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的成語故事
“背水一戰”比喻處于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背水一戰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背水一戰的成語故事:
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后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后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余漢軍吃了些簡單干糧后,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后,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余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余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里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
戰后,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么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釋義】
背:背向
水:指江河
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沒有退路。原作"背水陣"
成語解釋:背后臨近河水擺陣;或布下的陣勢。后來指處于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相關人物介紹: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后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后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后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借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
《漢書》中的前一半與《史記》重合,班固基本上都是照錄《史記》,《漢書》中的《韓信傳》大多數的文字是對《史記》的《淮陰侯列傳》的抄錄與翻譯。當然,也有一些不同之處。班固在《漢書》中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并積極維護封建秩序,體現了濃重的正統思想。在《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以英雄惺惺相惜的筆觸記錄了韓信的一生。太史公在最后發表自己看法時,一方面寫出了對韓信英雄氣概、軍事才能的肯定與贊許,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韓信最終悲慘結局的惋惜之情??偠灾?,二者皆有所長?!妒酚洝犯呤穼W人性化的思想光芒,《漢書》則偏重對國家大計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