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成語典故簡介
望門投止泛指在倉猝情況下,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門投止成語典故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望門投止成語典故介紹
這句成語見于《后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東漢時,山陽高平(今山東兗州一帶)有一個叫張儉的人,字元節。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張儉出任山陽東部督郵(官名,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一職。當時,有一個專權的宦官侯覽是山陽防東人。侯覽家里的人依仗侯覽的權勢在防東殘害百姓,無惡不作。為此,張儉寫信告發了侯覽和他的母親。因為侯覽整天在皇帝身邊轉,這封信沒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和張儉結了仇。
張儉有個同鄉叫朱并,是個奉迎拍馬的小人,歷來為張儉所不齒。朱并聽說張儉告發了侯覽,為了討好侯覽,便向朝廷告密,說張儉私結黨羽,圖謀不規。侯覽見后,立即下令逮捕張儉。張儉見官府人馬來勢兇兇,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人家門下。因為當地老百姓都知道張儉歷來很正直,名聲很好,都冒著風險收留他。
后來,人們便將望門投止引為成語,形容在急迫情況下,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存身之處。
望門投止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
發音wàng mén tóu zhǐ,
釋義望:看。 投止:投宿。 逃難或出奔時,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存身。后泛指在倉猝情況下,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名人用典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變法失敗后,在獄中一氣呵成地寫下了著名的豪氣沖天的〈獄中題壁詩〉。詩云: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身陷囹圄,回首往事,把自己的遭遇同漢朝的張儉和杜根做對比,巧用典故,借古抒懷。張儉因為揭發朝中權貴而受報復,被通緝,逃亡在外,望門投宿,時人慕其名節,紛紛接納。杜根因為要求"垂簾聽政"的"鄧太后"還政于皇帝,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未死。譚嗣同欽佩他們主張正義、不畏強暴的高尚品質,將他們引為同道。
詞語辨析
近義詞急不擇路、病急亂投醫
【用法】: 作謂語、分句;指處境十分窘迫
文言文
張儉亡命困迫,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轉東萊,止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篤引欽就席曰:"張儉負罪亡命,篤豈得藏之!昆若審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寧宜執之乎?"欽因起撫篤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專取仁義!"篤曰:"今欲分之,明廷載半去矣。"欽嘆息而去。篤導儉以北海戲子然家,遂入漁陽出塞。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連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親并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儉與魯國孔褒有舊,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儉得亡走,國相收褒、融送獄,未知所坐。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之,詔書競坐褒。及黨禁解,儉乃還鄉里,后為衛尉,卒,年八十四。
夏馥聞張儉亡命,嘆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乃自翦須變形,入林慮山中,隱姓名,為冶家傭,親突煙炭,形貌毀瘁,積二三年,人無知者。馥弟靜載縑帛追求餉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載禍相餉乎!"黨禁未解而卒。
看了望門投止成語典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