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
寫事跡材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根據真實的事跡來描寫,那么你知道哪些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參考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篇1)
2月20日,農歷正月初九,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鎮東龍王廟村家家戶戶大門上張貼的春聯依然火紅,而位于村西頭的一戶人家沒有張貼春聯,但門前的“軍屬光榮”“光榮之家”等銘牌十分顯眼。這戶人家,就是烈士肖思遠的家。
2020年6月,肖思遠因在邊境沖突中誓死捍衛國土而英勇犧牲,年僅24歲。
談到兒子,肖思遠的父親肖勝松悲傷的臉上落下淚珠,“兒子是為國家犧牲的,我為兒子感到驕傲!我的兒子是好樣的!”
肖勝松把記者請進東屋。這是兩個房間相連的套房,也是之前為肖思遠準備的婚房。如今,這里設成了追思的靈堂。
“兒子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有愛心,獨立性很強。”肖勝松回憶說,“從他去鄭州上大學,再到部隊參軍,都是他自己一個人掂著行李就走了,從來不讓家里人操心。”為了減輕家里的生活負擔,兒子在上學期間總是利用寒暑假打工,“一個月掙1600元,他給我1000元,自己留下600元生活費。”
肖思遠在長輩眼里是個特別孝順、有擔當的孩子。肖勝松記憶很深刻,肖思遠的伯父生病住院治療,肖思遠在醫院陪了20多天,直到伯父去世。放假回家時,還總是幫家里人洗刷鍋碗瓢勺,想通過自己的勞動讓家人多休息一會。
肖思遠跟父母的關系一向很好,如果沒有任務,他會經常跟父母通過電話或視頻聯系。父子倆經常相互開玩笑。
“他跟我視頻時,總說讓照照看我吃的啥,其實就是為了監督我不讓我喝酒。”肖勝松平時不抽煙,就是愛喝點小酒,但肖思遠經常勸他少喝兩口。說到此,肖勝松的眼淚再次滑落:“現在沒人管我喝不喝酒了,思遠的喜酒也喝不上了。”
去年春節肖思遠回家探親曾承諾,等下次回家帶上女朋友給爸媽見見,但沒想到那次與家人的分別竟成了永別。“他的這句承諾再也無法兌現了。”肖勝松說,兒子帶著這個遺憾走了。
在肖思遠的房間內,他的小叔肖翰從軍包里邊拿出遺物邊向記者介紹,“這是他犧牲時穿的棉衣、開衫……”他哽咽著說,“思遠在去年回來時還念叨著,今年春節回來探親,一定要和家人拍一張全家福照片,沒想到這成了他的另一個遺憾。”
肖思遠不在的日子里,母親劉利霞總愛翻看兒子的照片。見到記者時,她又拿出照片一一介紹:“這一張是思遠第一次回來探親在院里跟我說,要給我敬個標準的軍禮;這一張是他去年探親后在機場送他的照片;這張是他跟那個女孩兒的合照……”
在肖思遠曾就讀的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的官網,《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的悼念文章是專為肖思遠而作。“……青春熱血灑昆侖,赤膽忠誠只為國。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全體師生,向英雄致敬!”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宣傳部副部長蔣鵬告訴記者,追思烈士肖思遠,將激勵全校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這是肖思遠寫在戰地日記里的一句話。錚錚誓言,擲地有聲,從文弱書生到鋼鐵軍人,肖思遠用鮮血和生命向祖國和人民遞交了一份不朽的答卷。
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篇2)
“喀喇昆侖精神”是"忠于祖國、熱愛邊防,勵精圖治、艱苦創業,扎根高原、建功邊疆,頑強拼搏、犧牲奉獻"這些精神的總和,是長期駐守喀喇昆侖山的官兵在守衛祖國西部邊陲的艱苦斗爭中形成的,體現了廣大邊防官兵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博大情懷和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
英雄是時代的杰出代表。以團長祁發寶為代表的英雄群體,是我們這個時代英雄精神的寫照。這些衛國戍邊的英雄官兵,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成才在火熱軍營,在關鍵時刻為了祖國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舍生忘死,以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體現了敢打必勝、矢志打贏的使命擔當,彰顯了聽黨指揮、聽令而戰的忠誠品格。在他們的身上,傳承著革命英雄主義的基因,燃燒著愛國主義的熱血,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永葆軍人本色,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露“想干事”。想干事是成事之首。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復轉軍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崗位變了,不變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多年來受黨和軍隊的培養教育,政治信念非常堅定,保衛祖國、建設祖國,這是復轉軍人的使命。明年,我國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體復轉軍人一定要保持想干事的熱情和激情,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把好方向,堅定不移跟黨走,“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露“想干事”。
