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事跡材料吧;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如何規范擬定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篇1)
今年以來,“雙聯”精準扶貧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在縣委“雙聯辦”、政府辦和吉峴鄉黨委的精心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農村工作、扶貧攻堅暨雙聯行動會議精神,以“1236”扶貧攻堅行動為目標,以市委“1+20”,縣委“1+18”為行動指南,不斷強化工作作風,扎實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狠抓各項幫聯措施落實,在駐村幫扶工作中,涌現出了一批駐村幫扶工作模范帶頭人,切實為深入推進雙聯駐村工作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合水縣公安局看守所副所長、九頃灣村駐村工作隊長劉建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走家串戶搞調研,摸清底數打基礎。合水縣公安局幫聯的是吉峴鄉九頃灣村。九頃灣村行政村位于吉峴鄉東南部,地處山區,距離縣城15公里,交通狀況欠佳,群眾主要靠種植玉米和蔬菜大棚,缺乏有效的致富良策。劉建峰同志擔任幫扶隊隊長以來,始終心系幫聯村社情民意、產業發展,走村串戶,了解調查社情民意。該同志作為一名科級干部,嚴格按照縣委、局黨委的要求,常駐九頃灣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年初,在局領導的帶領下,多次九頃灣村進行實地走訪調查,與村干部、黨員代表座談交流,進村入戶調查走訪,實地查看了解,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征求意見等有效途徑,在充分掌握全村農業生產實際的基礎上,立足全村實際,充分發揮蔬菜種植、羊畜養殖等產業優勢,與我局雙聯辦同志共同研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吉峴鄉九頃灣村5年幫扶規劃》和《吉峴鄉九頃灣村2015年度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吉峴鄉九頃灣村超常規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聯系村的強勁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入村組察民情,真心幫扶暖民心。劉建峰同志始終心系幫扶戶,堅持以“輸血的同時重在造血”為前提,搭建為民“連心橋”。今年春節剛過,劉建峰同志就帶領雙聯辦的工作人員深入聯系戶家中,與農戶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并在自己隨身攜帶的工作日志上做了詳細的記錄,對于自己能力范圍之內能夠解決的問題及時向農戶做出解答,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回到單位后及時向局主要領導進行匯報,研究制定解決方案后便以最快的速度為農戶解決。他的這種積極認真,把幫聯農戶當做自己親人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每次他到農戶家中去時大家都像見到親人一樣親切。“不論大事小事,只要我們向劉隊長反映,都會得到及時解決,他真的是位好同志。”九頃灣精準扶貧戶賀西寧感慨的說道。
在今年的春耕之際,劉建峰同志考慮到吉峴鄉九頃灣村的村民因為交通不便,農資極為匱乏,春耕地膜成為村民急需解決的生產資料。劉建峰同志了解這一情況后,及時向局主要領導匯報,聯系對接縣農牧局,為九頃灣村貧困戶解決春耕地膜0.5噸,并和分管精準扶貧工作的副局長郭陽明及縣局雙聯辦工作人員,親自把地膜送到農戶家中,解決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秋收之際,針對吉峴鄉九頃灣村玉米種植面積較大,劉建峰同志緊急協調縣農機局,及時聯系玉米脫粒機,極大地方便了群眾日常勞作所需,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群眾的可支配收入。
——立足實際真幫扶,緊盯項目促發展。劉建峰同志始終胸懷大局,在積極參與制定吉峴鄉九頃灣村 “雙聯”行動《實施方案》、《幫扶計劃》、《干部駐村工作計劃》的同時,以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身先士卒,常常深入吉峴鄉九頃灣村的田間地頭,處處留下了他訪貧解困、真心為民的身影。為了幫助聯系村早日脫貧致富,他實地進行調查走訪,查找制約群眾致富的瓶頸,通過不懈努力,他發現九頃灣村川臺地理優勢,土地肥沃,適合種植大棚蔬菜,但農民們缺乏科學種植蔬菜的技術,劉建峰同志及時聯系縣蔬菜辦,邀請兩名蔬菜種植專家,組織100多名蔬菜種植戶開展蔬菜種植專業培訓,并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在開展駐村走訪中,了解到,貧困戶楊庭富、白林社家勞力少,家庭成員年齡偏大,兩家都養殖了羊畜和牛,但因常年要人工粉碎飼料,既沒有勞力又耽誤干其他農活的實際,劉建峰同志及時匯報局主要領導同意,7月20日,在縣農機監理站為兩戶貧苦戶辦理了2臺鍘草機購買手續。
