?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帶領船上的中國同胞向船長提出抗議。船長見中國人這樣愛國,又這樣心齊,慌忙賠禮道了歉。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10)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只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于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后書“鐵吾將軍”,然后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涂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先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并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證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并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并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11)
愛國者,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概念,它代表著一個人,也代表著一群人。我相信每個深愛著自己祖國的人都是愛國者,有的愛得平凡,只是力所能及;有的愛得偉大,卻奉獻了一生,往往就是這么一群人,無時不刻都在激勵著我們,鼓舞著我們,他們的名字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我個人僅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偉大國家。”多么樸實而真情的話語,字里行間都表露出了對國家和人民真摯的愛。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他就是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火箭之王、“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
錢學森是真正的愛國者,是偉大的愛國者,他那滿腔熱愛祖國的真情,為國家發展貢獻一切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們。他說過:“我姓錢,但我不愛錢。我在美國前3、4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因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他說過了,他也做到了!因為他的歸國之路是那么的艱辛和不易。話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祖國的發展在呼喚著漂流四海的科學家回國建設新家園。那時的`錢學森已經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時美國政府得知錢學森要回國,便將他軟禁起來,而且開出非常優厚的條件:給他提供豪華的別墅、先進的科研設備、優越的工作環境、誘人的榮譽,只要錢學森留在美國,美國政府會答應他的一切要求,除了回國。然而這一切都沒有能夠撼動錢學森回國建設的決心。
經過好幾年的磨難,錢學森費盡周折,終于繞道回到了盼望已久的祖國懷抱。錢學森回到祖國,便著手開始了研制“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當時,蘇聯專家撤走了,科研條件也十分簡陋,錢學森帶領著一批滿懷愛國情懷的科技工作者,廢寢忘食地工作,一絲不茍地研究,終于制造出了“兩彈一星”:
原子彈、氫彈和衛星。
“兩彈一星”使我們的國防線也變得強大起來,祖國也挺起了腰桿屹立在世界上,錢學森和那大一批愛國的科學家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現在繁榮富強的中國!
錢學森,一個永遠不能忘記的名字,一個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一個永遠不能忘記的愛國者!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12)
每到端午佳節,江南一帶都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這是我國人名對偉大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于此同時,我非常高興。屈原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青年時期,為了掌握淵博的知識,他如饑似渴的.閱讀了大量有關天文。地理。歷法。農業。文學。藝術方面的著作。在刻苦學習的同時,還努力鉆研寫作,二十多歲時,他根據楚國祭神的歌詞改寫的《九歌》,傳遍了全國。
屈原走上從政的道路以來,極力主張實施變革,任用賢能。富國強民,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但變法剛開始,就遭到以子蘭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的仇恨和排擠,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造謠中傷,昏庸的懷王,誤信讒言,把屈原降職了。屈原雖然降職了,對楚國的命運仍十分關注。當楚國為了破壞六國聯盟,派特使張儀到楚國游說時,屈原冒死進宮勸說懷王不要上當。當懷王輕信秦國,要去與秦王會盟時,屈原流著淚進行勸阻,但都遭到了子蘭一伙的阻攔。后來懷王被秦王軟禁,死在咸陽。
屈原悲痛之余,希望剛即位的頃襄王能變法強國。洗雪楚國的恥辱!頃襄王但比懷王還要昏庸,親秦派依然得勢。他們唆使頃襄王把屈原趕出朝廷,放逐漢北。秦國攻破楚國郢都后,楚國瀕臨滅亡,屈原悲痛之余,投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共25篇。《離騷》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同時也表現了屈原為實現崇高理想而進行的熱烈追求和不懈斗爭。抒發了他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以及憎惡佞奸。羞于為伍的高尚品格。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是我國浪漫主義的源頭,是繼《詩經》后詩歌史上的另一個高峰。
屈原以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品格,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13)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候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
后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節度使大致相當于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借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于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說:“今后不管怎么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后,很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說:“國家危急,我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
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蕩,便帶隊請戰。此后,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14)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是缺油的,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了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是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鉆井機到了,可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于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鉆。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
因為常年的勞累,飲食沒有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是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就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
關于愛國事跡的人物故事(精選篇15)
詩人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后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詩人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詩人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詩人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詩人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