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通達事理、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爭很容易取勝。沒想到聯軍內部各懷異志,并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軍的士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動總攻,他向聯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準備出發,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將領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說:“晉國從來就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
其它諸候國的將領看到晉國的將領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登時不戰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
【釋義】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
相關人物介紹:
1、荀偃
荀偃(?-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謚號"獻",又稱中行偃(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姬姓,卻不叫姬偃),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稱荀偃,時人尊稱其中行伯,史稱中行獻子。 荀偃是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晉悼公時升任晉國中軍元帥,即正卿。荀林父之孫,荀庚之子,荀罃(即智罃)堂侄。
2、晉悼公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亦作"糾"),謚號曰"悼",侯爵,稱"晉侯周",簡曰"晉周"(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周"),亦稱"孫周",美稱其:"周子"。
晉周乃晉室正統,晉襄公曾孫,桓叔捷之孫,惠伯談次子,晉厲公侄。悼公少聰慧,居洛,師侍單襄公,兼君、相之才,許有爭國之望,嘗揣窺晉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晉國,以韓、欒為股肱,祁、楊為謀主,重用韓厥、智罃、魏絳、趙武等一干賢臣,嚴軍紀而恤民力,治律歷而行禮法,于是晉宗諧睦,舉國大治,戎狄親附,惠及中原。史載凡晉之盟:"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故華夏盡附。悼公矯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難,年僅26歲。晉國在其治下,國勢鼎盛,軍治萬乘,成為了當時絕對的天下霸主。
悼公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引領晉國再次走向全盛,鑄造軍國霸權,挾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終得以再次稱霸中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縱橫家,同時也毫無疑問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諸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