劉建峰同志開展駐村工作以來,九頃灣村每一戶貧苦戶的生活疾苦都牽掛著他的心,大到高齡老人,小到幼兒園學生,在得知九頃灣小學的校舍因年久失修,嚴重影響35名小學生的安全,劉建峰同志想方設法,聯系對接縣教育局,申請校舍維修項目1個。他積極帶頭動員全局民警自費購買農業科技書籍150余本,小學生圖書100余本,在村部成立了鄉村書屋,他又擔心部分農戶看不懂,就組織協調農業養殖專家深入村莊舉辦培訓班,有效提高了全村標準化、科學化種植養殖水平,真正做到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切實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訪貧問苦、平易近人、真心為民,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受到聯系村、幫扶群眾的充分認可。
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篇2)
阿秀是夾江縣市場監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阿秀同志參加脫貧攻堅駐村工作以來,她堅持以緊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為宗旨,以優秀黨員同志為學習榜樣,堅定扎根基層、扶貧為民的信念,履職盡責、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扎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用實際行動獲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贊揚。
一、深入走訪農戶,掌握村情民情
為扎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確保打贏扶貧攻堅戰,阿秀駐村后與村干部一起,加班加點深入開展走訪農戶活動,全面掌握白果村的基本情況。白果村位于夾江縣木城鎮西部,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共909戶2659人,有貧困戶83戶211人。大多數村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茶葉、黃花,科技含量較低,群眾技術水平不高,經濟收入水平較低且增長速度緩慢。雖有一小部分農戶從事養殖業,但養豬、養雞數量較少,均沒有形成養殖規模,沒有形成經濟增長的支撐產業。且全村留守老人、兒童較多,缺少青壯年勞動力。
通過深入走訪,全面了解掌握了村情民情,為群眾發展生產,實現增收獻計獻策奠定了堅實基礎。白果村七組陳玉琴,家境困難,家里有一個80多歲的奶奶和一個50多歲的父親,但是不幸的是在20__年11月,這個年僅10歲的小姑娘失去了唯一的父親,這個家的頂梁柱倒了,就剩下這一老一小。阿秀得知后經常到孩子家問寒問暖,為陳玉琴買生活和學習用品。為從根本上解決陳玉琴家經濟困難,阿秀積極努力,最終為陳玉琴辦了五保。幸福總是很短暫,不幸再次降臨到陳玉琴身上,陳玉琴的奶奶在今年2月因病去世。知道這件事后,阿秀立即組織村干部、幫扶責任人入戶慰問、幫助處理奶奶的后事。在奶奶的后事處理結束后,阿秀積極給陳玉琴做心理疏導,鼓勵陳玉琴勇敢地生活,并積極與陳玉琴的親屬協商,落實陳玉琴的撫養人,還為陳玉琴發起愛心捐款活動,共籌集6000余元的愛心款,讓這個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感受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愛,讓她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覺得孤單。如今,只要阿秀去看她,己經懂事的小姑娘總是多遠處出門臉上帶著微笑迎接阿秀……
二、講究工作方法,穩步推進駐村幫扶工作
(一)全面貫徹落實上級精神。阿秀作為第一書記,帶領駐村幫扶工作隊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扶貧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理清思路、強化責任,增添舉措,切實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努力下功夫,扶貧攻堅工作扎實穩步推進。
(二)深入抓好駐村幫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并駐村幫扶工作隊結合產業發展、民政保障、社會解貧等幫扶政策措施,量身定制“一戶一策”幫扶措施,進行掛牌公開幫扶。
(三)狠抓政策落實。阿秀自身加強對政策的學習,并通過脫貧攻堅專題會、主題黨日活動、農民夜校、入戶宣傳等多種方式向村民宣傳各項惠民政策,落實醫保、低保、危房改造、教育救助、殘疾補貼等各項惠民政策,確保扶貧政策應享盡享,各項惠民補貼準確無誤。
