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脫貧典型事跡材料
事跡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你是否在尋找“貧困戶脫貧典型事跡材料”?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貧困戶脫貧典型事跡材料篇1
郭巖,男,解放閘灌域管理局黨委成員、副局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月27日接到解放閘灌域管理局黨委的通知后,他火速從臨河家中趕赴單位。作為分管領導,迅速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傳達貫徹學習上級要求和指示精神,管理局成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確職責,夯實責任,對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做了進一步細化落實。同時,他積極協調為全體人員配備了執勤和開展防控工作必備的口罩、手套、體溫計、棉帳篷、電暖氣、棉大衣等,并組織人員每天定時對單位辦公、生活場所和車輛進行消毒,有效保證了全體工作人員不受疫情感染。組織動員全局6個黨支部90余名黨員干部職工從正月初五開始下沉到陜壩鎮團結社區永興華府、紫瑞嘉園兩個小區疫情防控一線,認真開展了疫情排查聯防聯控工作。安排帶班領導、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并開展了四輪認真細致的排查,制作了小區平面圖、住戶管理臺帳,對所有人員做到了排查到位。落實了“樓長”、“單元長”,住戶微信報平安,嚴格小區人員“掃碼”進出管理等制度;在小區內張貼了多種宣傳標語,為兩個包聯小區焊制了大門。同時,他還惦記著精準扶貧幫扶單位——二道橋鎮繁榮村的疫情防控,管理局為該村捐贈價值5000余元的電腦、方便面、牛奶等。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直到今天,他已經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二十多天了。而他卻一天也沒有給自己放假,他說“疫情面前,誰不害怕啊,但是我是領導,我是黨員,我必須沖在最前面……”。他的兒子一家春節從東北回家過年,本來想和孫子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美好,妻子和兒子一家要回沈陽了,為不影響疫情防控工作,他也沒回去一趟。疫情期間,街上的食堂都不開門,去執班的同志就從家里帶點吃的給他,為了不給同事找麻煩,他每日三餐就以泡面、火腿腸、餅干為食。自從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他始終堅持在一線,每天總是習慣性地看看手機,關注有沒有上級下發新的指示,同時通過手機將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和數據第一時間報送相關部門和領導。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每天都要查看手機微信群有沒有新信息,處理工作事宜,這已經成了本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他逆向前行,義無反顧。
貧困戶脫貧典型事跡材料篇2
一、脫貧路上不“等靠要”
李光茂為人勤勞老實,他總是對幫扶人說,成為貧困戶并不是一件多么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么好,我們普通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心里踏實。他在脫貧的路上,始終沒有停下致富的腳步。
他利用空閑時間,不麻煩村委會干部,自己主動找工作,打零工增加收入,希望早日脫貧。由于他年齡較大,工作很不好找,只能在村寨周邊打零工。因為沒文化,不懂技術,李光茂只能干些雜活。攪拌水泥的工作又臟又累,添沙,倒灰,加水,推車,一會兒也不能停頓,稍有耽誤,大工就會呼喚訓斥,一天下來,他渾身都是水泥點子。即使工作很辛苦,李光茂依然堅持每天按時到工地,從不缺工。“現在,趁著身子硬朗,多干點活,多掙些錢,就能少給國家添些負擔。”李光茂的聲音里充滿著自信。
他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2015年參加“焊工”技能培訓,2018年11月他又參加了縣人社局組織的“中草藥種植”為期5天的技能培訓,同時在參加各種會議中了解到扶貧相關政策,學到了維護自身權益的知識,增強了就業的本領。在村干部組織貧困戶參與集體無償勞動時,李光茂積極配合,并組織村小組群眾積極參與,他總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隨叫隨到,從不偷懶耍滑。
