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于成的成語故事
“玉汝于成”是說象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玉汝于成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玉汝于成的成語故事:
張載(公元1020-1077年)是北宋郿縣(在陜西)橫渠人。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志做學問。后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后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于直言,觸犯了執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
橫渠是個窮鄉僻壤,張載雖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一頭鉆進書房,關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有些學生家境貧寒,沒有學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共苦。張載在一篇文章中說:“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是說象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
(出自張載的《西銘》)
相關人物介紹:
張載(1020-1077),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字子厚,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徙家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云巖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神宗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明公。
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之一)。字子厚。鳳翔郿縣(屬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嘉佑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提出“大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充塞宇宙的實體,由于“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象。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后被編入<張子全書>中。張載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后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橫渠先生"的由來:
張載(1020—1078),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開封)。祖父張復在宋真宗時任給事中,集賢院學士,后贈司空。其父張迪在宋仁宗任涪州(今重慶)知州,后贈尚書督官郎中。張載祖、父兩代都算不上高級干部,家境清寒。張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議歸葬開封。15歲的張載和母親、5歲的兄弟護送父柩越巴山,奔漢中,出斜谷行至眉縣橫渠,因路資不足加之前方發生戰亂,無力返回故里開封,只好把父親安葬在橫渠南大振谷迷狐嶺上,全家也就在此定居。后人稱張載為橫渠先生,即源于此。
張載的名人名言:
1.“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2006年9月,國務院溫家寶在出訪歐洲前夕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曾引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跡。
2.“無不知則無知,有不知則有知”
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