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罷不能的成語故事
欲罷不能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子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欲罷不能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欲罷不能的成語故事:
顏回是魯國人,和父親顏路一起來跟隨孔子學習。學習一段時間后,顏回嘆道∶“夫子講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鉆研越覺得堅深,看似在面前,一會又出現在背后。夫子循序漸進地教我,用語言來打開我的智慧,用禮義來約束我的行為,現在我想停止不學也不可能了(欲罷不能)。盡管我已經用盡了我的力量,可是距離夫子講的道理依然很遠,我想去追從,卻總感到跟不上。”
顏回很窮,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飯、喝一瓢湯、住簡陋的房子,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苦,他卻樂在其中。孔子說他是好樣的。后來顏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之中誰最好學?”孔子說:“曾經有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不亂發脾氣、不犯兩次錯誤,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沒有好學的了。”
【拼音】yù bà bù néng
【釋義】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相關人物介紹:
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今屬山東)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帝王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意思就說:“顏回年僅二十九歲,頭發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說道:“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弟子,我和學生們就更加親近了。”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他從不對別人發脾氣(轉移自己的憤怒),不重復犯一個錯誤。不幸命短而死了,現在也就沒了。我從此就再也沒有聽說有人喜歡讀書了。”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顏回跟隨孔子周游列國,過匡地遇亂及在陳、蔡間遇險時,子路等人對孔子的學說都產生了懷疑,而顏回始終不渝,并解釋道;“老師的理想很高,學問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這正是他們的恥辱。”孔子聽了很高興。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于“仁”“禮”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稱贊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饑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為“復圣”。
孔子自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顏回也自小好學,“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是當時孔門弟子中年齡最小的學生。他年齡雖小,但天資極聰穎,學習起來進步神速,連聰明過人的學長子貢也自嘆不如。《論語·公冶長》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你和顏回誰更聰明)?”子貢回答說:“賜(端木賜,字子貢)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同意他的看法,認為顏回的確比他聰明。
聰明人通常都心高氣傲,自以為是,顏回有“聞一知十”的天聰,其為人卻沒有絲毫傲氣,對老師異常尊敬,對同學十分謙虛,他沉默寡言,極少顯露才智,甚至表面上看起來有點蠢。孔子曾說過:“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我整天和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卻也能發揮,可見顏回并不愚蠢)。”孔子還說過,顏回“于吾言無所不說(對我的說話沒有不喜歡的)”。
顏回之所以對孔子亦步亦趨,是因為他對孔子的為人和學問都非常敬仰,他這樣形容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功鉆研,越覺得深)。”他說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使自己“欲罷不能”,不得不盡全力去學習。所以他在聽孔子講學時,不管時間有多久,始終不會懈怠。
顏回攫甑的故事: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后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凈的飯然后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那樣的,剛剛炭灰飄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看見的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