談及脫貧后的生活,李光茂感激地說:“感謝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幫扶人的幫助,脫貧不脫政策,感謝黨的政策,我們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看病也有了保障。勤勞能致富,今后的生活要靠自己。我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
二、脫貧致富不忘感恩
李光茂是個熱心人。平時,鄰居哪家有急事難事,他總是熱心給予幫助。例如:去年上半年,兜底戶趙廷亮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本身又是殘疾人,一個人無依無靠,李光茂二話不說,直接叫趙廷亮與他們同吃同住,把趙廷亮當著自己的兒子,直到2018年年底,趙廷亮經政策兜底把房屋建好裝修好為此,趙廷亮才依依不舍離開了李家。雖然趙廷亮離開了,但在生活上,李光茂一家總是無微不至的對他關心關照。又如,李其勇戶,他一個人長年在外務工,對扶貧政策一竅不通,家里有事,李其勇自己的親兄弟都不信任,他只信李光茂,大屋小事都全部委托李光茂幫辦理,李光茂也不厭其煩的幫助他,直到現在李其勇建磚鋼房也是李光茂在為他打理。有人問他,你這樣幫助別人,不累嗎?他總是微笑的回答,累點沒關系,人家信任我,有求于我,在我能力范圍內,能幫則幫。57歲了,一天總是忙里忙外,笑對人生,這樣的村小組干部不值得敬佩嗎?雖然李光茂戶2017年度就正式脫貧出列了,在村民代表會上,他被以脫貧典型身份請到會上“現身說法”,在談及脫貧感言時,李光茂自信的說“感謝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我們辦實事”。
三、以身作則做好本職工作
網上有說“政府扶貧終止之日,就是貧困戶返貧之時”,李光茂對這句話表示深惡痛絕,他向村民和政府承諾,他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家庭多年的關心與幫扶,目前他家已脫貧,不能再占用國家資源,應該把幫扶瞄準更需要幫扶的村民,沒有黨和國家的幫扶,他老李家也會懷著“政府幫扶引進門,脫貧致富靠個人”的信念,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絕不返貧。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小組干部,他以身作則,做好本職工作。一是他做到了上級決策部署的宣傳人。脫貧攻堅是我們黨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縣委、鎮黨委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向脫貧攻堅聚焦,作為基層黨員干部,他事必躬親,學習相關政策并積極宣傳,讓各項政策家知戶曉。二是做到了脫貧致富的領路人。魁母甲村小組,全村83戶有40余戶是貧困戶,目前脫貧出列的寥寥無幾,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全村要奔小康怎么辦?這是擺在李光茂等村干部面前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的脫貧路在何方?黨中央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方向。脫貧攻堅關鍵在產業,產業有發展,脫貧基礎才會牢固。___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我們有了,放眼望去,以前開墾從山腳到坡頂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上山挖閣兜廣種薄收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但是我們還缺____的下半句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老百姓的腰包要鼓起來。如何將我們的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現在考驗我們干部群眾智慧和力量的時候到了,在每次群眾會上,他都積極發動群眾,集思廣益謀發展,出謀獻策奔小康。三是做到了村民移風易俗的帶頭人。