永葆軍人本色,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示“能干事”。能干事是成事之要。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復轉軍人是曾經保衛祖國的“鋼鐵戰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復轉軍人的時代任務。“戰場”的改變意味著任務的改變,面對新任務、新挑戰、新責任,全體復轉軍人一定要持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優良作風,勇于直面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強化業務訓練,不斷解決問題,練就過硬本領,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示“能干事”。
永葆軍人本色,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現“干成事”。干成事是成事之終。任何事業都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勝利的道路沒有捷徑可走,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只有求真務實才能披荊斬棘、走向成功。復轉軍人始終保持著“召之能戰、戰之必勝”的信心決心,保有著敢于擔當的勇氣、善于作為的作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復轉軍人的責任。肩負新時代賦予的強國重任,全體復轉軍人一定要在決勝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決勝之際,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奪取全面勝利中持續努力,在“展現作為、不辱使命”中顯現“干成事”。
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篇3)
喀喇昆侖精神,是長期駐守喀喇昆侖山的官兵在守衛祖國西部邊陲的艱苦斗爭中形成的,體現了廣大邊防官兵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博大情懷和戰勝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
神仙灣哨所是喀喇昆侖精神的發源地,位于喀喇昆侖山口,海拔5380米。在這片冰封雪裹、空氣稀薄的“生命禁區”,官兵們以守衛祖國最艱苦的地方為榮,戰風雪、斗嚴寒、抗缺氧,逐步形成了閃爍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光芒的喀喇昆侖精神。
這一精神,既是神仙灣哨卡官兵熱愛邊防、艱苦奮斗的生動寫真,也是戍邊部隊在執行進軍新疆、建卡守防、戍邊維穩等重大任務中所孕育的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
喀喇昆侖精神是熱愛邊防
這是戍邊部隊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中體現。從進軍新疆到挺進阿里,從剿匪平叛到平息暴亂,從執行特殊任務到自衛反擊作戰,新疆軍區部隊官兵都能挺身而出,衛國衛民,用生命和忠誠譜寫了報效祖國、為國盡忠的壯歌。
喀喇昆侖精神是艱苦奮斗
這是廣大官兵在嚴酷環境中頑強拼搏、創新發展的生動寫照,也是喀喇昆侖精神的基本特征。戍邊部隊官兵發揚愚公移山、燕子壘窩的精神,在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建成整齊劃一的營區,生產出新鮮蔬菜,用自己的雙手讓昔日荒涼哨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喀喇昆侖精神是無私奉獻
幾十年來,歷代官兵以高原、邊防為家,把風雪邊關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把御外穩內作為創造軍旅輝煌的崇高事業,把崗位作為愛軍習武、精忠報國的陣地,用生命丈量雪域高原,用忠誠守護萬家團圓。
喀喇昆侖精神是頑強拼搏
戍邊官兵在艱難困苦面前,始終保持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利益得失面前,甘愿吃虧,樂于奉獻,以“祖國安寧我光榮,人民富裕我幸福”的博大胸懷,用戍邊建邊、默默奉獻的實際行動詮釋邊防軍人的崇高境界。
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篇4)
祖國西部邊陲,喀喇昆侖高原,常年冰雪覆蓋、高寒缺氧。就是在這樣的生命禁區,一茬茬年輕的官兵戰斗在衛國戍邊一線,守衛著祖國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寧。因在邊境沖突中誓死捍衛國土,中央軍委為5名官兵授予榮譽稱號、記一等功,他們是團長祁發寶,被授予“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營長陳紅軍,被追授“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戰士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被追記一等功。
