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
勞模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成績卓著的勞動者,你知道哪些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篇1】
楊光菊,女,44歲,_____黨員,白云鄉紅云村婦聯主任。她出生在武隆縣白云鄉一個偏僻的小村,家庭出身非常貧困。
多年來,他始終懷著對黨、對人民無比熱愛的赤誠之心,熱心于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盡心竭力地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通過自身捐款、社會籌款等多種途徑融資,為貧困家庭和社會公益事業提供資金援助,為黨分憂、為困難群體解難,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2003年在水泥廠被評為優秀工作者。1999年,2007年,2011年被白云鄉評為優秀黨員。
他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傾其所有奉獻自己的愛心,想方設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十幾年如一日。他不光積極奉獻自己的愛心,還多方呼吁和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共同回報社會,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之手。
楊光菊不僅僅助學,關心公益事業,還長期的照顧身邊的老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敬老愛幼的公益事業中,身體力行,為敬老公益事業捐款、捐物。此外,他還積極組織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多種渠道募集善款,救助貧困老人。
他無私奉獻、不圖名不圖利的大愛情懷、十幾年如一日堅持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的先進事跡感染了很多人,她常說大愛無邊。讓我用自己的一絲微薄之力,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她不光是一個助人為樂的模范,也是一個孝敬的人。不光對自己的母親還是對自己身邊的人,都能盡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她是黨員的表率,社會的雷鋒,是婦女中的佼佼者。
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篇2】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石光供電所張春海同志認真實踐_____重要思想,本著安全是基礎、效益為核心、服務為宗旨指導思想,按照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堅持一手抓營銷管理、一手抓優質服務的工作思路,有力地促進了石光供電所各項工作開展,雙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實行電費儲蓄 切實減輕農民用電負擔
農村用電三電三亂,過去一直是群眾反映的熱點、焦點問題,也是多年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密切關注的一項工作。多年來,傳統的電費收繳方式,使電力職工陷于繁瑣復雜的結算業務之中,既容易造成三電三亂和電費流失現象,又不利于電力職工為群眾服務。為了從根本上遏制三電三亂現象回頭,2009年4月,根據公司關于改革電費收費方式的要求,本著便利于民的指導思想,張春海同志帶領供電所全體員工完成了電費郵政儲蓄工作。通過一年多的工作,全鎮15個行政村全部實行電費儲蓄,參加銀行代付電費客戶達9636戶,戶儲蓄率達到90%以上,代扣成功率達到94%,位居全公司供電所前列。實行電費儲蓄一方面能夠保證電費的及時、足額收繳,杜絕電費流失,另一方面能夠嚴格執行電價政策,杜絕亂收費、亂加價、亂攤派現象,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的用電負擔。
二、加強崗位技能培訓 全面提高人員整體素質
為了全面提高供電所人員的整體素質,張春海同志經常對員工進行崗位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在供電所內部定期舉行技術大比武、崗位知識競賽活動,進一步激發全體員工學習業務知識、鉆研業務的積極性。2009年在公司組織第二屆農村電工知識競賽活動中,石光所代表隊由于成績顯著,公司推薦李萬功等三位同志代表供電公司參加市組織的競賽活動,由于刻苦努力、出色發揮,最終榮獲市團體第一名,為供電公司爭得了榮譽。
三、改變觀念 深化農電體制改革體改結束后,由于打破了原有的屬地界限,大部分職工出村管理。
如何對沒有電工的行政村進行管理、如何搞好優質服務,以及怎樣讓員工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是擺在全所員工面前最現實的問題。對于上述這些問題,由于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從實際出發,立足現實,全所職工知難而上、不等不靠,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所內先后組織全體職工出謀獻策,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和辦法,比如:給沒有電工的村發放便民服務卡,寫明服務人的姓名、電話號碼,以及舉報電話等讓客戶一目了然。從而緩解了供用電矛盾,密切了電群關系,真正使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得到充分體現,使問題一一得到解決。如今的石光供電所各項工作已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全所員工,上下一心、撲下身子干工作、愛崗敬業講奉獻,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增強了全所員工的責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篇3】