(四)實施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做到精準識別。掌握貧困對象變化情況,及時更新信息,做到貧困對象有進有出,進出有據,保證貧困人口信息真實、可靠、管用,實現動態管理。
(五)抓典型示范,倡導新風正氣。深入了解貧困戶,及時掌握貧困戶的思想動態,引導貧困戶通過自己辛勤勞動來創造美好生活,消除“等靠要”思想;另外通過開展 “感恩奮進,抵制等、靠、要思想教育活動”,評選典型示范,增強貧困戶勤勞致富的信念,引導新風正氣。
三、心系貧困群眾,幫扶務求實效
白果村屬于山區,農業生產品種單一,除了采茶期間群眾有穩定收入,其余時間的收入只能靠外出務工。但對于一些年紀大的群眾來說,外出務工基本不可能。阿秀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不少老人戶都養了雞,但山路偏遠,存在銷售難題。阿秀暗下決定,一定要幫助群眾銷售雞蛋,讓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自己的蛋變成錢。她利用網絡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宣傳村里的土雞蛋,不辭勞苦,自己做起了“雞蛋的搬運工”。有人曾問:“你是第一書記,只是來扶貧的,怎么干起了賣蛋的活,你又不賺錢,天天這樣跑,不嫌累呀?”她說:“群眾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能幫到他們的,我都愿意。”。除了這樣的'事還有很多,群眾隨叫隨到,阿秀在駐村期間,敬業愛崗,勤奮工作,并帶著最深的感情去深入群眾、走訪群眾、關心群眾,堅持進門入戶,講解相關惠農政策、研究富民門路、與他們一起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她的努力與付出也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白果村七組71歲村民劉延洪去年得了偏癱,唯一的兒子又要養家又要照顧生病的劉廷洪。阿秀下村了解后及時向相關領導匯報。同時,又聯系相關部門最終給劉延洪兒子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解決了該戶家庭困難。阿秀這位年青扶貧干部贏得了群眾好評。
四、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全面小康
白果村特色產業為黃花,已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面積達5000畝,全村年產3000噸鮮花,600噸干黃花。阿秀深知,發展特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為夯實產業基礎,樹立白果村黃花品牌形象,有效帶動村民致富增收,阿秀為特色產業發展獻言獻策。今年,在阿秀及村干部的努力下,白果村首次舉行了黃花推介會,收購商和游客相聚在白果村,觀賞、品嘗、推薦黃花,樂山日報、夾江發布等多家媒體紛紛宣傳報道白果村的黃花產業,并兩次登上“學習強國”平臺,有效地推廣了白果村的黃花產業,讓更多人知曉白果黃花。如今,白果黃花已經通過省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認可,白果村被評為四川省天府科技云服務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并注冊了自己的品牌――“文青”黃花,產品暢銷,有效帶動了村民致富增收,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脫貧攻堅任重道遠,阿秀堅信:只要心系群眾,撲下身心,多謀思路,就一定能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一定能努力做個基層扶貧好干部,圓滿地向黨和組織以及人民群眾交上滿意答卷。
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篇3)
“經自治區相關部門同意貧困村當發村脫貧出列!”聽到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容縣楊村鎮人大主席小梁臉上終于露出久違的微笑,幾年來辛勤培育的“扶貧樹”,終于結出脫貧“碩果”。
當發村位于容縣楊村鎮東北部,地處山區,山多地少,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是楊村鎮“十三五”貧困村。2015年精準入戶識別時,當發村識別出貧困戶114戶46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338人,貧困發生率為14.76%。面對當發村艱巨的脫貧任務,擔任當發村掛村組長的小梁迎難而上,用柔肩勇敢地挑起帶領當發村摘“窮帽”貧困群眾拔“窮根”的重任,在脫貧攻堅路上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承諾。
用腳步丈量民情
