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孝道是怎樣的
孝道,是東方燦爛的文化遺產,是儒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倫理道德觀念里最核心的部分。雖然時代在變遷,但孝道對于家庭和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國民道德素質的作用卻依然存在。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漢朝的孝道是怎樣的?
在中國各個朝代中,漢朝最講究孝道。原因很多,關鍵原因是朝廷官員的選拔制度。無論是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還是在之后,孝道都是朝廷大力宣揚的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到了東漢時期,更是明確把察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查什么又舉什么呢?考察士人的言行,然后向朝廷推薦兩個方面的人才。一個是秀才,一個是孝廉。秀才主要是對于儒家的經典有一定造詣者。在東漢中后期,以秀才出仕的人很少。一個是因為風氣使然,大家都過于看重孝道。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秀才需要博學,并且調查可以比較簡單直接的看到結果。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也當上秀才,實在是說不過去。而孝廉就不一樣了,主要就是對父母的孝順。可是孝順父母就能當官的話,那么,沒有什么才學,沒有什么能力的也都可以參與選拔。簡單來說,孝廉的考察門檻比較低。這可能是東漢中后期孝廉盛行,而秀才式微的一個原因。
于是,關于孝順,在漢代的民間和官場就留下了許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有的讓人吃驚,有的讓人贊嘆,有的讓人疑惑,有的讓人憤慨。形形色色的孝,形形色色的人。
在《后漢書》中關于孝子的記述很多,比較有名的像趙咨,強盜來家里搶劫,趙咨為了不打擾生病的八十老母,主動請盜賊吃飯,并且表示,除了給老娘留下一點衣服和口糧之外,其他的妻子兒女錢財物品,盜賊隨便挑,自己絕不阻攔。搞的盜賊一愣一愣的。后來盜賊不敢下手,覺得趙咨好的過頭,轉身撒腿就跑,可是趙咨卻拿著錢財追趕出去。遙想趙咨邊追邊喊:“盜賊兄,給你錢……”。在傳記中對趙咨的評價是很高的,世人也很敬仰趙咨。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觀念也跟著變化。如果現代有這么一個人,對盜賊如是做,估計大家就只會笑話趙咨傻帽了,而女性朋友們也必然高喊口號,呼吁趙咨的老婆一腳把沒有良心的老公給踹掉。
可是,漢朝確實就是那樣一個朝代,父母如天地,妻子兒女不過如衣服物品,對妻兒看得越淡,越顯得有德行。于是像高官京兆尹張敞,給老婆畫了個眉毛,補了個妝,也會被中央紀檢部門狠批——實在太丟士大夫的臉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一個官員的評價標準和對一個士(君子)的標準有不同。我們現在說,一個官員能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就是好官。在古代呢,能夠以德行教化治理百姓,雖然談不上給百姓富裕,但是能夠保持安定,不騷擾百姓,那也就算是好官。也就是說,現代評價官員,多看重能,而古代評價官員多看重德。至于對于士,能夠出將入相,報效國家,讓人敬仰;但是一生布衣,隱居山林,志趣高潔,也是士林楷模。
但是,歷代真正能夠做到孝順,做到志趣高潔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還是打著各種旗號,謀求名利之實的偽君子。當然,如果一個人能夠一輩子作偽,假孝子做一輩子,那也就是真孝子了。可讓人遺憾的是,朝廷的審核制度也好,民間的輿論也好,更多的還是講究實際。一個人貧窮但是孝順,遠不如一個人富裕但是忤逆讓人羨慕。世道延續至今,就更是笑貧不笑娼了。你現在要講什么清高節義,非讓人以為是腦殘不可。
孝道積極作用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并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于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于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消極作用
孝道文化作為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經歷了孔子、孟子以及后來歷代儒家特別是統治階級文人的詮釋修改,已經成為一個極為復雜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消極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國歷史上的孝道文化強調“三綱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為了實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代統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蓋下,實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為其封建統治服務。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關系以及“禮制”中的等級觀念滲透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利不平等的關系表現為上對下、尊對卑的單向性服從,雖然也有尊老愛幼的思想,但長永遠在上,幼永遠在下。無論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充斥著扼殺平等的價值觀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體系,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意識形態。在封建階級處于上升趨勢過程中,相對于奴隸制來說,具有進步性。但是,在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階級處于沒落趨勢時,儒家思想幾乎成為封建階級的最后避難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從政治上來說,在封建社會后期演變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扼殺創新力量,強調對圣賢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義,不思進取,給中華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難以肅清其保守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