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國事跡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材料可分為集體事跡材料和個人事跡材料;你是否在尋找“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國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國事跡【篇1】
黃旭華,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核潛艇之父,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一、黃旭華院士個人經歷 黃旭華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海邊少年就此立下報國之愿。高中畢業后,黃旭華同時收到中央大學航空系和x交通大學造船系錄取通知。在海邊長大的黃旭華選擇了造船。新中國成立初期,掌握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核威懾。上世紀 50 年代后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制核潛艇。黃旭華有幸成為這一研制團隊人員之一。執行任務前,黃旭華于 1957 年元旦回到闊別許久的老家。63 歲的母親再三囑咐道:“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 30 年時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1986 年底,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再次回到x老家,見到 93 歲的老母。他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 年,母親收到他寄來的一本《文匯月刊》,看到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里有“他的愛人李世英”等字眼,黃旭華的 9 個兄
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質。與對家人隱姓埋名相比,黃旭華的愛人李世英承擔了更大壓力。忙時,黃旭華一年中有 10 個月不在家。結婚 8 年后結束兩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國事跡【篇2】
棄醫從建,少年立志
黃旭華于1926年出生于廣東汕尾,這個海邊長大的孩子從小便見慣各類大小船只,但他兒時的理想并非造船,而是從醫。黃家世代行醫,黃旭華也是順理成章地繼承父親的事業。
然而時代造英雄,動蕩的時代使得黃旭華的想法發生了改變。在他讀小學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汕尾淪陷于戰火之間,連平穩的學習與生活都不能保證,頻頻被飛機的轟炸打斷。
只要聽到了防空警報的聲音,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就必須一起躲進防空洞,如果警報響了一整天,那么一整天都得在陰暗逼仄的防空洞內蜷縮。民不聊生的痛苦景象深深印刻在了黃旭華的腦海,他下定決心要學以致用,為國富民強而努力,以畢生歲月報效國家。
想要國家興盛,第一步就是要加強軍事力量,正因如此,黃旭華暗暗定下了向理工科發展的方向,在動蕩的歲月間仍凝神靜氣,刻苦學習。高中畢業后,聰穎勤奮的他同時收到了中央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由于更心儀造船專業,黃旭華最終選擇了上海交大,并以優異的成績于1924年順利畢業。
畢業后的黃旭華成為了研究團隊的主干人員,他先是從事戰艦與船舶的設計,后又被送往蘇聯進行技術學習。1958年,黃旭華正式開始為海軍設計潛艇,成為了核潛艇研究室的副總工程師。
然而在那樣的時代下,中國既無技術也無財力,尋求蘇聯的技術援助也只遭到冷漠與嘲諷,這注定是一條艱辛的道路。黃旭華卻毫不畏懼,以一種死磕到底的精神開始了昂揚的“戰斗”,他曾說:“從一開始參與研制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國事跡【篇3】
每年我們都會聽到看到有這樣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們學會感動,從這群人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時代的印記,看到中國人的脊梁!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向這一位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普通人身上學到我們身上所缺少的東西,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
沉默是金--黃旭華用實際行動為我們講述了這樣的一個無聲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___聽后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x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為我國的高科技術行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潛艇的,父親臨終都不知道自己兒子這么大出息。 對此,感動中國委員會的頒獎詞說:“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是啊,無聲但是其力千鈞!像黃旭華爺爺學習,立志報效祖國,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感動我的不止黃院士一人,也不止組委會評選出的十人。還有一部分人,也和他們十人一樣,堅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獻舉在頭上,把責任放在心上;把道義擔在肩上,把艱辛咬在嘴上;把聰明、智慧、仁心、善良,緊緊地捆在身上,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燃燒自己,釋放光芒。他們,都是共和國真正的精英,時代的楷模,國人的榜樣!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我還是喜歡隱姓埋名每天上班
“我還是喜歡隱姓埋名每天上班”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1959年,蘇聯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_____聽后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x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當時,核潛艇長什么模樣,大家都沒見過,手頭只有一位外交官從國外帶回的一個核潛艇模型。這個玩具模型被專家們拆了又裝,裝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黃旭華和同事們克服10多個頂級難題,逐漸讓中國的核潛艇出現了絲絲“輪廓”。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88年,我國政府對外宣布:中國進行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至此,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過程。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國事跡【篇4】