20多年始終奮戰在農業第一線,扎根大地、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自己的情懷和夢想,為了大地豐收,甘愿用汗水熱灑沃土。
一、為了農業豐收辛勤耕耘
19__年,__,畢業于__農業學校,被分配到自然條件較艱苦偏僻的日光農技站工作,作為一名基層農技員,看到生產技術落后、糧食產量偏低,自己暗下決心,要把自己所學的農業新知識技術傳授給農民,引導鄉親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
日光鄉是個半山區鄉鎮,人少田多,大多數數屬于山高水冷的冷漿田,深泥田,單產不高,1990年在縣局業務部門指導下,在糧專資金帶動下,改造中低產深泥田、推廣壟畦栽培技術,在中低產田改造中,堅持和農民同吃、同注同勞動,白天抓示范,晚上搞培訓,在技術操作上,從嚴把好整畦、播種、栽插和施肥關,通過推廣優良品種,使昔日中低產田畝產不足400斤提高到平均畝產600斤,技術推廣項目實施取得較好效益;19__年,為了推廣水稻“兩秧”,作為一項新技術,在全鄉推廣我主動請纓,在鄉培訓班上,怕群眾不成功、受損失,我向鄉領導和村干部、群眾鄭重承諾,如果技術不成功,我愿拿出兩個月工資來賠償群眾種子損失,并下到村組搞培訓,觀看“兩秧”音響資料,對技術要點、難點進行咨詢解答,全鄉當年推廣早稻兩秧__畝,占早稻80%,技術推廣提高了糧食單產,政府認可,群眾滿意,97年被評為鄉優秀共產黨員。
二、發展特色農業增加群眾收入
日光育種區,有的農戶為了眼前利益,私自育種現象嚴重,我作為一名農技人員,為了育種產業發展,及時和農民們進行溝通,與縣種子部門一起,簽訂育種收購合同;全面禁止了私自育種現象,及時做好了政府的參謀。育種面積由原來__畝擴大到4000畝,當年育種大豐收,種子價格也賣得很適中,讓農民們得到了實惠。育種、油菜的栽培配套模式,過去多屬于白菜型油菜品種,單產不高,1998年,全面推廣“甘藍型”雙低油菜新品種,提高了產量和油質。油菜生產獲得了拾金花獎”。
三、實施科技項目帶動全鎮農業發展
__年,在局指導下,抓好了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被市農業局評為先進個人,__年至今,在縣局安排下,在石橋鎮萬畝水稻高產栽培;石橋鎮綠色大米生產基地;石橋鎮萬畝水稻病蟲害綜防,在這些項目實施中,我能積極參與,項目實施取消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深受盛市、縣領導的考察好評。
四、任勞任怨積極開展技術服務
大力開展送技術到村,技術指導到田間,以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工作目標。經常下到村組開展測土配方施取土,全鎮取土樣品90個,對于__年冰凍災害,舉辦培訓班下村指導果農災后進行補救,剪枝、施肥;及時發放技術資料到村組。本著“實際、實用、實效”原則,給群眾面對面講解防凍技術,推廣有機肥、綠色水稻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化工除草、病蟲害綜防技術,農藥施用技術。根據不同農事季節,不定期下村解答農戶農業生產中的疑難問題。在__年工作中,全鎮災后生產補救,香蔥栽培種植,農業污染源調查都取了較好的成績。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二十多年的農技推廣,無私奉獻精神,受到縣鎮領導好評,群眾滿意,__年被局評為農業工作先進個人,__年被評為__縣勞動模范。
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篇4】
劉紹英,女,1976年5月28日出生于勐臘縣關累鎮,41歲,高中學歷。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讓她成為新時期農村婦女中的優秀代表。
一、自立自強,艱苦創業。
20歲的劉紹英就有著一顆敢闖、敢做、敢為的心,1996年年輕的她充滿了對外面世界探索的熱情,她深刻的意識到必須學習和提高自己,了解更多與當下的發展和需求,獨自一人到景洪從事著服務業的工作,1998年與武漢部隊青年陳德國結婚。
在外整整10年的時間,劉紹英發現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喜歡鄉村的風味、民俗,也讓她深深的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和獨特。用她的話說就是“沒有什么比自己的根更重要,它所給我們的東西遠遠比我們想象的多,只要我們用心去挖掘。”這讓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回家鄉挖掘獨特的哈尼族特色美食。丈夫非常認同和支持她的決定,2005年初,兩人毅然決定放棄在市里打下的良好的經濟基礎,帶著6歲半的兒子回到了勐臘縣關累鎮。
回到家鄉后,劉紹英就開始忙碌于餐館的開辦,因為孩子年幼,餐館要正常運營,必須有足夠的人手,她第一想到的是發動了村里的幾個婦女姐妹共同以合資的方式來開辦餐館。開業前夕,她到村里耐心向老一輩一一請教了哈尼族特色風味的各種做法,同時也和婦女姐妹們進行各類菜品的制作,餐館開業后,果然如劉紹英所想得一樣,由于關累鎮轄區關累港重要的運輸港口和勐遠仙境景區,而且關累鎮又是一個哈尼族大鎮,很多過往的游客都十分愿意到哈尼族風味餐館品嘗哈尼美食,了解更多哈尼文化,生意紅紅火火。
剛好又趕上橡膠價格突飛猛進的時期,關累鎮是個橡膠大鎮,人們的消費水平也跟著越來越高,劉紹英并沒有只專注于做餐館生意,她白天忙碌于餐館,晚上也不讓自己閑著,和一般農村婦女一樣忙碌于膠水的收割,對于村里人來說她是勤勞、能干的哈尼族婦女的典型。
二、勇于創新,帶動農村婦女。
