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歷史背景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歷來詩歌水平最高的黃金時期,因此有唐詩之說,與宋詞并舉。下面小編大家介紹唐詩的歷史背景。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元曲」之說。 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 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以上官體為代表,主要詩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藥、上官儀、上官婉兒等等。
初唐中期詩人代表為文章四友和沈宋體,文章四友是指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四人。沈宋體代表為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一方面沾染了宮體詩的習氣,一方面也寫了些描寫真情實感的好詩。 初唐晚期詩人主要有王績和「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一掃萎靡的宮廷詩風,描寫了真實生活。 盛唐 盛唐詩人流派眾多。 盛唐前期詩人張九齡、王翰、王灣以及吳中四友賀知章、包融、張旭、劉昚虛。 田園詩派有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丘為等。 邊塞詩派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崔顥、李頎等。
李白被譽詩仙,他創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杜甫被譽詩圣,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兩人合稱「李杜」。 中唐 承繼杜甫樂府詩的精神,中唐早期的樂府詩人元結、顧況之、戎昱和戴叔倫寫詩指責朝廷宮吏,陳述民生疾苦。 繼盛唐的王孟之後,中唐的山水詩也有發展,主要詩人有劉長卿、韋應物等。 邊塞詩此時仍在延續,代表詩人為李益、盧綸等。
大歷十才子包括錢起、盧綸、吉中孚、韓翊、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數是唱和、應制之作。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他們詩歌的基本主題。 晚唐 晚唐前段詩分兩大派,杜牧、張祜、許渾、趙嘏、馬戴、劉滄等人風格清俊豪邁,健爽悲涼,往往在歷史的憑吊中寄寓著衰世的感慨。 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等人多綺麗濃艷之作,開艷麗詩風,以救孟郊、賈島以來的清苦枯槁之病。
杜牧和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以別中唐的李白、杜甫,為晚唐詩壇雄長。杜牧俊爽悲慨、風骨豪邁,李商隱歸縟麗於沉郁、寓深意於綺思,自成一體。 晚唐後段詩也分兩大派,一群是羅隱、聶夷中、杜荀鶴、皮日休、陸龜蒙等刺時憤世的尚俗詩人。一群是韋莊、司空圖、鄭谷、韓偓等傷時憂生的清麗詩人。他們都擅長近體,一般多纖巧而少渾樸,多直露而少含蓄,多佳句而少完篇,多雕琢而少圓融。
相關佳句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李白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春思》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贈孟浩然》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關山月》
昔日橫波目, 今作流淚泉。 《長相思》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長干行》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清平調一》《清平調二》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送孟浩然之廣陵》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