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
一個個感動中國名人事跡,讓人深受震撼,他們總是在他人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袆又袊耸论E材料精選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fā)!
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1
經全力搜救,四川涼山木里縣森林火災30名失聯(lián)撲火人員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干部群眾犧牲。遺體運回,成千上萬死命自發(fā)走上街頭,手持菊花哀悼,迎接英雄,這一夜,涼山注定無眠。
這是多么悲壯的場面,人們沒有等來自己的親人、朋友、戰(zhàn)士的凱旋而歸,卻等來如此的噩耗。
他們也曾是一群與我們一般年紀的少年,最初成為消防戰(zhàn)士,或許只是因為覺得軍裝很帥,一旦穿上軍裝,哪怕明知前方生死未卜,也會毫不猶豫的前進。
他們穿梭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崇山峻嶺,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會出現(xiàn)他們,他們克服每一次大霧,沙塵或狂風暴雨,卻不知道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么,是滔天大火,還是待救的貓貓狗狗,警情就是命令,服從命令聽指揮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為人民服務”是職業(yè)賦予的責任和使命,不求感激回報,也不為英雄之名。他們背負萬家燈火,卻常常辜負最親的人,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們把孝順給了國家,給了人民,他是外婆最親的人,可是在他心里,萬家燈火才是他最親的人。每次在路上看到這群最可愛的人都忍不住駐足,每次聽到消防車出警的聲音,都忍不住的為他們捏一把汗。
不曾有英雄的姓名,卻擁有英雄的生命,穿過匆忙人群,你逆火而行,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
和平時代最危險的工作之一,然而總有人矢志堅守,總有人逆火而行,總有人用生命守護人間安寧。
你們受過的傷終得成為你們勛章,你們?yōu)槿藗兏冻龅臓奚K將成為永恒的大愛,永存人間!
致敬逆火英雄,一路走好。
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2
7月22日,安徽合肥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喊出這句“我打頭!”,再次登上救援的橡皮艇出發(fā)。然而,廬江縣石大圩決口迅速擴大至50米,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渦側翻。已經奮戰(zhàn)了96小時、轉移救援出2600多人的陳陸,就這樣消失在滾滾洪流之中,再也沒有回來。
“教導員!”“陳陸!”和陳陸并肩奮戰(zhàn)的消防員們竭力呼喊著,與陳陸素不相識的其他救援隊伍全力搜尋著。24日下午,搜救隊伍在距離事發(fā)地約2.3公里的下游發(fā)現(xiàn)了他的遺體。陳陸同志英勇犧牲,用定格在洪流之中的36歲寶貴生命,詮釋了他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
“誰打頭?”“我打頭!”
汛期以來,受持續(xù)強降雨及上游來水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位不斷攀升,遭遇了150年未遇的歷史高水位。
7月22日,持續(xù)暴雨中,巢湖再次危急。隨著幾聲巨響,已經開始漫堤的廬江縣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開了20米寬的決口。隨即,5.8平方公里內的4個行政村成為海洋一般,6500人被洪水圍困,處境危險。
接到縣防汛救災指揮部的指令后,已在抗洪搶險一線連續(xù)奮戰(zhàn)了好幾個晝夜的陳陸,再次集結隊伍,攜帶好救生裝備和4艘橡皮艇,以最快的速度,向著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出發(fā)。
在被洪水淹沒的廬江縣同大鎮(zhèn)連河村,陳陸和隊員們拖著疲憊的身軀,一次次登艇,一次次出發(fā),救人、再救人……
大隊長方銳至今還記得陳陸當時疲倦的神情。他勸陳陸休息一會兒,但陳陸說:“我對這片水域情況熟悉,水性也好。你們去,我放心不下。”
然而“放心不下”別人的陳陸,這次卻成了所有人的心痛。22日下午,當決口擴大到50米,洪水以令人恐懼的速度奔涌時,陳陸帶領隊員與藍天救援隊組成編隊,他“打頭”作為1號艇領航沖鋒。
跟隨陳陸的2號艇上,合肥市藍天救援隊隊長蘇琴一直忘不了和陳陸出發(fā)前那段簡短的對話:
“你們是不是去救人?”
