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歷史故事3則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在戰國后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并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里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秋歷史故事3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秋歷史故事·孫武演兵的故事
吳國闔閭為王之后,未過三年,就已國富兵強,民心可用。于是,他動了伐楚之意,想拜一位高人為大將。伍子胥向他推薦了齊國人孫武。闔閭聽說孫武是一個隱居山林的閑人,便十分掃興,可伍子胥對他說:“這個孫武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測之妙,只是不愿意四處炫耀,所以不為外人所知。”
闔閭將信將疑地說:“那就把他請來吧。”
孫武來到宮里,闔閭向他請教兵法,孫武并不多說話,只是把隨身帶來的一個包袱打開,抽出幾軸帛書,說道:“這是我寫的十三篇兵法,請大王一閱。”
闔閭接過兵書,請伍子胥當堂朗讀。伍子胥剛念完一篇,闔閭就拍案叫好,再念一篇,他已經手舞足蹈了,待念到第三篇時,他已經聽呆了,連叫好也忘了。
闔閭問孫武:“先生的兵法真是極天地之妙,寡人十分佩服!只是寡人這么小的國家,人微力薄,不知能不能用上先生的兵法?”
孫武自信地回答:“我的兵法可用于大邦,也能用于小國。能用于勁旅,也能用于婦人。”
闔閭問:“婦人也能操戈演陣嗎?”
孫武說:“當然可以。”
吳王闔閭命人從后宮挑選了一百八十名宮女,交給孫武演練。孫武向他要了兩個平日備受寵愛的妃子,作為左右隊長,闔閭也答應了。
第二天一早,一百八十名宮女分做兩隊,來到校場,一個個身披軟甲,頭戴戰盔,左手持劍,右手握盾。吳王的兩個妃子也穿戴整齊,分別站在兩隊前面。孫武手執令旗,登壇。他公布號令:“你們先原地坐好,聽到第一通鼓的時候,兩隊一同躍起立正;聽到第二通鼓的時候,左隊左轉,右隊右轉;聽到三通鼓的時候,人人舉劍挺盾,準備迎戰。”
孫武說罷,命令擂第一通鼓。
兩隊宮女有的站起來,有的還坐著,并且打打鬧鬧嬉笑不止,都覺得這件事很好玩。
孫武嚴肅地自責道:“約束不明,號令不清,這是的錯誤啊!”
于是,又把三項號令重復了五遍,然后,親自擂鼓,以振士氣。
誰知,這些宮女平日里都散漫慣了,推推搡搡,扭扭捏捏,根本不把孫武的話放在心上。吳王闔閭對伍子胥說:“這回,孫武可要出丑了。”
孫武在將壇上看宮女們前仰后合的樣子,十分氣憤,他大喝一聲:“拿斧來!”隨后對身邊的執法官說:“三令五申仍不能遵令而行,這是士卒的錯誤!執法官,按軍令,此罪應如何處置?”
執法官回答:“當斬!”