“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窮病首先找窮根”,小梁心里明白要讓群眾擺脫貧困“枷鎖”,過上好生活,走上致富道路,必須找準“窮根”,量體裁衣制訂幫扶脫貧計劃,才能讓貧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小梁與鎮政府掛村干部、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員組成工作組,采取“走親戚”的方式對全村22個村民小組772戶農戶進行全覆蓋入戶走訪,對于精準識別出的114戶貧困戶則采取“常走親戚”的走訪方式。每到一戶小梁都會用接地氣的語言主動與群眾聊家常,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困難等情況。
當發村地處山區,山路崎嶇,摩托車無法通行時,就需要采取步行的方式,“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早已是常態。剛開始走訪時,有的群眾認為小梁只是“到此一游”式的走訪,為此她還常常吃了不少“閉門羹”。“方法總比困難多,沒有一顆心是捂不熱的”,面對走訪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小梁總是這樣鼓勵自己,她始終堅信只要多到村里“接接地氣”,腳上多沾些泥土,多傾聽群眾的心聲,終究會得到群眾的認可。
為了全面、準確了解每一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小梁曾經花費7小時攀山越嶺步行到當發村最偏遠的村民小組峽河田5戶農戶家中走訪。有時遇到群眾外出干農活的情況,小梁就會直奔田間地頭,一邊幫助群眾干農活一邊話家常了解群眾的生活情況。有時遇到群眾白天上班的,小梁則會選擇晚上的時間入戶走訪,同時抓住群眾飯后聚集聊天的機會,就地取材往地上一坐與群眾召開“露天”座談會,聽取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意見建議,并一一登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經過長期走訪,小梁與村民慢慢熟絡起來,也逐漸掌握了當發村的村情民況。看到小梁認真的干勁,村民慢慢改變了以往的看法,認可這位真心扶貧的人大代表。每當碰到小梁村民都會熱情親切地稱呼她“阿鳳”,有困難都會找到她幫忙。
用真心排解民憂
當發村橋頭至當發村肚道路是村民到當發小學的必經之路,道路未硬化前,路面坑坑洼洼,遇上雨天就泥濘不堪,由于道路狹窄,還時不時出現堵車的情況,村民苦不堪言。得知情況后,小梁充分發揮人大代表“連心橋”的作用,三番五次進村入戶向群眾宣傳扶貧道路政策,解開群眾不愿修路的“心結”,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到道路修建工作中,同時當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向相關職能部門提建議,積極爭取扶貧道路項目。在小梁的努力下,當發橋頭到當發肚的道路完成硬化并進行拓寬,昔日讓群眾苦不堪言的泥土路蝶變成平坦寬敞的脫貧致富路。
“民生問題無小事,群眾利益大于天”,小梁總是那樣說,也是那樣做的。2018年受臺風山竹的影響,當發村至橫山村路段塌方嚴重,影響到橫山、當發兩個村七千多名群眾的出行安全。臺風過后,小梁以及當發、橫山村的人大代表聯名向職能部分提出修復受損路段的建議,及時消除道路安全隱患。
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小梁始終把排解民憂,改善民生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工作來做。2016年以來,小梁就當發村扶貧道路共提出意見建議8條,幫助實施扶貧基礎設施項目13個,當發村村級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經過人大代表以及村兩委多方籌資,2019年當發村按照“一廳七室兩欄兩中心”的標準,新建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并對村委會及周邊環境進行升級,村級陣地面貌煥然一新。
用實干托起“小康夢”
“我以前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生活沒有了干勁。阿鳳來了之后,把我當作親人,經常關心我鼓勵我,每當我有困難都會找她,她都及時想辦法幫我解決。”當發村70多歲的老人小漢滿懷感激地說。小漢是當發村尖峰隊村民,2015年精準入戶識別時因學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未脫貧前一家6口人擠在30多平方的舊瓦房里,生活拮據。為了讓小漢一家住上安全的新房子,小梁三番五次動員他申請危房改造,及時幫助他解決新房子修建過程中遇到的糾紛、用水等難題,并親自幫助小漢申請小額信貸、產業獎補政策發展養豬產業,增加家庭收入。2019年,小漢一家搬進了安全整潔的新房子,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多元,順利脫貧摘帽。
在當發村像小漢一樣在小梁幫助下脫貧摘帽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小梁是當發村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聯系人,如今她所幫扶聯系的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順利完成脫貧的任務。除了幫扶自己幫扶聯系的貧困戶,小梁還積極做好村里其他貧困戶以及困難群眾的幫扶工作,把每位群眾當作親人去關心、去幫助,努力讓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等扶貧政策在當發村落地開花。