“是的!”
“誰打頭?”
“我打頭!”
蘇琴說,她一輩子忘不了在大洪水之中的那種無助感,但更忘不了的是,陳陸和其他消防員們義無反顧向前沖的背影。
陳陸所乘的1號艇駛過連河村村委會附近時,急流中忽然出現(xiàn)3米多的水位落差——這是水域救援中最不可預料、最可怕的“滾水壩”。
“掉頭、快掉頭!穩(wěn)住、不要怕!”千鈞一發(fā)之際,陳陸連聲吼道。誰都沒想到,這成了他留下的最后話語。
話音剛落,橡皮艇猛然側翻,艇上陳陸等5人全部被卷入洶涌湍急的洪流中。跟隨其后的3艘艇得以及時調轉艇頭,蘇琴等人險之又險地避免了翻艇。
與陳陸一同落水的消防員李俊杰回憶,在落水后還隱約看到了陳陸的身影。他和隊友常青用盡全身力氣浮出水面、摸索到艇舷的尼龍繩并死死地抓住。兩人下意識地去抓陳陸時,一個巨浪突然劈頭而來,陳陸的身影隨之不見。
李俊杰、常青、李順3名消防員僥幸脫險,但陳陸和作為向導的連河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松在洪水中失聯(lián)。截至發(fā)稿時,救援隊伍仍在繼續(xù)搜尋王松。
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3
“技能報國”是他終生夙愿,“大國工匠”是他至尊榮光。他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我國高鐵焊接專家,是“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鐵戰(zhàn)線的“杰出工匠”,被譽為“工人院士”、“高鐵焊接大師”。如何在外國對我國高鐵技術封鎖面前實現(xiàn)“技術突圍”,他憑著一股不服輸?shù)你@勁兒、韌勁兒,積極參與填補國內空白的幾十種高速車、鐵路客車、城鐵車轉向架焊接規(guī)范及操作方法,先后進行技術攻關100余項,其中21項獲國家專利,《氬弧半自動管管焊操作法》填補了我國氬弧焊焊接轉向架環(huán)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國技術無法解決的難題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試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試制數(shù)據(jù),專家組以這些數(shù)據(jù)為重要參考編制了《超高速轉向架焊接規(guī)范》。
如今,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轉向架年產量超過9000個,比龐巴迪、西門子和阿爾斯通等世界三大軌道車輛制造巨頭的總和還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環(huán)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為公司技術標準。如何為中國高鐵儲備世界級人才“因子”,依托“李萬君大師工作室”,先后組織培訓近160場,為公司培訓焊工1萬多人次,創(chuàng)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國際焊工資質證書的.“培訓奇跡”,培養(yǎng)帶動出一批技能精湛、職業(yè)操守優(yōu)良的技能人才,為打造“大國工匠”儲備了堅實的新生力量。
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4
作為一名航空工作者,在危難關頭,他依靠自己的冷靜以及超然的反應能力,挽救了128條生命,保住了一架飛機,他是人們的英雄,也許還有很多人對他的事跡不是很了解。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019感動中國人物劉傳健同志先進事跡材料宣傳。
一架客機在空中遇到了險情,這時候,飛機上所有人的生命,都寄于機長身上,而他在關鍵時刻,用鎮(zhèn)定,給了所有人一個最安全的答案。
2018年5月14日6點26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的機長劉傳建,同往常一樣駕駛客空A319,執(zhí)行重慶飛往拉薩的任務。
這條航線他已經飛了上百次了,7點左右,飛機順利進入巡航狀態(tài),119名乘客大多入睡,突然發(fā)出轟的一聲巨響,駕駛艙右座的前擋風玻璃出現(xiàn)裂紋,劉傳建迅速向管制臺報告。
原本只有一層玻璃裂了的話,操控飛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驚變總是在猝不及防時發(fā)生。
就在劉傳建與管制員通話30秒后,右側的前擋風玻璃突然整體爆裂,瞬間涌入的強風,造成儀表臺嚴重受損,駕駛艙氣溫驟降至零下40多度,座艙失壓、缺氧,而飛機下方崇山峻嶺…
瞬間恐懼感籠罩了他,此時的飛機正處在超過設計極限的坡度和速度的狀態(tài)下,瞬間失去了平衡,隨時有可能墜機。
狀態(tài)就是生命,他首先要控制住飛機極速下墜,可在萬米高空中,強大的.氣流,讓他無法帶上氧氣面罩,而失壓和缺氧超過45秒,就會致人暈厥。
忍受著零下40℃的氣溫與高壓,他艱難的操縱著飛機下降高度,最終,他憑借多年的經驗操縱著飛機,堅持了20分鐘后,終于帶領乘客飛出了山區(qū)。
當飛機平穩(wěn)的降落在跑道上,停住的那一刻,客艙的乘客歡呼鼓掌,而他與副駕駛靜靜坐在駕駛艙里,沉默了三分多鐘,終于忍不住發(fā)自內心的說: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儀器記錄中,他36個動作精準無誤,憑借過硬的飛行技術,臨危不懼的堅強意志力,才保住了119名乘客的生命,成為中國民航史上一次史詩級壯舉。
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5
氣動力是飛機設計的靈魂,空氣動力學的發(fā)展推動了飛機的跨代發(fā)展。我國開始飛機設計之初,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蘇聯(lián)在當時對我國進行的援助僅限于制造,關于設計方面的技術堅決不提供。
顧誦芬參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項挑戰(zhàn),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在大學學的是螺旋槳飛機,現(xiàn)在需要設計噴氣式飛機,而且徐舜壽提出要采取兩側進氣,不能用機頭進氣,國內沒有先例。