他說,現在我們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水泥路將逐步修到家門口,今年基本上要實現全覆蓋,大家告別了過去人背馬馱的日子,去哪都有汽車做,有什么事相隔千里也打個電話就能通知到位,吃肉不在是像以前只有客人、過節才舍得吃,這是大家小時候根本不敢想的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的生活水平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和提升。但是我們的精神面貌、一些陋習還沒有根除,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和要求,這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從我做起,奮勇爭先,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目前我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縣委、鎮黨委已經為我們做的很多很多,現在我將結合本村實際,率先垂范,補齊短板,發動群眾,群策群力,為本村變新顏、改新貌、換新村不懈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貧困戶脫貧典型事跡材料篇3
白如斌,解放閘灌域管理局黃濟渠管理所副所長,駐二道橋鎮繁榮村第一書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不斷用實際行動詮釋著“_、牢記使命”的時代內涵,用無畏堅守和辛勤汗水書寫著新時代青年干部的使命擔當。
他是戰疫一線的急先鋒。當管理局安排部署完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后,白如斌立即帶領全所15名精干力量沖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帶頭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建立了全所“日報”制度,通過股段長微信群、職工微信群和退休人員微信群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傳。及時在各個微信群內廣泛宣傳官方疫情知識,發布疫情進展及防治舉措等,確保人人皆知,增強自我防控意識,引導大家理性面對,科學防控、群防群控,樹立打贏疫情防控硬仗的必勝信心。
他是戰疫一線的排頭兵。在包聯小區的疫情排查防控工作中,白如斌協助管理局繪制了永興華府、紫瑞園平面圖并入戶排查。對管理局分配黃濟管理所的3棟住宅樓實行了地毯式排查,一戶一戶地開展入戶摸查,通過主動上門走訪摸排,對名單上的人員進行甄別分類,每日跟進后續情況,及時掌握疫情變化。落實了“樓長”和“單元長”制。在值班期間4小時換崗一次,可他每次值班都在8小時以上,不畏嚴寒、不畏風險,認真當好包聯小區的“守護神”。
他是戰疫一線的主力軍。疫情防控是一場全民行動,而村社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在大家足不出戶,自我隔離的時候,作為駐二道橋鎮繁榮村第一書記的白如斌組織村組干部布控10個防控卡口,落實執勤人員55人,實行村、社、網格員三級網格化管理。防控過程中,經他提議組建了疫情防控黨員先鋒隊、青年志愿者等工作突擊隊,使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青年志愿者的服務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協助村“兩委”及駐村干部、村醫,通過電話、微信等逐社、逐戶、逐人進行大排摸查。全村共排查203名其他各地返鄉人員,15個重點疫區返鄉人員13名,他及時安排專人監控,并與重點人員簽訂居家隔離協議,逐人定時監測體溫,跟蹤情況,嚴格管控,堅決做到嚴防死守。同時,他帶頭為全村疫情防控捐款500元,并倡議全村開展了“我為疫情防控出把力”活動。全村已接收到黨員和干部群眾捐款捐物26000多元,有效的保障了各個檢測點的正常運行和防疫一線人員安全,為保障全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了保障。
他是戰疫一線的暖心人。在做好本單位疫情防控的同時代表管理所黨支部慰問了灌域內部分疫情防控值班村社,為他們送去了煤和電暖器及牛奶、方便面等慰問品,用濃濃的真誠厚意向疫情防控一線人員表示慰問,助力他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知行合一中踐行“守初心、擔使命”。
堅定信念樹模范,身先士卒作表率。在這場疫情防控工作中,白如斌既是宣傳員又是戰斗員,毅然決然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_、不負韶華的深刻內涵,他是疫情防控最美“逆行者”!
