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于漪教師事跡
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人物于漪教師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于漪教師事跡(篇1)
在三尺講臺,她慷慨激昂;在評課現場,她睿智而真誠。
她在基礎教育的最前沿不輟耕耘近一個甲子。她開了近20__節公開課,近50堂公開課被錄像、傳播,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語文課的經典教案;她堅持真心教學,真愛育人,81歲高齡仍不舍講臺,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師生。她就是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于漪。
站上講臺,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實踐寫成這句話。
真愛育人,課一定要教到學生心中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電視直播于漪的公開課《海燕》。大上海萬人空巷,人們紛紛守在電視機前一睹她的師者風采。
于老師的語文課就是有魔力,時隔20多年,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老師沈一敏記憶猶新:上于老師的課,不是在學習課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談話,是在文字的燦爛世界中翱翔。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伴隨語言文字讀寫聽說訓練滲透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這既是于漪幾十年語文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的一種嶄新理念。于漪常說,教課一定要教到學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滲透其中。
幾十年春風化雨,于漪教過各類學生。1975年,她帶了全校最亂的一個年級。然而,在于漪眼里,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找同學一個個談心。1977年,這個年級被評為上海市先進集體,其中兩個班的高考錄取率達100%。
澆花要澆根,育人要育心。教師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才能真正觸摸到孩子們的心靈。于漪說,只有把愛播撒到學生的.心中,他們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顧腹部剛動過手術,背著一名發著高燒的學生走了十幾里泥路送到醫院,也曾把逃學的孩子一個個找回來上課
教學改革教育方法要隨時代改變
在教《賣油翁》時,于漪準備了一枚銅錢,當講到賣油翁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時,她出示了這枚銅錢。學生邊聽邊看,既領會了瀝字之妙,又驚嘆老翁的絕技。
從1951年站上講臺,于漪就始終在探索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方法。
在教學上從來不重復,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反復地教,也是如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認為語文教學改革的形象代言人。
于漪說,其實自己在教學實踐中也在不斷反思。她一度認為語文只是一種交際工具,但隨著時代發展,她開始思考語文的文化內涵,以及在語文教育中綜合培養學生語言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的問題。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培養目標,構建了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語文教育理論。1996年,她倡導弘揚人文的主張,引發了全國范圍的語文性質觀的反思,促進了語文學科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時代在變化,學生在變化,我們的教育方法也要隨著改變。于漪說,教師對孩子們不要輕易說不。一些老師埋怨現在學生太淡漠,其實他們沒有走進學生的內心。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灌溉學生們情感這塊鹽堿地,必須找準切入點。孩子們喜歡周杰倫的歌,我也去認真聽,發現他的歌風格獨特,歌詞也有文化含量,最主要的是自我陶醉式的演唱適合獨生子女的自我傾訴。做教育,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教學之余,于漪還不斷總結探索教學實踐的經驗。她主編的《現代教師學概論》已成為全國教師職后進修的材料。《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出版。
活的教育學生命和使命結伴同行
不要讓題海毀了孩子!好好鉆研學科的規律,將語文教學與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無縫焊接,喚醒孩子青春的心靈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中,于漪字字句句擲地有聲,回響在禮堂中每一位老師的耳畔。青年教師們說,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學。
教書除了傳授知識、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老師要站在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高點上,將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國的明天聯系在一起。今天的學生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更是后天的民族競爭力。于漪常常對青年教師說。
為了讓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她首創了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即組成培養的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
當老師,于漪始終忙得不亦樂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于漪就開始帶教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如今,她還在為上海名校長名師培養基地和上海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帶教。除了擔任華東師大、首都師大、上海師大、上海大學4所大學的兼職教授,81歲高齡的于漪還義不容辭地擔起了培訓國家級骨干教師的重任。她不顧年事已高,風塵仆仆地趕到江蘇、浙江等地講學;她還通過遠程教育網,為云南、新疆等地教師講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
我一輩子的生命,和肩負著的歷史使命結伴同行。于漪說,如果下一輩子還叫我選擇職業,我仍然選擇這永遠光輝燦爛、青枝綠葉的教育事業!
采訪手記
曾多次在熒屏上見到于漪的師者風范,9月8日晚,記者終于在北京國誼賓館和她面對面。對話從語文該怎么教談起
文章是立體的,教出個性才有感染力。于漪侃侃而談,朱自清的《春》生機盎然,像英國的水彩畫;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光影質感,是五光十色的油畫記者仿佛置身于她的課堂。
語文要教什么?教師要干什么?教育要改什么?在同于漪老師的交談中,記者如沐春風。
在于漪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塊永遠的圣土。她在這塊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獻演繹著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創造著美麗,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
隨行的韓老師告訴記者,于漪從上海出發前半小時還在審定教材。81歲高齡還在擔任上海二期課改語文新教材審定專家組組長的她,每天要花大量時間在語文教材審定和教學上,干勁一如年輕時。
教育的又一個春天到了,我還要繼續努力。有人說,于漪是教育界的不老傳說。誠然如此!
