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
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于他的死,有種種神話般的傳說。有的說李白晚年游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吭诓墒?采石,今安徽當涂縣境內,北臨長江),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現不少以李白的事跡為主題的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zhé)仙樓、捉月亭等,引來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來參觀。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謅亂題,留的詩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游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魯班奉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沒人敢在魯班面前賣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要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被稱為“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示例】
聞得亭亭姐姐學問淵博,妹子何敢班門弄斧,同她亂談。(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
他居然在鋼琴大師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門弄斧。
近義詞
布鼓雷門、貽笑大方、東施效顰
反義詞
虛懷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相關人物介紹: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里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有所發明。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出來的。
魯班的故事:
被墨子所屈:
傳說魯班為楚國的水軍發明了“鉤”和“拒”,當敵軍處于劣勢時,“鉤”能把敵軍的船鉤住,不讓它逃跑;當敵軍處于優勢時,“拒”能抵擋住敵軍的船只,不讓它追擊。楚軍有了鉤、拒后,無往不勝,魯班也無愧為軍工專家。一天,魯班向墨子夸耀說:“我有舟戰的鉤和拒,你的義也有鉤和拒嗎?”,墨子是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鼓勵人們相敬、相愛,仁義至上的。他于是回答:“我是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你用鉤鉤人,人家也會鉤你;你用拒拒人,人家會用拒拒你。你說‘義’的鉤拒,難道不比‘舟’的鉤拒強嗎。”,魯班無言以對。
魯班又拿出他的發明:一只木鵲,它可以連飛三天而不落地。墨子卻說:“這木鵲還不如一個普通工匠頃刻間削出來的一個車轄,車轄一裝在車軸上,車子就可以負重五十石東西;而你的鵲有何實際作用呢?木匠做的東西,有利于人的稱為巧,無利于人的只能叫作拙。”,魯班聽完,深知墨子的哲理。
魯班曾做云梯助楚國攻宋,墨子前來阻攔出兵,在楚王宮中以衣帶為城,以竹片為器,與魯班相斗,魯班的攻城器械都用盡了,墨子的守城辦法還有余,最終魯班心服口服,而楚王也放棄攻宋。
公輸班:
一作般或作盤,魯人,因稱魯班。世奉為巧匠之祖。嘗之水見蠡曰:“見汝形。”蠡邇出頭,班以足畫圖之。又相傳舊時有忖留神像,比神嘗與魯班語,班令其神出。忖留曰:“我貌獰丑,卿善圖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與言曰:“出鏡見我。”忖留乃出首。班于是以腳畫地。忖留覺之,便還沒水。故置其像于水,唯背以上立水上。嘗為楚造云梯之械,將以攻宋。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拒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墨子守圉有余。又能削竹木為器,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風俗通義、不經注、墨子公輸篇》)
由于父兄們耐心地傳授,加上他勤奮地學習,長大后成了一名優秀的工匠,并有過許多的創造發明。
由于他的創造發明,都是些手工機械,并且這些機械都是根據物理的最基本原理發明出來的,所以,我們把它歸于物理學科。當然,這是有些牽強附會。
且說有一年夏天,魯班家鄉魯國國君要魯班監工營造一座宮殿,期限為3年。但是這座宮殿所需的木料,魯班等工匠們到山上砍上3年也完不成任務。
這可急壞了魯班,因為國君的話就是命令,是不允許隨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誤了工程進度,殺頭是不可避免的。魯班愁得連覺也睡不踏實。
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進度,魯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選擇好要砍的樹木。這天,天色剛蒙蒙亮,魯班便迎著晨曦,踏著夜露,提前出發了。
為了節省時間,魯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橫七豎八地長滿了小樹、雜草,行走非常不便。
魯班只好攙著樹木、拽著茅草往上爬。忽然,腳底一滑,身體便順著山坡往下滾去,魯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沒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無比。
滑到山腳,魯班狼狽地爬了起來,伸開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鮮血淋漓。魯班非常驚奇,為何一把茅草能夠劃破人的手掌。
魯班顧不得疼痛,沿著滑下來的山坡,爬上去一看,這叢茅草與別的草沒有兩樣。魯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細地觀察起來。
這茅草的葉子很怪,葉子兩邊都長著鋒利的小細齒,人手握緊它一拽,手掌就會被劃破。魯班又試著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劃開一道血口。
魯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處有一只大蝗蟲,兩枚大板牙一開一合,很快吃著草葉。魯班把蝗蟲捉住細看,發現蝗蟲的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細齒。
魯班從這兩件事中得到啟發,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蟲的細齒,來做一件邊緣帶有細齒的工具,用它來鋸樹,豈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嗎?
魯班忘記疼痛,轉身下山,做起試驗來。在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了一把帶有許多細齒的鐵條。
魯班將這件工具拿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子就這樣發明了。這個故事雖說是傳說,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實踐出真知,鉆研出智慧。
傳說魯班的母親和妻子對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后來,母親在線頭上拴一個小鉤,這樣,一個人操作就可以了。后世木工把這個小鉤叫做“班母”,以紀念這個創作。
又如,木工刨木料的時候,前面頂住木頭的卡口叫做“班妻”,這是因為傳說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妻子扶住木料,后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魯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根據《玉屑》上的記述,傘是她發明的。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