孫武說:“士卒太多,不能都斬,那就處決隊長以示懲戒吧。”說完,就下令把吳王的兩個愛妃給殺了。
孫武重新回到鼓前,擂響了戰鼓。
兩隊宮女起身立正,秩序整齊,個個精神抖擻,無不嚴肅認真。
這時,孫武便向吳王闔閭報告說:“隊伍已經訓練好了,請大王檢閱。現在的她們任您選用,就算是赴湯蹈火,也會服從您的命令的。”
可是,吳王闔閭還在想著那兩個被殺的妃子,一點情緒也沒有了。他說:“算了,我不想檢閱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孫武聽了,非常失望,說:“原來大王只喜愛我的兵書,并不想按我兵書上所說的那樣去打仗啊。”
吳王仔細思考一番覺得孫武說得對逐漸從傷感的情緒中恢復過來,正式任命孫武為大。
孫武后來果真幫助吳王闔閭完成了稱霸大業。
春秋歷史故事·伍子胥鞭尸的故事
伍子胥,姓伍名員,子胥是他的字。他的祖父伍舉,父親伍奢,哥哥伍尚,三代人都是楚國的重臣。楚平王初登王位的時候,很有一些振作的樣子,他把哥哥楚靈王在位時受排擠的大臣重新重用起來,讓他們輔助自己處理國事,這里邊就有伍子胥父子三人。
伍奢除了被任命為連公,同時,也是太子建的太傅,即老師。他和他的副手“少師”費無忌一起負責太子建的學習和教養。
費無忌品性惡劣,太子建看不慣他,時常冷臉相向,費無忌得不到太子的好感,心里非常不安,唯恐將來太子登基,自己斷了官路。于是,他日思夜想,欲除掉太子,以絕后患。
太子建長大了,按年紀要娶親,楚平王就派使者去秦國求親,秦昭公把自己的妹妹孟嬴許給了楚國的太子。孟嬴是秦國出了名的美女,費無忌知道這件事后,終于想出了一個主意。到了迎親那天,他先把孟嬴及陪嫁的宮女們安頓在館舍,自己獨自去見平王。
費無忌夸贊孟嬴的美貌,并勸說楚平王把孟嬴留給自己,再從陪嫁的宮女中挑一個漂亮的,冒充孟嬴送給太子。
楚平王是個好色之徒,竟然答應了這件事。
過了不久,費無忌又對楚平王建議:“我們北面的強敵是晉國,所以防務非常重要,應該讓太子親自去鎮守城父,這樣才能震懾晉國。”
見楚平王有些猶豫,他又說:“孟嬴的事遲早會泄露出去的,太子長期待在大王身邊,對大王非常不利呀。”
楚平王一聽,急忙打發太子去城父了,和太子一起去的,還有伍子胥父子。
過了一年,孟嬴為楚平王生了一個兒子,平王愛如珍寶,給他起名叫珍。費無忌一看又有機可乘,便挑唆說:“大王,聽說太子已經知道孟嬴的事了,現在,他正招兵買馬,訓練軍隊,準備殺回都城呢。”
楚平王輕信了他的話,連忙問計。
費無忌說:“太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伍子胥。大王下手之前,得先把伍奢召回來,這樣,太子就失去左膀右臂了。”
于是,楚平王先把伍奢召回都城,并把他關押起來,然后,又逼他寫信,讓他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了都城,于是他和父親都被楚平王殺害了。楚平王又派人去殺太子建,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子胥為了給父兄報仇,也從楚國逃了出來。他先到宋國,找到太子建。不巧,宋國這時發生了內亂,伍子胥只好帶著太子建和公子勝一起逃到鄭國。鄭定公同情他們的遭遇,讓他們在鄭國居住下來。
然而,太子建報仇心切,打算與晉國合作,借晉國的力量消滅鄭國,再借鄭國的兵力去攻打楚國。鄭定公發覺了太子建的計劃,便把他給殺了。
伍子胥驚聞兇信,急忙帶著公子勝逃離鄭國,投奔吳國。
楚平王早已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他命人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掛上伍子胥的畫像,囑咐各地官兵嚴加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后,白天躲躲藏藏,夜晚趕路。這一天,來到了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含山縣北,守關的兵士盤查得很緊,伍子胥一時無計可施。
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睡不著覺,頭發全愁白了。
幸好有一個叫東皋公的好心人,替伍子胥鳴不平,他把伍子胥和公子勝接到自己的家里,好好兒款待,又讓一個貌似伍子胥的朋友冒充伍子胥過關,故意讓守關的兵士抓住,真的伍子胥才混出關去。
伍子胥和公子勝一起逃到江邊,身后不遠處追兵就要到了。這時,江上有一個打魚的漁翁駕船經過,他知道了伍子胥的處境,就把伍子胥引渡到江對岸去了。
過了江,伍子胥為了感謝漁翁,把自己的佩劍解下來,交給老人。他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價值千金,送給您留個紀念吧。”
老漁翁卻說:“楚王為了捉到你,出了五萬石谷子作為賞金,還答應誰如果告發你,就讓他當大夫。我不貪圖賞金封爵,難道會貪圖你的寶劍嗎?”