貧困戶脫貧典型事跡材料篇4
“人最怕沒有盼頭,誰愿意當貧困戶?”這是喬甸鎮大羅村委會光榮脫貧戶何道喜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并不覺得貧困戶是多么光榮的事情,現在政策這么好,國家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不能等、靠、要,我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努力奮斗,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
何道喜只有小學文化,家有四口人,年邁的老母親、夫妻倆和兒子。2014年以前,由于種植技術缺乏,何道喜家的種植葡萄經常是一年到頭不賺錢不算還會虧錢,加上妻子長期患慢性病,兒子正在上高中,一年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還有兩萬多的支出,家里沒有安全穩固住房,只能一家老小寄住在何道喜的哥哥家,一個人苦苦支撐著這個家。
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縣人民法院的幫扶責任人劉文輝多次入戶與何道喜及其家人溝通,幫他們一家想辦法、定目標、定方向,不斷鼓勵他們努力奮斗過上幸福生活。這份溫暖更加堅定了何道喜要靠勤勞雙手奮斗,摘掉貧困戶帽子的決心。
由于知識和技術的欠缺,何道喜的脫貧之路比別人走得更加艱辛。不論農忙農閑,在田里都能見到夫婦倆忙碌的身影,兩人還忙里偷閑參加村上組織的各種種植技能培訓,向村里的致富帶頭人、葡萄種植大戶學習,不斷地突破自己,提升種植技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幾年的努力,何道喜終于扭轉了辛苦一年卻還是虧錢的糟糕局面,葡萄種植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賺到錢以后,何道喜并沒有隨意揮霍,而是盤算著如何把日子過得更好。打聽到最近幾年養驢能掙錢,于是在2016年10月,他通過扶貧小額信貸產業貼息貸款5萬元,花了15000余元買了兩頭毛驢,每天割草回來精心喂養。2019年,何道喜以3200元的價格賣出了一頭自己精心飼養了半年的小毛驢。“毛驢的繁殖周期比較長,但是好養、不容易生病,我要好好呢發展毛驢養殖,按照我的計劃,5年之后,毛驢養殖至少能給我家帶來每年5000元的收入。”何道喜一邊喂著毛驢一邊說。
何道喜兒子何健華,高中畢業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想到父母親在家含辛茹苦地養育自己,心里特別不好受,就跟父親說愿意回來打工掙錢養家,被何道喜罵了一頓,何道喜說:“現在我們的生活之所以過得如此艱難,就是當初我們讀書讀得少,沒有一技之長,所以現在只能回來干最苦、最累的活,現在時代變了,沒有知識你連種地都種不好,你應該多讀點書,掌握一技之長,將來我們家才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何健華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利用東西協作扶貧契機,到江蘇繼續完成學業。
2016年年底,通過國家安居工程政策,何道喜一家終于從哥哥家搬出來,搬進了安全穩固的新房,同時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現在葡萄種植技術上去后,我家的收入越來越高,妻子的慢性病也好轉了很多,兒子也快要畢業了,除了照顧好老人和家人,我要繼續發展養殖業,有能力的話帶動我們村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相信靠我們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讓生活會越過越好。”何道喜憧憬著。
貧困戶脫貧典型事跡材料篇5
哈尼馬提,男,1976年6月10日出生,共產黨員,在職研究生,吉木薩爾縣人,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植保植檢專業,8月入黨。畢業后至今在昌吉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植保植檢)工作。晉升為高級農藝師,現任中心試驗站站長。
哈尼馬提同志參加工作以來的10多年當中,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工作表現一直優異,成績突出。20被評為優秀工作者;年6月被評為自治區農業系統民族團結先進個人;20被評為我單位優秀共產黨員;20、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工作者;20在單位舉辦的《農技大講堂》活動中獲一等獎。
一、政治堅定,旗幟鮮明
新疆的危險主要來自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對中央這個英明決策,哈尼馬提深信不疑。在黨的長期教育下,哈尼馬提同志在思想深處,自覺地樹立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和“三個離不開”思想。在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這一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他總是把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放在工作的首位,經常性地教育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尤其是在“7.5”事件后,根據州黨委、人民政府的有關決定,哈尼馬提同志被安排下社區開展___工作。作為少數民族干部,他發揮懂多民族語言等方面的優勢,跟少數民族群眾親切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并講事件真相、講民族團結,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
