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歷史成語
成語是人類智慧與生產、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與結晶。它能夠形象、生動、精練地表達人的思想及人世間深刻的道理。你知道哪些歷史成語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歷史成語
戰(zhàn)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y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fā)(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拓展:成語故事
顛倒黑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人說話故意歪曲事實,混淆hùnxiáo是非胡亂說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他顛倒黑白。
今天我們就講一下顛倒黑白這個成語的典故。
我們知道,在我國古代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出身于楚國的貴族之家,年輕時不但聰明,而且非常喜歡看書,有著非常豐富的見識,口才也特別的好,經(jīng)過日積月累努力的學習,屈原無論在政治、外交還是文學等方面,都有著令人賞識的才能和造詣,得到了當時楚國的國君楚懷王的信賴,被任命為官,專門負責起草法令和接待各地諸侯賓客等事宜。
屈原所處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楚國的聲望日益提高。
但是,由于他對內主張改革弊政,對外采取聯(lián)齊抗秦的策略,觸犯了貴族內部腐朽勢力的利益,引起了這些人的嫉恨。這部分嫉恨屈原的代表人物靳尚等人,就想著辦法,接二連三地向楚懷王打小報告,惡意中傷和誣陷屈原。
久而久之,楚懷王聽從了這些人的意見,慢慢就對屈原疏遠起來。
到了公元前的313年,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派張儀出使到楚國,對楚懷王說,只要楚國與齊國絕交,秦國愿將六百里土地割讓給楚國。
屈原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場騙局,于是就極力勸諫楚懷王不要上當。但當時已經(jīng)昏庸至極的楚懷王根本就不聽屈原的勸諫,不僅不聽,反而把忠心為國的屈原流放到漢水以北。
等到楚國和齊國真的斷絕來往以后,秦國卻立即變卦賴賬,說割讓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楚懷王怨恨秦國沒有信守承諾,重新召回屈原,并出兵攻打秦國,結果慘敗,損失嚴重。后來,秦王又主動要求講和,并約楚懷王到秦國相會。楚懷王中計前往,進入武關后便遭到扣押,被幽禁了三年,最后病死在秦國。
楚懷王死后,他的兒子即位,他的兒子更加糊涂昏庸,不但屈服于秦國的壓力,而且又聽信讒言,把屈原流放到更遙遠的湘水地區(qū)。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郢都yǐnɡ dōu (楚國的都城),燒毀楚國先王的陵墓,使無數(shù)楚國的百姓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逃亡。
屈原在湘水聞訊后,感到無限的哀痛,但他自己負屈含冤,報國無門,只能把滿腔的忠誠和悲憤,抒發(fā)在回環(huán)起伏、激越奔放的詩篇中。在屈原的名作,《九章·懷沙》里,他寫了這樣兩句詩:“變白以為黑兮,倒(dào)上以為下。”對那些肆意顛倒黑白、葬送楚國的奸佞小人,進行了憤怒的鞭撻和控訴。后來人們就從屈原的這兩句詩中提煉出顛倒黑白這個成語。
鑿壁偷光
在距離現(xiàn)在2000多年前,有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名字叫做匡衡。他小時候很聰明,但是因為家里窮,沒錢去上學堂。
后來,父親讓他跟一個親戚去學認字,慢慢的匡衡就認識了許多字,自己都可以看書了。但是小小年紀的匡衡買不起書。那個年代,書是非常非常貴重的東西,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的。
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jié),去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他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慢慢的長大了,也能夠幫家里干活了,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吃完飯休息的時候,才有時間看一會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花幾天才能夠讀完。
匡衡心里很著急,他想:白天要在莊稼地里干活,根本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這可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誦白天讀過的書。
背著背著,突然看到鄰居家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于是他趕忙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每天都讀到鄰居家熄燈為止。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匡衡少年時期勤奮讀書的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刻苦讀書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