2013年橡膠價格不斷下跌,橡膠市場低迷,膠農經濟收入不斷減少,顯然需要進一步改變經營方式才能改變困境,關累鎮作為勐臘縣轄區橡膠大鎮更是面臨著更多這樣的困難。劉紹英便帶動了更多的婦女同胞加入到她的特色餐飲中來。她也意識到要走出這種困境,當靠餐館來提供經濟來源和就業是不夠的,于是,劉紹英讓村里的一部分姐妹們去打理餐館,為了進一步適應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讓鎮上的年輕人和來鎮上的游客也可以吃城里有的東西,她又不停歇的組織另一部分婦女姐妹們到市里學習生蠔、扇貝、油嗆心管、耗油芒果等城里的小吃的做法,在鎮上做起了晚點小吃,因為位置在關累鎮橋頭,當地人親切的稱“橋頭燒烤攤”。
燒烤攤的風味很地道、種類也很多,依托著玉磨鐵路和小高速的修建集鎮區人流量也越來越多,就這樣劉紹英的燒烤攤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總能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地方,為陷于困境的一些膠農家庭增添了日常生活開銷的經濟來源。
作為新時期的婦女,劉紹英深刻的意識到精神文明和環境衛生建設的重要性,她積極配合鎮黨委、政府和村黨總支、村委會,積極參加各類新農村建設宣傳和教育活動,為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婦女思想教育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同時,她主動組織婦女進行村鎮每月環境衛生掃除,在關累鎮村鎮環境的綠化、美化、生產區的.衛生整治工作中起到了積極地帶頭模范作用。
三、堅定信心,展望理想。
談及理想,劉紹英的理想簡單而平凡,卻踏踏實實。她說,希望能在不斷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時,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繼承和發揚哈尼族織布、飲食、民俗等民族文化,讓更多的農村婦女關心并參與到環境衛生維護工作,積極參加更多知識學習的機會,打破保守的思想,通過不斷的努力創造更多人生的價值。
劉紹英關注國家大事和時事政治,常常在小吃店里和婦女們談論國家出臺的重要政策和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她說,希望自己盡快成為名共產黨員,能夠了解和學習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識,進一步的提升自己的知識文化水平。
新時期下的農村女性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劉紹英的力量匯集而成,她們勤勞、樂觀、向上,她們帶動著廣大農村婦女不斷適應新時期要求,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當下,劉紹英正以最飽滿的熱情迎接每一天的生活,她有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匯聚著身邊的力量,帶領著廣大新農村婦女在新的征程上追求著新的跨越。
農村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篇5】
李淑霞,朝陽縣北溝門子鄉黃臺子村村民,她積極加入共青團志愿者隊伍,積極參加團的活動,無私奉獻。在村里她家是一個普通的獨生子女家庭。家里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全家人遵紀守法,崇尚科學,積極進取,樂于助人,為人科善,家庭和睦溫馨,深受鄰里好評。
她與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兒子、兒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她的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沖突,大家互相體諒,尊老愛幼,寬容謙讓,形成了相互理解、尊重、關愛的文明家風。平時李淑霞忙完農活盡量多做家務,減輕老人的負擔。婆婆年老多病,一發現老人身體不舒服,及時請醫拿藥,問寒問暖,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了安慰,身心上得到了健康;在對待鄰里的關系上,李淑霞總是能夠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左鄰右舍相處和睦,鄰里之間能做到相互照應,互相團結。鄰里誰家有事主動去幫忙,李淑霞都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為鄰里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這卻使他們的這個家庭更加和睦,更加美滿幸福
她積極支持并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村里開展的每一項受捐助活動,他都能夠積極參與并慷慨解囊。
她那和藹可親的臉上總是透露著燦爛的笑容,她那熱心助人的事跡,總是讓人念念不忘,一顆關心他人、溫暖別人、金子般的心腸,構成了她外表與內在的統一美。
她對女兒疼愛有加,可她婆婆愛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覺得自家條件不錯,兒媳婦不生個男娃在鄰里面前抬不起頭來,希望自己家也能如愿抱個孫子。但是,多次做兒子、兒媳工作,李淑霞夫妻就是不同意,還勸導婆婆說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
今年3月的一天,村民王小英發現自己不足一歲的女兒不知為何不吃飯,老是哭,還發高燒。丈夫又外出打工了,王小英一人在家,急得直掉眼淚。李淑霞知道后,立即趕到王小英家,抱起孩子說:“走,快送醫院,給孩子看病要緊”。經檢查,孩子患了腸套疊,來晚了就會有生命危險,由于治療及時,一周后,孩子康復了。
正是這點點的愛心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人們的航向。
李淑霞是北溝門子鄉一名優秀的共青團青年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