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壯族的傳統節日,希望能幫到你。
一、壯族的傳統節日
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制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
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制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婭拜節
云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壯年
也叫"將也益",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后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于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莊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笙,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
不過壯年的壯族村寨,則以春節為大年,其活動與當地漢族相同。
二、壯族的由來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族稱來源于部份壯族的自稱“布壯”。此外,還有自稱布儂、布土、布樣、布斑、布越、布那、儂安、布偏、土佬、高欄、布曼、布岱、布敏、布隴、布東等20多種。建國后,統稱為僮族。1965年根據周恩來的提議,經國務院批準,將“僮”改為“壯”。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數為16178811。壯族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南宋時已出現用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土俗字使用面不廣,會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國家幫助壯族創制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并得到了推行。1982年又做了適當修改,并推廣使用壯文。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壯族是由中國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鳥滸,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當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祖國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主要居住著屬于百越系統的西甌和駱越兩族群,這兩個族群就是壯族的先民。
根據出土文物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壯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銅器,這些金屬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發展,壯族社會無階級的原始公社進入到奴隸社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兵分5路,進軍嶺南。秦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權制的統治之下。又派監祿在廣西修筑靈渠,把湘江與漓江連接起來,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接著,從中原遷來大批漢人“與越雜處”。這些漢人在與甌、駱越的交往、通婚過程中,部分成為壯族,同時加速了越人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漢至唐初,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于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于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給壯族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壯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于嶺南的壯族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反動統治者的血腥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看過壯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