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陶淵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等官職,最后一次出仕擔任的是彭澤縣令這一官職,上任八十幾天后就辭官離開,就此歸隱田園。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淵明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陶淵明的追求
陶淵明的追求是實現理想抱負,追求和諧社會及追求自我。陶淵明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不同的追求,這一個個追求是彼此遞進、彼此聯系的,它們是陶淵明的思想進階、成熟表現及對生活的要求。
早期,陶淵明為了實現自己濟世救民的宏偉之志,沉入宦官生活十余載。在實現政治抱負的道路上,陶淵明擔任了不少的官職,期望能做出一番成就。無奈官場昏暗、風氣不正,與陶淵明的志向和人格相悖。輾轉沉浮,多次又辭又歸,使陶淵明身心疲憊,失望之極。他所理想的社會與現實的社會差距甚遠,自己堅持了十多年也無能為力改變。認清現實后,陶淵明最終放棄了宦官生涯,順其自然的追求自我回歸田園生活。
回歸田園生活的陶淵明,過著種種地、喝喝酒、賞賞花的安貧樂道小日子。雖然隱居的田園生活清靜自然,無人紛擾,但他心有不甘,仍在日復一日的幻想和諧的社會。心中的念想難以平復,只能寄情于筆,最后創作出了與世無爭的《桃花源林》。桃花源是陶淵明的理想王國,寄托著他對美好和諧社會的想象和追求。可惜這個“烏托邦”式的和諧社會終是個幻想,并不能實現。
陶淵明對于自己的追求,有過掙扎、有過無奈。身處在紛擾的塵世中,陶淵明懂得放棄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在取舍之中選擇堅持和追求自我。
陶淵明寫挽歌
《陶淵明寫挽歌》是一本小說,作者是陳翔鶴。作品主要通過對陶淵明晚年時期上廬山見到東林寺法會場景后引發的感悟,以及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關于生死的思考的描寫,著重描寫了陶淵明對于挽歌的創作沖動。
小說的整體內容可以分成四個層次。層次一是這樣的:晚年時期的一日清晨,在床上輾轉了一夜的陶淵明在起來后,想起了昨天在東林寺看到法事現場后深感不快而提早回家的事情。層次二是這樣的:秋天令人不禁瑟縮的寒涼天氣,使躺在房子過道的胡床上的陶淵明想起了阮籍的《詠懷詩》,然后他跟孫子小牛說他再也不上廬山了。之后陶淵明聽說親家的人將他的詩稿拿去抄寫,并且還將此作為傳家寶保存下來,對此,他內心感到非常愉快欣慰;但是同時他又對那些來攀關系的刺史王弘、檀道濟等人相當厭煩。
層次三則描繪了一日傍晚時分,陶淵明與阿通夫婦喝酒,并且談論朋友顏延之和慧遠和尚在生死方面的不同看法的情景,還講了一個關于和尚論道的笑話。層次四則是這樣的:在一日三更時分就已醒來的陶淵明定稿了他的作品《挽歌》,并且又繼續琢磨斟酌他的《自祭文》。
整部小說作者通過探究陶淵明的心理活動,來表現陶淵明不慕富貴的高尚品質,以及淡泊志遠的品格,與此同時,作者也借此暗示了當時諸多知識分子生存艱難的情況,寫出了眾多知識分子的心聲。
看了“陶淵明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還想看:
1.關于人生追求的文章
2.陶淵明的詩歌風格是怎樣的
3.關于陶淵明詩歌的歷史意義
4.陶淵明為官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