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帛書歷史介紹
帛書,又名繒書,是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將文字、圖象及其他特定的符號寫繪于絲織品上),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中國春秋戰國至漢代有大量的帛書,出土的帛書較著名的有楚帛書、馬王堆帛書等,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為最早。帛書有不少方面與竹簡相似,有的帛書會以黑色或紅色畫出行格,類似今日之信箋,稱為烏絲欄、朱絲欄。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的楚墓中發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
內容組成
四帛書又稱 楚繒書,內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其內容豐富龐雜,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而且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繪的12個怪異的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
戰國帛書藝術特點
就帛書的書法藝術而言,其排行大體整齊,間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規范整齊之中又現自然 恣放之色。其 字體扁平而穩定,均衡而對稱,端正而嚴肅,介于篆隸之間,其筆法圓潤流暢,直有波折,曲有挑勢,于粗細變化之中顯其秀美,在點畫頓挫中展其清韻,充分展示作者將文字藝術化的刻意追求。
帛書的畫像列于文字的四圍,先以細線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經心隨意繪出,卻將12個神錄描繪得姿態各異,活靈活現,他們或立或臥,或奔走或跳躍,個個栩栩如生。同時所繪神靈像又顯示出很強的寫實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紋,描繪得細致真切,仿佛從虎豹身上揭來。特別是帛書四周所畫的樹木,隨物賦形,繁枝搖曳,依像圖貌,茂肚婆娑,可謂用筆之工、描繪之細分毫不爽。楚帛書不僅力 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藝術史上的瑰寶、珍奇。
戰國帛書歷史意義
楚帛書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古代帛書,雖只有900多字,而內容豐富,對研究戰國楚文字以及當時的思想文化有重要參考價值。楚帛書也是珍貴的先秦時代湖南地方文獻,它反映了北方思想文化在湖南的流行和傳播。 楚人入湘前,湖南為越人和“蠻”、“濮”等民族棲息繁衍之地。到了 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南下征服了湖南,逐步成為湖南的主體民族。楚人入湘后,不僅給湖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也傳播了北方的思想文化。
北方思想文化最突出地表現在 中原五行思想和陰陽術數思想方面。春秋戰國前,湖湘地區的土著蠻越民族,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各種祖先之神和自然之神。楚人南下后,帶來了楚人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這兩種原始宗教、神話互相影響,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具有特色的宗教和神話,在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中得到了充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