雪山回蕩英雄氣,風雪邊關寫忠誠。當我們致敬5名英雄時,猛然發現,團長祁發寶和營長陳紅軍都是甘肅籍——祁發寶是武威市天祝縣人,陳紅軍是隴南市兩當縣人。
兩位隴原鐵血漢子,在與越線外軍的斗爭中,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突入重圍營救,英勇犧牲。展現了誓死捍衛祖國領土的赤膽忠誠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彰顯了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官兵的昂揚風貌。
斗爭精神是經歷了時間檢驗的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贏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和實踐原則。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信仰是靠斗爭來堅持的。進入新時代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嚴峻,面臨的風險考驗越來越多,更加要求黨員、干部重拾斗爭精神,提高自身素質,善于用斗爭精神解決問題,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只有堅定斗爭意志、牢記斗爭精神,才能真正做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支軍隊只有甘于奉獻、勇于擔當,才可能凝聚戰斗精神,形成強悍的戰斗力。在深化國防和軍隊的改革中,我們勁旅人要清楚明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并將自身的價值和部隊的需求保持一致,要始終堅持“舍我其誰”的勇敢擔當,直面調整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絕不推諉,絕不退縮,為改革強軍順利推進匯聚力量。
衛國戍邊英雄人物事跡(篇5)
初春,陽光灑滿小院。延津縣石婆固鎮東龍王廟村,劉利霞走出堂屋,揉揉眼,對陽光還有些不適應。
穿過院子,她輕輕推開東廂房的門。這是兒子肖思遠的房間,里面整整齊齊擺著衣服、箱子、鞋子等兒子生前的遺物,她拿起又放下,在床頭,她坐下又立起,思緒時時回到過去。
那是祖國西部邊陲,喀喇昆侖高原,常年覆蓋冰雪,兒子每天都從這里給家里打電話。父母不善言談,兒子性格活潑,他總是逗父母開心。
“媽媽,今天做的啥,多吃點兒,多休息。”
“爸爸,干活累不累,咱要不少種一點地。”
說的是日常,傳遞的是親情。肖思遠18歲前,從來沒有走這么遠。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從小就備受老人和父母關愛。當兵前,在家中澆水、打藥,農活樣樣拿得起,放得下。2016年9月去當兵后,回家的次數少,電話就成了最常用的溝通方式。
“他光哄我們開心,自己的苦和累一點都不說。”劉利霞說,兒子很懂事,在鄭州上大學時放暑假打工掙學費,能不伸手就不伸手,“回到家,十幾畝地的農活,從來沒有說過累。”
在父親肖勝松眼里,兒子肖思遠十分孝順老人。肖思遠的曾祖父在世生病時,他一連十幾天晚上照料服侍,曾祖父去世后,只要回家探親,就去給曾祖母刷鍋刷碗。
“本來今年準備給兒子辦婚事,誰知道……”,說著說著,肖勝松就紅了眼睛,“去年疫情,婚事沒有辦成,今后再也辦不成了。”
后來,家人在肖思遠的錢包里,第一次看到兒子女友的照片,至今,他們還不知道女孩的名字。
東廂房的外間,是新吊的頂,墻壁新刷了涂料,新買的電冰箱還沒有開箱。地上,擱置著許多慰問品,肖勝松說,兒子不在后,部隊和政府多次來家中看望,這對他是莫大的安慰。
母親對兒子的思念,綿長無期。劉利霞對記者說,前些天,她天天在夢里見到兒子,后來,她一直想在夢里見到兒子,但再也夢不到了。
她似乎對手機產生了幻聽,鈴聲響起,她總以為是兒子打來的。她又多么希望電話是兒子打來的:“如果知道他是平安的,即使年年不回來,我的心也是幸福的。”
劉利霞的床頭,放置著一張全家福。照片上,全家都繃著臉,唯有肖思遠笑著。劉利霞說,兒子最后一次離家回部隊時,和照片上一模一樣是笑著的,這個笑容,也將一直保存下去。
據報道,從2020年6月,有關外軍違反兩國協議協定,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在與外軍交涉和激烈斗爭中,戰士肖思遠突圍后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直至戰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日前,中央軍委給肖思遠追記一等功。
英雄哥哥的事跡,一直感染著弟弟。肖思遠的弟弟目前在鄭州上學,前年,思遠探親結束回部隊時,專程到鄭州看望弟弟。這個寒假,弟弟常常端詳著哥哥的照片,在內心暗下決定,等自己18歲了,也要去保家衛國。
“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這句肖思遠寫在日記里的話,時常撫慰著母親的心。
當劉利霞坐在院子里,開始和外人交流時,她傷感的情緒里,有一種驕傲在:“關鍵時刻,這是軍人職責,兒子的選擇是全家的驕傲。”
院子外,村里的孩童追逐著,嬉戲著。村外的田野里,到處春和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