感動中國人物于漪教師事跡(篇2)
1951年,本科畢業的于漪進入上海第二師范學校(1997年轉制為上海市楊浦區高級中學)當老師,至今仍是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
“她從1951年起一直在這里工作,她在任何場合都先說‘我是來自上海楊浦高級中學的于漪’。”楊浦高級中學校長向玉青說,作為人民教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于漪老師經常說:“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國民素質”。
在向玉青看來,于漪一直站在教改的前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1995年,于漪在《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明確提出:“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語文教育本質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教育部吸納了于漪等專家學者的意見,在2003年發布的課程標準中,將語文的性質明確地表述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原國家總督學柳斌稱贊于漪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于漪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她的公開課多達2000堂,其中近50堂公開課已成為教師教學研究和培訓的經典。向玉青說,于漪老師上每一堂課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實踐”,“她說‘教師的生命在學生身上延續,教師的價值在學生身上體現’,‘三尺講臺,是我一輩子鐘情的地方,我的崇高信念是做一個合格的中學教師’。”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漪一直致力于青年教師的培養。僅楊高語文組,她就培養了三代共6位特級教師。
感動中國人物于漪教師事跡(篇3)
提到于漪,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無人不知曉,今天有幸觀看了于漪老師的先進事跡的錄像,我懷著崇敬心情從頭看到尾,幾次讓我熱淚盈眶,于漪大師一生不朽的傳奇深深地感動了我,這將永遠鞭策著我教育第一線向更高的要求進步。
說于漪老師一生的經歷是個不朽的傳奇,一點都不為過:于漪老師22歲從事教育事業,到今天整整半個多世紀了,如今81歲高齡的她還堅持在教育的第一線,一生中開的公開課就達一萬多節,這不是哪個老師能夠隨便做到的。曾有一度,于漪老師的每天的每一節課都有媒體、同行的專家老師來聽課,甚至聽課的老師比學生還要多,每天暴露在同行們和媒體的閃光燈下,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正是因為這樣,于漪老師的課精益求精,有時對自己的要求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她說:“每一節課都會影響學生的生命質量!”懷有這樣的一種沉重的責任感豈敢懈怠絲毫?我作為一名黨員教師,被于漪老師這樣一種崇高的黨性深深地震撼了,真正的把黨的教育事業當做生命一樣,讓我們的學生踏著我們肩膀,一步一步地攀登知識的高峰。
于漪老師說語文老師要有自信力,我說,我們數學老師更要有自信力。在課堂上牽動學生的思緒,叩擊學生的心靈。所以平時更要虛心好學,不斷地提高專業知識,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長流水就是這個道理。并且要學會思考善于總結,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進步。不斷地積累點點滴滴,例如平時的教學后記,課堂上的小插曲,小意外,都可能對下一次的教學帶來新的啟發和想法。有時學生的精彩發言也會給我們以深思,這種教學相長的良態對師生的共同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于漪老師是一名老黨員,她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實踐了對祖國赤誠,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我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教師,仰視著于漪老師的先進事跡,學習她堅忍不拔的對事業的追求,學習她深刻豐厚的教育思想,學習她對待學生潤物無聲的細膩溫婉,學習她那高風亮節的風骨…但是她身上總有人無法學到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于老師的學生桃李天下,就連她帶教的徒弟也數不勝數,每每提起來于老師都有說不盡的感恩,聊不完的話題。有些學生在教師節之際,即使身在異地他鄉甚至國外,也要千里迢迢趕來給恩師祝賀,感謝恩師多年的教誨,不單單是只是上的,更重要的是于老師給予每個學生的一輩子都受用的做人的道理。
于老師的給予我的很多很多,我將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認真踏實的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的崇高的教育任務,教好書,更重要的是育好人。真正體現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對待學生充滿愛心和耐心,關愛他們的每一步的成長,給予他們來自老師的溫暖,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健康成長,是我終生的奮斗目標。
感動中國人物于漪教師事跡(篇4)
這段時間學校組織學習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老師的先進事跡,于漪老師,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多年。92歲的她,從教近60多年,退休近30年,絲毫沒有停止過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種方式,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影響教育、影響教師、影響學生。于漪老師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書,那么你就是教書匠、知識的二傳手。不能忘記教書的目的是育人,這是大目標”。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是我學習的楷模。我將在她的先進事跡啟迪和鼓舞下,樹立正確榮辱觀,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以下是我學習的點滴收獲,與大家分享。
1.高尚的人格魅力
“智如泉涌,形可以為表儀者”可以為人師。于漪老師始終把這句話當作自己事業追求的最高境界。她認為作為人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著健全的高尚的人格。于是,魯迅、聞一多等德才兼備的大師們就成了于漪老師心中的楷模。她在自己的教育事業上以這些大師為榜樣,一步步向前攀登,不斷向自己挑戰,不斷超越著自己。
