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發明的故事
什么是發明,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一起來看看中國創造發明的故事,歡迎閱讀!
漢字的故事
中國的漢字拼音是誰發明的,為什么和英文的字母差不多?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適于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后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之后,于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后”,“當采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來在中國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制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后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于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并創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
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并批準了這個方案。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后,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澤東對于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贊賞。毛澤東對于新文字運動是積極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1941年1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朱德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出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就馬上著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么辦;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后,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關于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采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里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里頭,有些問題。中國怎么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采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么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說,希望中蘇兩國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系,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決定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1978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關于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的報告》。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采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準,標準號:ISO7098-1982。《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從中國標準發展成為國際標準。
未來的改革方向是漢字拼音化
1951年,毛澤東曾經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國的學者中,還有一些公開主張“雙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張實行“two-scrīpt system”(文字雙軌制),馮志偉提出首先在計算機通信中實行“文字雙軌制”,認為文字書寫方式的改革應該先從信息科學做起來。 政府對于這些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并不干涉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受到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該學會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導和研究“拼音化”問題。我國政府這樣寬松的政策,為“雙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關于雙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漢語拼音運動中就產生了,后來有許多、著名的學者都關心這個問題。郭沫若曾經說過:“我們可以預想到必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讓漢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漸推廣中而讓漢字在大多數人民的日用中逐漸歸于隱退,漢字的歸于隱退,是不是就完全廢棄了呢?并不是!將來,永遠的將來,都會有一部分學者來認真研究漢字,認識漢字,也就跟我們今天有一部分學者在認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樣。”
茅盾說得更明白,他說:“我希望,至少我們的孫兒孫女這一代能夠兩條腿走路,既能用漢字寫,也能用拼音字母寫,聽報告作筆記,用拼音字母寫,會比漢字寫得快。如果可能,還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機。這樣該是多么幸福呢!我并不幻想,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廢除漢字(方塊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內或在百年之后還要用漢字,讓我們的子孫的一代能用‘兩條腿走路’又有什么不好呢?”
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個時代,計算機還沒有普及,他們大約也沒有使用過微型計算機,更沒有可能通過計算機去訪問互聯網的網絡、在網絡上自由地漫游,但是,他們當時就已經慧眼獨具地看到了雙文制的好處,如果他們今天還健在,一定會舉雙手雙腳贊成在計算機通信中首先實行雙文制的建議。
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里,我們應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條規定,學好漢語拼音,用好漢語拼音,讓漢語拼音在信息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故事
司 南
司南,又名指南針(指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 ( 俗稱吸鐵石 )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司南的N指向北方E指向東方W指向西方S指向南方。
火 藥
火藥是中國漢族發明于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藥的研究開始于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藥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后導致了火藥的發明。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
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造 紙 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干之后剝離下來可用于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活字印刷術
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細質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后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理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意義及影響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采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司南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于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火藥武器由此誕生。明朝期間對各種火藥武器都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造因此明朝的軍事科技達到了世界的巔峰。同時明朝還積極地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從17世紀開始當西方國家利用司南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清廷統治者卻開始對外實施徹底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各國。
早在西漢時中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材料制成植物纖維紙。蔡倫他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把他創造的這紙叫做“蔡侯紙”。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后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后法國(1189)、意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后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圣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隋唐時期人們把刻制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中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阿拉伯11世紀以后又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后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于中國約600年。1450年前后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后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后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中世紀歐洲書寫都用羊皮紙卷并無“書籍”和“印刷”的概念。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法國漢學家安田樸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于中國。[法]安田樸《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
中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藥并最早用于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于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制造火藥、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制造火器。歐洲人大約于13世紀后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藥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制造火藥、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墻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于盡了。”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用人工磁化鐵針的方法制成司南并開始應用于航海。南宋時司南普遍應用于航海同時傳到阿拉伯。13世紀初司南傳入歐洲。司南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后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