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榜樣人物勵志事跡
社會當中,有一個弱勢群體,那就是殘疾人,其中有一顆永不會褪色的閃亮星星——張海迪;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張海迪榜樣人物勵志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張海迪榜樣人物勵志事跡(精選篇1)
“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風風雨雨都接受,我一直會在你的左右。”每次哼起這首曲子,我腦海中就浮現出張海迪那堅強的“背影”。
張海迪是一個身殘志堅、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女孩子。她在5歲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成為了一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人士,可她卻沒有因此消沉,而是迎著疾風驟雨,微笑著面對生活。
她靠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她努力從事文學創作,寫下了一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還積極參加殘疾人活動,并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__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她的人生是風風雨雨充滿艱辛的,可是在她的心中卻始終有著一抹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她不斷奮進,穿過層層黑暗。
我曾讀過一篇張海迪的文章《口哨》。講述她從小就被疾病奪去了健康,她幼小脆弱的心靈自卑過、怨恨過、憤怒過、失望過。當海迪終日孤獨無可奈何地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她從媽媽那學會了吹口哨,那帶著一縷縷淡淡的憂傷和悵惘的口哨聲使她忘記了痛苦,她用那美妙的口哨聲和小鳥一起唱歌,在孤獨中找到了童年的快樂。那悠揚的口哨聲成了張海迪精神的寄托,也成了她心中的一縷絢麗的陽光。多么不容易啊!這股心中的陽光支撐著她度過每一個艱難的歲月。
與張海迪比較,我的人生要順利優越得多。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我還有一個幸福的家,生活中我不缺乏物質的享受,也不缺乏親人朋友的.關愛,但偶爾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卻容易退縮,遭受挫折時容易放棄,是的,我缺乏的正是張海迪心中的那抹陽光。我心中的陽光應該是張海迪,是她那堅韌不拔的性格;是她那樂觀向上的品質;是她那勇于面對生活艱辛和對生活執著追求不放棄的精神。想到海迪身殘志堅,笑迎人生風雨,就如同一縷陽光照進了我的心扉,鼓舞我奮發向上。
張海迪榜樣人物勵志事跡(精選篇2)
我最崇拜的偶像——張海迪
還是在我年輕的時候,聽到張海迪的事跡,我被深深地感動。我敬佩她的自強不息、勇于拼搏和頑強的同疾病作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是我的偶像,是現代的保爾,是青年的楷模。
5歲那年,她患上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還是孩童的張海迪開始了她艱難的人生。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氣餒,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
她無法上學,就在家自學讀完小學、中學課程。15歲時跟隨父母下放到農村,在那里給孩子們當起了老師,她自學針灸醫術,為當地的鄉親們無償治病。自學多門外語,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后來又自修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和《輪椅上的夢》等書,并創作了一部長達三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現在她已是博士。
還是在她二十歲的時候,醫生斷言她活不過27歲,可今年她已經55歲了。對于胸部以下全部沒有知覺的人來說,本來生活就很艱難,可是屋漏偏逢連雨天,她又得了癌癥。但她還是樂觀的堅強的活了下來,而且寫小說,畫油畫,拍電視,唱歌,讀書……活得有滋有味。和張海迪比起來,我們這些肢體健全、身體健康的人,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時間,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張海迪榜樣人物勵志事跡(精選篇3)
命運對于五歲的張海迪來說,并不公平甚至是很殘忍的,在五歲的時候別的孩子都無憂無慮的玩耍,不開心了埋進媽媽的懷里,苦惱這個時候的張海迪被確診為脊髓血管瘤。她小小年紀不得不以輪椅作為代步的工具,在一次手術后坐輪椅都成了奢望,她只能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這樣的小海迪依然保持著堅強樂觀的情緒,她的床邊有一個大的立柜柜子上鑲嵌了正面的鏡子。張海迪就利用鏡子來躺在床上看書,通過頑強的執著她自學成功了小學初中甚至高中的課本。張海迪并不滿足當前的狀況,當時英語漸漸顯露頭角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語言。張海迪就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天一定要背十個單詞如果完不成任務,她就狠狠地咬一下自己的手指頭作為懲罰。有一次她從醫院做檢查回來已經累得虛脫眼皮子都要抬不起來了,但是她依舊沒忘記這個任務強撐著精神背完了十個單詞。
張海迪終于拿下了英語,不但學會了英語還成功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海外的書籍。當她被家人用輪椅推著到出版社,她捧著厚厚的翻譯稿呈現給編輯的時候,出版社的所有人都被張海迪頑強不屈服于命運的作弄所感動了。
但是張海迪并沒有滿足于現在的成就,她繼續翻閱各種翻譯的相關的書籍為國內的人們,帶來了更多的來自國外優秀的精神食糧。張海迪的一生是豐富跌宕的,也是身殘志堅的典型代表。
張海迪榜樣人物勵志事跡(精選篇4)
張海迪——一個與疾病頑強拼搏、身殘志堅的女性。她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自己美好的人生;用生命描繪了一個由勵志而變的傳奇。
張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當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去上學時,她只能在家坐著輪椅,自學知識。在艱苦的歲月中,張海迪自學了小學、中學的課本,并自學英語,還翻譯了一部長篇小說——海邊診所。
張海迪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仍然保持樂觀的精神,并以頑強的意志與疾病作斗爭。對此,大家難道沒有什么想法嗎?張海迪雖然身殘,但她志堅。面對困境,她毫不低頭,并奮發志氣集中精力,認真學習,樂觀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向她學習嗎?
我們的身體沒有殘缺,生活又如此美好。只要我們有一點點意志,用一點點精力,就一定能成功!就說我吧。一次,我在彈琴時,有一句譜子十分難,我彈了十多遍也沒有熟練。我本來想跳過不練了。但我又想:如果我連這么一點點的困難都克服不了,那還有什么能做得好?經過我的反復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會彈了!聽了我的經歷,大家一定會有所感觸。
張海迪用意志奮斗了一生,創造了一個勵志的傳奇。希望大家用有限的一生,發奮努力,創造更多的勵志傳奇。
張海迪榜樣人物勵志事跡(精選篇5)
張海迪 女 1955年9月生于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_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年海迪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癥手術后,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發奮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并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了哲學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奮斗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著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的孩子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吁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年她被日本NHK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