為了隨時隨地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于漪老師心中長存兩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用第一把尺子于漪老師量出了自己所有同事的優點和長處,她如饑似渴的汲取著這些養分,不斷的博采眾長。這一點需要有多么謙遜的品格才能做到啊,于漪老師做到了。她用第二把尺子不斷地找出了自己的不足。于漪老師每上完一節課都會隨時記錄下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這是需要多么驚人的毅力呀。這正應驗了那句話“細節決定成敗”。正因為于漪老師把這個細節做好了,日久天長,這些教學中的不足成了于漪老師教學中一面很好的鏡子,從這面鏡子中,照出了自己的工作中的不足,從而在以后的前進道路上,少走了很多的不必要的彎路。
2.永不滿足的工作精神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滿足意味著結束”。在于漪老師的工作經歷中始終沒有滿足過。她對自己的課一直不滿足,她一直不斷地向周圍的老師們學習,兩千多節課,于漪老師是懷著一顆多么謙虛的心聽下來的!兩三千字的作文評語啊,于漪老師是懷著一顆多么熱愛孩子的心完成的!因為不滿足自己的現有的成績,于漪老師才始終在不斷的完善著自己的人格,提升著自己的思想,升華著自己的境界,錘煉著自己的感情。
3.豐厚的文化底蘊
“智慧要如潮水、泉水一樣噴涌而出”,于漪老師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天馬行空,左右逢源,每節課都是一幕美麗動人的人文景觀。而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沒有幾十年如一日對教育對知識的孜孜以求,沒有對教學敏銳的感悟力和洞察力,于漪老師是上不出這樣的課來的。
于漪老師在她的講話當中,引經據典,侃侃而談,讓人分明的感受到她的文化功底。聆聽她的講話,可以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簡直是一種享受,讓人如坐春風。我們都如此喜歡聽她談話,她的學生能不喜歡聽她談話和她交流嗎?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啊!怎能不喜歡聽她談和交流嗎。
只有于漪老師認為:做一個老師,更需要拓展視野廣泛學習,因為現在的社會,它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地方是可以交融的。為了豐厚自己的底蘊她不斷的去汲取多種領域的知識,包括物理學、美術學。于漪老師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始終學做教師”對這樣一位讓人敬仰的老前輩來說尚且如此,我們這些教師還有什么資格拿自己工作中的一點成績沾沾自喜?還有什么資格言怨天尤人?我愿意以于漪老師為榜樣,向于漪老師學做教師。讓于漪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時時激勵著我,鞭策著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努力,不斷反省,不斷前行。
感動中國人物于漪教師事跡(篇5)
學校組織學習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的先進事跡,于漪老師,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81歲的她,從教近60年,退休近20年,絲毫沒有停止過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種方式,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影響教育、影響教師、影響學生。于漪老師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書,那么你就是教書匠、知識的二傳手。不能忘記教書的目的是育人,這是大目標”。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是我學習的楷模。我將在這些先進教師先進事跡啟迪和鼓舞下,樹立正確榮辱觀,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
我們應當學習于漪老師以學生為動力,以育人為首的精神。對工作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老師必須具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不僅要規范學生的行為,更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每一個學生都要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時時處處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解決。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必須努力做到。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是我們的責任,教育學生是我們的神圣事業。對學生我們既要愛又要嚴,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老師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通過學習于教師的事跡,我進一步體會到,教師必須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勵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激勵和贊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到在學校里比在家里的還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于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她不僅關注學生的成長,還憂心教師、關注教師、傾心教師。她認為教師應該站在“樹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養我們的未來接班人和建設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教師應該代表最先進的文化,應該不懈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惡丑。的確,當今世界強勢文化的入侵太厲害了,思想淺薄、金錢至上、個人主義、垃圾文化等,對沒有生活經驗的未成年人是極大的威脅,所以作為教師的就要堅守思想的陣地,堅守育人的陣地。不論大環境怎樣,學校一定要有好的小氣候,因為它代表了社會主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進的文化。
學習于漪老師的事跡使我更加認識到,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是我對一名優秀教師的理解,做像于老師那樣的合格的人民教師,是我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師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教書是育人的載體,育人是教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