伍子胥感激涕零。
伍子胥到了吳國,投靠在公子光的門下,在幫助公子光成為吳王闔閭之后,被吳王闔閭任命為大夫,參與謀劃國家大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發兵六萬攻打楚國,經過五次戰役,終于把楚國的國都給占領了。
這時,害死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到隨國去了。伍子胥急于復仇,他找到楚平王的墳墓,把楚平王的尸體挖出來,對著尸骨狠狠地抽打了三百鞭子,以解父兄被殺之恨。
春秋歷史故事·商鞅變法 商鞅南門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死了,他的兒子渠梁被立為新國君,叫做秦孝公。秦孝公和秦穆公一樣,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為了改變秦國內外交困的局面,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招收賢能,向中原國家學習,進行變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其他諸侯國來的客人,誰能使秦國富強起來,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視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華的人。
有一個叫衛鞅的人,本是衛國國君姬妾所生,姓公孫,他在魏國做過官,但沒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于是,他來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
秦孝公問他,如何才能讓秦國富強起來。
衛鞅似乎早就考慮成熟了,胸有成竹地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想富強,必須發展農業,獎勵耕織;要整頓軍隊,賞罰分明;另外,還要取信于民,說到做到。”
秦孝公非常同意衛鞅的意見,當即就拜他為大夫,讓他著手準備變法的事。
許多貴族大臣害怕變法損害自己的利益,極力反對。于是秦孝公就把衛鞅、甘龍、杜執等人召進宮里,商議變法的事。
秦孝公說:“實行變法,就需要破除舊法,改變古禮,這恐怕會遭到天下人的批評,你們說應該怎么辦才好呢?”
衛鞅說:“干一番事業,遭到別人的反對,是常有的事。如果大王患得患失,這件事永遠不會成功。”
甘龍和杜執是保守派,當然極力反對衛鞅的主張。
甘龍說:“圣人的‘禮’、‘義’怎么能隨便違背呢?先王的制度又怎么能任意更改呢?”
杜執也說:“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變舊制,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變更法度。”
衛鞅反駁說:“古代禮制不同,你們說應該效法哪一種‘禮’?帝王不相因襲,我們又應該遵守哪位帝王的法度?二位大夫的話,完全是庸人之見。”
秦孝公聽了衛鞅的話,堅定了變法改革的決心。
衛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拿新法當兒戲,于是,就在新法公布之前,在南門立起一根大木頭。
他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
大家都以為他在開玩笑。
有的說:“扛木頭就給那么多金子,我才不信呢!”
有的說:“世上哪有這么便宜的事呢?一定是說著玩的。”
就在人們議論紛紛的時候,衛鞅又提高了賞額,他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給他五十兩金子。”
人群里走出一個小伙子,扛起木頭就走,一直把木頭送到了北門。
衛鞅馬上取出五十兩黃金,當著眾人的面,賞給了這個小伙子。
這件事立即傳了出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
衛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國沒有盜賊,百姓“路不拾遺”,家家富裕,人人豐衣足食,秦國的國力大大加強了。
到公元前350年的時候,衛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革:將都城由原來的雍城遷到了咸陽,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咸陽市,依照魯國和魏國的規模修建了宮殿,把城鎮和鄉村合并為縣,全國設立四十一個縣;統一度量衡;實行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買賣。
這一次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
公元前340年,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一舉奪回了被魏國侵占的黃河兩岸的土地。為了表彰衛鞅的功勞,秦孝公把商邑,也就是今天陜西省商縣東南一帶的十五座城封給了衛鞅。從此以后,人們也把衛鞅叫做商鞅。
商鞅變法得罪了許多秦國貴族,秦孝公死后,他們向秦孝公的兒子秦惠公誣告商鞅謀反,結果,秦惠公下令用五馬分尸之刑把商鞅殘忍地殺死了。
商鞅雖死,可他推行的新法卻取得了成功,秦國也因此強大起來,最后統一了中國。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春秋歷史故事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秋歷史故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