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鶴仙·悄郊原帶郭賞析
《瑞鶴仙·悄郊原帶郭》詞作,主要是用來描寫作者偶遇舊時相知的傷感之情。其中主要表現了詞人向往神仙自在境界的意緒。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看。
瑞鶴仙周邦彥原文譯文
在這會首詞中,詞人周邦彥說了一句“夢中得句”,將此詞與方臘起義相結合。主要描述了當時詞人為躲避起義,東奔西避的情景。但縱觀全詞,詞中并無一語對起義的微詞,尾句卻寫出“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的輕快之調,從側面反映出了詞人晚年時期對朝廷時局的不滿與出世之愿。
從欣賞的角度出發,作者記錄了送客遇妓醉飲的一段情事。全文上下,主要按時間的順序先寫郊原送客,在來寫歸途遇妓歡飲,將寫醉歸惜花抒感放在詞尾。這段看似是寫送客情事,但實際上是寫詞人政治失意的郁悶心情。
在詞的上篇,主要描寫的景物是郊外的原野,還有那曲折的道路。當作者送別行人后,詞人感到悵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后面又通過對夕陽的描寫,映襯出了作者的離愁別緒。作者就是這樣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將人與景融為一體。接著,詞人筆鋒一轉,描寫陪同送行的歌妓。
在下篇中,主要寫詞人暫時拋卻煩惱,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能聊以自慰。總之,全詞布局非常巧妙,章法一曲三折,直敘中有波瀾起伏,順敘中有插敘,令人回味。詞作借助比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動人。
北宋詞人周邦彥生平簡介
周邦彥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他生于1056年,少時散漫但極為好學,后來成為太學的生員,一生為官多年,長期在外宦游,不過總的來說仕途是在上升的。
宗時期,周邦彥給皇帝獻上了一篇稱贊王安石變法的《汴都賦》,從而名揚天下,并被提拔為太學的老師,不久開始被調任到外地,任過廬州教授,做過溧水縣的知府。后來,周邦彥被皇帝召回成為一名京官,然后又到各處擔任知府。等到徽宗即位,他做了大晟府的提舉,即音樂機關的管事。最后,他因為和蔡京的同堂交往過密而晚節不保,于1121年去世,享年66歲。
從他任職大晟府就可知,周邦彥精通音律,他的確自己作曲、填詞。所以,他除了是一個詞人,也是一個音樂家。周邦彥創作了不少新詞的曲調,比如《瑣窗寒》,《瑞龍吟》,《花范》等這些詞牌,都是他創作的調。因此,他的詞也十分強調格律,所以他被后世稱為是格律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也長期被尊為婉約詞的正宗。而這一點,使周邦彥有一個美稱“詞中老杜”,“詩圣”杜甫在格律上就要求煉字精到、對仗工整,周邦彥也是如此。
周邦彥的詞大多寫閨情、羈旅,或者是在詠物。因為題材相對集中,其他主題較少,所以周邦彥被王國維說是“創意之詞少創調之詞多”,但他還是不失為第一流的詞人。
周邦彥是不是婉約派詞人
婉約派是中國古代宋詞中的一個流派,和婉約派相對應的就是以大文豪蘇軾、辛棄疾為大代表的豪放派。婉約,從字面來理解的話就是,婉轉含蓄的意思。這也真是婉約派的主要特點,該派別的詞主要內容側重的就是兒女情長,詞的結構則大多縝密深細,音律十分婉轉動聽,語言則圓潤精致,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周邦彥,出生于公元1056年,字美成,號為清真居士。是錢塘即現在的浙江杭州人。他曾經做過太學正、知溧水縣等官職。少年時期的周邦彥個性灑脫不羈,不管對于讀書確是非常熱衷的。在宋神宗的時候,曾經寫了一篇《汴都賦》來稱贊當時推行的新法,到了宋徽宗繼位之后擔任了徽猷個待制和大晟府提舉的職位。周邦彥被后世之人稱為婉約詞的集大成者,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廣泛吸收各家所長看,同時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把婉約詞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后世的婉約派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被后世婉約派的詞人尊稱為“正宗”。他還開創了了格律派的先河,為詞的藝術形式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蘭陵王·柳》、《蘇幕遮·燎沉香》、《西河·金陵懷古》等。他于1121年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婉約派和豪放派并無高下之分,他們只是在詞的風格上有所差異,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