【人物】“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故事】 黃旭華,“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為國家利益隱姓埋名、默默工作,60多年來潛心技術攻關,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21年10月,黃旭華捐贈1100萬元個人所獲獎金作為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獎勵為推動裝備研制事業創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激勵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勇攀高峰。
【點評】
“從1958年開始到現在,我沒有離開過核潛艇研制領域,我的一生沒有虛度。”黃旭華院士的人生,曾一度“赫赫而無名”,在30年的無聲歲月里成就無窮的力量,卻始終“壯心未與年俱老”,六十多年如一日為中國核潛艇事業傾心竭力奉獻。以身許國,誓干驚天動地事;潛心科研,甘做隱姓埋名人。黃旭華的“深潛人生”,正是中國科學家們科研報國、無私無我的生動體現。
黃旭華始終以國家為重。在抗戰硝煙中求學救國,在核武威懾中受命報國,黃旭華與核潛艇的結緣,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遠離家鄉、杳無音信,荒島求索、一窮二白,黃旭華和同事們變“不可能”為“可能”,邊設計邊施工,用一代人的艱苦奮斗,實現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30年沒有回家的黃旭華,一去青絲歸白頭。黃旭華把對國家的忠誠書寫在一生的奉獻中,以身許國,躬身向前。如今,中國首艘核潛艇早已退役。而它的總設計師雖已九旬高齡,仍在科研事業上發光發熱,向年輕同事傳授真知灼見,為自主創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傾注心血。
黃旭華以報國志詮釋著“科學家有祖國”,更以赤子心踐行著科學家愛祖國。黃旭華將多年來個人所獲得的逾2000萬元獎金幾乎全部捐獻出來,用于教育、科研及科普事業。這不僅是對核潛艇事業的致敬,更不斷激勵科研人員為推動裝備研制事業創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黃旭華身上的科學家精神,在大國重器從無到有的奮斗歷程中閃光,在潛心鉆研不計名利的奉獻人生中升華。這樣的精神,也在更多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共同書寫:金屬材料專家崔崑院士夫婦累計捐資助學超千萬元,只說“國家培育了自己,這不是‘捐’而是‘還’”;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院士放棄專利申請,讓白血病患者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救命藥”;致力于我國海防科技事業的劉永坦院士捐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助力母校培養更多棟梁之材……老一輩科學家們一生耕耘、嘔心瀝血、矢志開創的科研事業和胸懷祖國、心系人民、淡泊名利的愛國情操,更需要薪火相傳。
“我和我的同事們,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黃旭華院士獲得“共和國勛章”時的發言,成為他潛心科研、畢生報國的真實寫照。用一生執著攻堅克難,盡顯對國家的“忠”;用一生心血獎掖后學,滿懷對科研的“愛”。這份“無怨無悔”的情懷,必將激起更多科技工作者將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闊步進軍。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國事跡【篇5】
黃旭華出生于1924年,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受此影響,黃旭華原本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醫生。然而,突如其來的“七七事變”使得他的志向轉變。
在黃旭華看到日本敵機在中國的領空肆意盤旋、狂轟濫炸時,他果斷地棄醫從工,選擇了能幫助中國提升國防實力的工科專業。在新的志向的指引下,黃旭華順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的造船系。在此期間,他成為了一名地下黨員,一邊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奮斗,一邊學習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
1953年,已開始從事船舶設計制造工作的黃旭華,被派往德國和蘇聯進行學習和考察。在那里,黃旭華見識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舶制造技術,深深感受到了中國與其他先進國家的差距。回國后,黃旭華被安排了仿制蘇聯潛艇的工作。
_____戰役結束后,中國雖然暫時站穩了腳跟,但戰場上暴露出的我國尖端武器幾乎為零、國防力量薄弱等問題還有待解決。原本,我們寄希望于蘇聯,希望向蘇聯學習技術。但蘇聯卻一口回絕,認為憑借當時中國的實力想要造核潛艇是白日做夢、異想天開。后來,蘇聯又撤走了全部援華專家。這件事使我們終于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
就這樣,有著仿制潛艇經驗的黃旭華,成為了研制核潛艇事業的一份子。雖然都是潛艇,但是常規潛艇和核潛艇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黃旭華,在研制核潛艇面前,也近乎一張白紙。
三十年,隱姓埋名
1958年,我國研制核潛艇的“09”工程正式成立。研發隊伍中,除了34歲剛剛結婚的黃旭華,其余都是20出頭的青年大學生。此后的三十年,黃旭華等人一心撲在了核潛艇事業上,過上了隱姓埋名的艱難生活。
研發核潛艇是國家的最高機密,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人,不能也不會向其他人透露半分信息。整整三十年,黃旭華從未回過老家,他的心中記掛自己的雙親,記掛自己的妻女,卻只能通過寫信交流。
在給父母妻女的信中,黃旭華對于自己的工作信息都是閉口不談。后來,黃旭華沒能為自己的父親奔喪,母親對他寒了心,他卻沒有為自己爭辯。
一直到1987年,黃旭華已經完成大部分工作,進入到了“身份脫敏”階段,他才把關于自己的報道寄回了家。報道中雖然沒有透露出黃旭華的關鍵信息,但老母親還是從只言片語中明白了,原來兒子30年在外不是不孝,而是在為國家的核潛艇事業做貢獻。
1988年,黃旭華終于回到了闊別三十年的家鄉,雖鄉音無改,但鬢毛已衰。
核潛艇制造過程中的坎坷
如今,中國的國防實力強大了,曾經這段不為人知的的歷史也終于被解密。通過各種資料記載和黃旭華的回憶,我們終于了解到這段歷史背后的坎坷。
起初,黃旭華等人接到任命時,對于如何制造核潛艇是一籌莫展,但他們還是積極地搜尋各種資料,主動地加班加點,每個人都充滿干勁。
沒有資料,那就掘地三尺,把所有能找到的資料拼接在一起,畫出一張又一張草圖;沒有計算機,那就用最傳統的算盤和計算尺,人工計算和檢驗;沒有樣板,那就把美國“華盛頓號”核潛艇的玩具模型拆開,反復研究;沒有高級的測量器材,那就用“過磅秤”的土方法,愣是把艇體重心和重量的關系給“秤”了出來。
可以說,在第一艘核潛艇的制造過程中,黃旭華等人遇到了無數的技術難題,但他們都憑借著沉著與堅持一一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