為了進一步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小梁與村兩委“干部”、駐村隊員經過調研商量后,鼓勵當發村貧困戶發展油茶、優質稻、雞、豬為主導的“3+1”特色產業,并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產業基地,助力村民脫貧致富。通過出租閑散辦公樓、入股企業、委托經營等方式,當發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5萬元。2019年當發村脫貧出列,81戶316人脫貧摘帽,全村貧困發生發生率由14.76%降至0.98%。目前剩余未脫貧戶6戶22人也計劃于20__年全部脫貧摘帽。
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篇4)
“我們這里像個井底,所以習慣往上看。”暖陽灑在院壩,毛相林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老輩人傳下順口溜: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
過去,被困谷底的下莊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體和108道“之字拐”,去趟縣城,走小道要手腳并用,危險不說,一來一回得3天。
難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窮下去嗎?1997年,毛相林動了修路的念頭。召集村民商議時,卻受到了很多質疑。毛相林沒有氣餒,和村民們磨嘴皮、算細賬:“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終于說服了村民。
在絕壁上開山修路,艱辛危險超出想象。毛相林帶著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進。腰系長繩吊在空中鉆炮眼,用簡單的工具農具開鑿巖石……
艱苦并沒有動搖毛相林的決心,但意外的出現卻讓他因內疚而產生了猶豫。兩個月內,接連有兩位村民在修路過程中不幸遇難。還要不要繼續?就在這時,一位遇難村民的父親毅然站出來表態:“繼續修!我兒子死得光榮,咱只要下定決心一定能擺脫貧困!”
毛相林帶著大家擦干眼淚,繼續走向山上的工地。歷時七載,下莊人用雙手,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路。
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當初2米寬的石子路,如今已變成了標準的山區公路。從下莊到巫山縣城,車程只要一個半小時左右。
駐村工作隊隊長扶貧工作事跡(篇5)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小瑩等10名同志,他們的感人事跡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小瑩是興安盟科右中旗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2016年以來,她帶領科右中旗2.1萬名婦女從事蒙古族刺繡產業,以繡花精神推動脫貧攻堅。
小瑩從小喜歡刺繡,積累了很多刺繡經驗和方法。2016年,她通過走訪調研,發現蒙古族傳統刺繡手工技藝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并且科右中旗圖什業圖“王府刺繡”在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便積極協調旗婦聯、旗就業局等相關部門,組織開辦蒙古族刺繡培訓班,讓學員盡快掌握各種刺繡技法。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蒙古族刺繡培訓班遍布全旗12個蘇木鎮,集中舉辦刺繡培訓班100期,共培訓繡工1萬多人次,通過傳幫帶,全旗已有一、二、三級繡工1300人、5000人和8000人。2018年,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通過參與蒙古族刺繡產業,實現人均年增收2000元。
2016年以來,在小瑩的協調下,科右中旗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沃爾墩刺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圖什業圖刺繡基地相繼成立,蒙古族刺繡培訓基地和刺繡實訓車間開始建立。目前,從事刺繡人數50人以上的嘎查(村)已有51個,初步形成了產業村規模。為開拓市場,她多方奔走協調,促成當地刺繡公司與驕陽湘繡廠簽訂協議,落實生產訂單,借力推動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品漂洋過海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