當時聽說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他便動身從沈陽來到北京,借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shù)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
顧誦芬隨后又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布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初教6飛行品質出色,為我軍培養(yǎng)了數(shù)以萬計的飛行員。
一刻不停,顧誦芬轉身又投入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研究。當時國內一無超音速風洞,二無工程適用的數(shù)值計算能力。他依靠扎實的.理論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xiàn)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huán)。他所創(chuàng)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采用,為后續(xù)殲擊機設計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6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于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里的玻璃窗都發(fā)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后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里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后,他先后求學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首戰(zhàn)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并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yè),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夙愿。1951年,顧誦芬畢業(yè)后分配到航空工業(yè)局。當年正值--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yè),航空工業(yè)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yè)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yè)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沈陽飛機設計室于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感動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7
英雄王鋒的故事,要從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災事故說起。
那天夜里,在南陽市臥龍區(qū)西華村一棟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預見,危險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點多,因一樓電動車短路失火,繼而引發(fā)大火。租住在一樓的王鋒最先發(fā)現(xiàn)火情,帶著女兒第一時間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鋒一邊大聲呼喊,一邊折回頭沖進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兒子。
“你打電話報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樓里還有很多人。”王鋒安頓好妻子潘品后,便轉身第二次沖入火海。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樓東間的兩名學生和一名托教老師的生命。
此時,樓內已火光沖天,還不時響起爆炸聲。“里面還有人,我還要去救人。”說完這句話,他第三次沖入火海。
這一次,他挨門挨戶敲門示警。鄰居聽到咚咚的敲門聲,趕忙起床逃生。樓里二十多個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個逃出去的王鋒,第三次從火海中出來時,已被燒成了“炭人”,全身烏黑,神志已經不清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邊跑邊喊,奔走呼號。住處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鋒帶血的腳印。
整棟樓的鄰居無一傷亡,但王鋒全身的燒傷總面積達到98%,命懸一線。
雖經多方救治,但因嚴重感染,在頑強堅持了136天后,王鋒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臟器衰竭不幸離世。
英雄王鋒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對他英勇事跡的高度認可。
如今,王鋒事跡已在全國發(fā)酵,關于他事跡的電影也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
就像“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予王鋒的頒獎詞寫的一樣,高貴的靈魂浴火涅槃,在人們的心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