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現(xiàn)有人口1660932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紅河、瀾滄江沿岸和無量山、哀牢山地帶。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有關(guān)哈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到底有哪些吧。
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節(jié)日是過“十月年”,前后歷時六天,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農(nóng)歷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扎樂特”。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nóng)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于漢族的大年初一)。節(jié)日里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農(nóng)歷十月,稻谷剛進倉,家家戶戶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悶鍋酒”,準備選屬龍日過年。過年的頭天,人們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個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洗澡換衣。
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shù)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祭過龍樹、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后,街心酒宴開始。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進行比賽,看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豐盛。先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兩邊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diào)雨順,大家同心同德再奪豐收。
酒足飯飽后,年過半百的婦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們砍下棕葉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陽落山。宴火點燃時,男人們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靜下來。節(jié)日里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jié)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jié),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jié)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里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jié)里經(jīng)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征他們團結(jié)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shè)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jié)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后,經(jīng)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獻出來。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tǒng)的烹調(diào)技巧,展現(xiàn)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jù)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愿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后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于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jié)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jié)日,紅河地區(qū)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節(jié)期三至六天。節(jié)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蕩秋千”、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后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干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伙,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樹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秋千。
內(nèi)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jié)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jié)大體同漢俗。
過節(jié)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只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先由寨外叫進屋里,叫魂的范圍很廣,日常生產(chǎn)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干蘆葦或易燃的樹條扎成火把,點燃后從家里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然后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蟲災,不得病。
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nóng)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guī)矩,應(yīng)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shù)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谷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yīng)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征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jié)節(jié)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