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晚的故事資料
李承晚上任之后,對韓國實行獨裁統治,之所以能夠連任三屆總統,離不開他在總統競選中公開的徇私舞弊。雖然有諸多令人詬病的執政污點,但李承晚仍有值得肯定的一些政績。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承晚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李承晚的故事
李承晚在1952年釜山政治風波中嘗到了強行改憲的甜頭,1954年故技重施,推出了強化總統權力、廢止總統連任的又一個改憲案。李承晚及自由黨的如意算盤是通過這個改憲案使李承晚做總統到死,然后由自由黨的副總統繼任。該案于1954年11月18日在國會投票表決,203名議員除1人缺席外,贊成135票,棄權6票,無效1票。
由于差一票達到2/3多數,改憲案被國會否決。李起鵬等自由黨干部垂頭喪氣地跑到景武臺總統府研究對策,李承晚說:“被否決?不,諸位!135票不是足夠法定票數么?希望無論如何,一定要采取斷然行動,重新宣布議案通過。”自由黨經過徹夜討論,想出一個辦法,即203名議員的三分之二是135.33票,按數學的四舍五入法應作135票,強行通過了改憲案。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四舍五入改憲案”。
李承晚政績
政治方面
李承晚大力鼓吹“單選單政”的主張,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了大韓民國。雖標榜民主自由,卻行專制獨裁之實。他的銅像被建起,《我們總統之歌》、《獨立協會與青年李承晚》等歌頌他的文藝作品相繼問世。但遠不如朝鮮對金日成的崇拜。此外他在1957年收親信李起鵬之子李康石為養子,并讓他入讀首爾大學,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盛傳李承晚將立李康石為接班人。后來李康石迫于壓力從首爾大學退學并參軍,四一九革命爆發后殺光全家后自殺。
經濟方面
李承晚時期不重視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他的政策是先統一再建設、不統一不建設。李承晚時期的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援助,整個50年代,韓國國家財政的50%來自美援,特別是朝鮮戰爭后。李承晚時期的韓國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死亡線邊緣掙扎。李承晚倒臺的1960年,韓國人均gdp僅82美元,只有朝鮮的1/3,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不過,李承晚的經濟政策并非毫無建樹。在朝鮮戰爭前,李承晚政權于1949年6月出臺《農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此次農地改革乃是繼承美軍政時期的政策,將土地有償分配給農民。農地改革緩解了韓國農村的社會矛盾,極大削弱了地主制經濟,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并為韓國的工業化鋪平道路。李承晚政權后期還曾制定了“經濟開發三年計劃(1960—1962)”,并在四一九革命爆發前夕的1960年4月15日被國會通過。這一計劃雖未付諸實施,但也是韓國自己制定的第一個經濟發展計劃,值得肯定。
外交方面
李承晚推行依賴美國的一邊倒外交,在朝鮮戰爭后即確立韓美同盟,允許駐韓美軍長期存在,依賴美國軍事與經濟援助。李承晚為了實現“北進統一”的最高命題,以弱勢為籌碼,屢屢通過外交訛詐、不斷威脅,在停戰談判、韓美同盟、日內瓦會議、經濟政策爭端等問題處理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利于韓國的政策結果,而將美國政府置于兩難境地。
在對華關系上,李承晚與中華民國關系友好,他曾于1947年訪華,并在1953年訪臺。1949年1月與中華民國建交。李承晚對華外交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49年8月與蔣介石的會晤。
在與日本關系方面,李承晚一方面在國內任用日治時期的對日協力者,對肅清親日派持消極態度,另一方面則標榜反日,在國內強化反日意識形態,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當時美國主張韓日盡快建立外交關系,以求兩國經濟合作、實現雙贏,李承晚也在美國的敦促下恢復韓日貿易,啟動對日談判,并曾在1953年1月親赴日本。但韓日關系未見好轉,李承晚政權在1952年1月公布了一條海上界線,禁止日本漁民進入該線捕魚,俗稱李承晚線,該線公布后,許多日本漁民被韓國抓走。此外,不少在日朝鮮人在日本政府的允許下回歸朝鮮,亦使李承晚政權氣急敗壞,多次叫囂阻止“同胞北送”,曾派特務到日本制造了“新潟日赤中心爆炸未遂事件”。總而言之,在李承晚時期,對日關系未取得進展。
看了“李承晚的故事”還想看:
1.平凡人堅持成功的例子作文
2.有關邱少云的英雄事跡
3.烈士小故事 邱少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