二、舍小家 顧大家 植保各項工作蒸蒸日上
哈尼馬提同志從事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取得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年對哈尼馬提來說,是一個無比繁忙的年頭,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負責管理20畝鮮食玉米試驗田,而家中,妻子有孕在身,女兒剛剛上小學二年級,遠在吉木薩爾縣的母親身患多種疾病需要親人照顧,因為忙于工作, 他無暇照顧母親妻兒,當女兒委屈的對著他說:“爸爸,你什么時候帶我出去玩?暑假都要結束了,你一天都沒帶我出去過,我天天除了上興趣班就是一人呆家里,人家小朋友都去過恐龍館、公園,就我沒去過。”面對女兒掛滿委屈淚水的小臉,他眼里充滿了愧疚,深深的低下頭,用著毫無底氣幾乎是蚊蠅般的聲音對女兒說:“再等等,等爸爸忙完就帶你去。”說完他顧不上擦去女兒滿臉的淚水,又邁開大步走向了試驗基地。而對于妻子,10月底就將臨盆生產,整個夏季,沒有一次產檢他能陪在身邊,作為女人一生中最特殊時期,她默默選擇了理解與支持,每天拖著日益沉重的身體,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著女兒及腹中胎兒,留給他的始終是一張充滿溫暖的笑臉和每天重復的一句“我能行,你去吧。”
1、扎實開展全州植物檢疫工作。哈尼馬提同志每年組織全州完成各種農作物產地檢疫良種30萬畝以上,開展農作物種子、農產品調運檢疫300萬噸;及時準確完成全州植物檢疫疫情月報8份;加強疫情專項調查統計工作,及時了解全州疫情發生情況,科學監控與防治危險性有害生物。認真扎實開展植物檢疫宣傳活動,利用網絡、報刊、手機短信等方式進行宣傳,發布網絡宣傳信息16篇,手機短信200條,發放資料8000份以上,現場咨詢人數200多人次。組織張貼、懸掛標語、橫幅240條。組織開展每年植物檢疫執法檢查,對種子企業、個人和門店、花卉市場開展執法檢查。認真組織開展國外引種疫情監測,組織檢疫人員進行轄區內的國外引種疫情監測調查,并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每年完成疫情監測任務10多個品種。
2、搞好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防治工作:開展全州開展農作物預測預報,每年發布病蟲動態和預測預報5期,不斷改進病蟲情報質量;在病蟲情報的發布形式上,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開展電視預報以及網絡發布,每年發布農作物病蟲可視化預報10期以上,使中長期預報準確率達到了90%以上,短期預報準確率達到了95%以上。同時每年指導大田科學防治300余萬畝次,防治效果達85%以上,挽回經濟損失明顯。
3、主持開展植保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每年開展“以螨治螨技術”、“赤眼蜂技術”、“昆蟲信息素技術”、“黃板技術”等新技術的引進和試驗示范10多項。
4、積極主持、參與承擔農業新技術研究、示范與推廣工作。2010年以來,該同志主持、主要參與承擔項目4個,其中主持項目1個,主要參與承擔項目3個。①參加的《昌吉州小麥重大病蟲無害化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獲得昌吉州科技進步二等獎。②主持自治區科技廳下達的《昌吉州設施蔬菜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該項目正在驗收當中。③主要參與承擔昌吉州科技局下達的《昌吉州玉米主要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該項目正在驗收當中。④主要參與的《昌吉州棉田病蟲草害演替規律調查研究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該項目正在實施當中。
三、田間巡診、技術培訓工作有聲有色
哈尼馬提同志每年在各縣市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科技三下鄉等活動,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全州“農藥安全科學合理使用技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專業化統防統治培訓”16期,培訓農民和基層技術人員1000多人次,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
單位駐吉木薩爾縣十八戶村居住著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回族和漢族,其中維吾爾族占95%,主要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和勞動力轉移,年輕人基本都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留在家里的大多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種植是他們定居后才開始從事的,時間短,經驗缺,產量低,收入少。尤其是語言上的障礙,束縛著村民的思想和觀念,制約著村民致富的腳步。哈尼馬提同志多次深入十八戶村給農民朋友講解科學種田知識,廣泛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宣傳黨的惠民政策,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宣傳科技致富的理念等,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的'致富觀。
哈尼馬提同志就是這樣一位注重團結,愛崗敬業,把心給了黨、給了國家、給了各族干部群眾的默默奉獻的好黨員好干部,為自治州的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自治州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