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歷史故事
戰爭是對人類的最大傷害,戰爭歷史故事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戰爭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戰爭歷史故事故事篇一
宋元戰爭曠日持久,從1235年至1279年,打了45年。
德?二年(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后帶5歲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二王(益王趙?、廣王趙?)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在福州7歲的趙?登基稱宋端宗,改元“景炎”,組織抗元。
元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亡到泉州,張世杰借船遭泉州城舶司蒲壽庚拒絕,蒲降元。張世杰搶船出海,流亡朝廷漂流到了珠江口。在深圳灣遇臺風,宋端宗墜海差點溺死,驚嚇成疾。端宗病死后,7歲的弟弟衛王趙?在今香港大嶼山梅窩鄉登基,年號祥興,左丞相陸秀夫和統軍主帥張世杰護衛趙?逃到崖山,繼續抗元。
一路凄惶據崖山,超前殉國反誤國
當年崖山還是個島,沒有與大陸相連,宋軍將宋帝等中心設于此。在西山臨建行宮30余間,建軍屋3000間,讓文武百官安頓下來。史料記載,小朝廷在崖山期間,訓練士兵,制造兵器、船艦,開辟“草市”方便貿易。各地組織義軍前往,集結20余萬人,分兵屯守在崖山周圍,大部分安住在舟船內。所需糧食資給從粵西和瓊州等“海外四州”取辦。
當元軍張弘范從潮陽港出海剛到甲子門時,崖山就收到探報了。有人建議張世杰:“如元軍以戰船塞住崖門出海口,宋軍進退不得。應先據此地迎敵!勝是國家福氣;不勝還可西逃。”
但掌握優勢兵力的張世杰,在經歷了焦山慘敗后,已經對殘宋不抱希望,擁20萬之眾,卻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接,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制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御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的御船居于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實際上也是漂泊流離的亡國心態影響了南宋軍民的斗志,打算畢其功于一役,勝則沒有長算,敗則一舉殉國成仁,以結束這無窮無盡的流離顛沛。
后世兵法家評張世杰此舉有三大失誤:一是據崖山天險卻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于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余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主動權,相當于把宋軍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攻打;三是全局戰敗,因結陣錯誤無法拔舟遠遁,因而客觀上造成張弘范一鼓蕩平殘宋、趙宋一戰而亡的局面。
張弘范率水軍趕到,果然馬上扼控崖山之南入海口,又從北面切斷宋軍退路,控制陸上淡水水源和糧道。海上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戰中,將士們只能以干糧充饑,飲海水解渴,飲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臉部浮腫,將士疲憊不堪,戰斗力嚴重削弱。
元軍跳上宋船后,無法移動、缺乏機動靈活的宋軍,面對的就是和陸戰優于自己的元兵短兵相接,且無法迅速轉移,死拼下來的結果是宋軍大潰。兵荒馬亂中,缺少定力的文人丞相陸秀夫也失去了鎮定,他過早地選擇了殺身成仁做忠臣,逼著自己的妻兒一一跳海,然后匆忙背著幼主趙?蹈海殉國。
本來事尚有可為:血戰慘勝的張世杰領兵來接宋帝時,卻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著蹈海,頓時軍心大散,宋室大勢已去。
獲救的楊太后哭道:“我忍辱至今,只為趙氏最后一塊骨肉。今事已至此,我還有何顏面復活耶?”次日趁人不注意,楊太后投海自盡。
殘宋帝、后、相一戰而喪,趙宋大旗不舉,人心浮喪,為將不識天文不懂地理的張世杰,率殘軍沿廣東海岸西去。途遇風暴嘆曰:“若天要亡宋,就請覆沉我的舟師吧。”后在海陵島附近全軍盡覆。
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萬計
宋元之戰從公元1235年爆發,至1279年2月崖山宋室覆亡,持續近半個世紀,它是蒙古鐵騎縱橫世界形成歐洲驚恐的“黃禍”以來,遇到的費時最長、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長期戰爭。被稱為“世界歷史上四大海戰”之一的崖門海戰歷時23天,雙方投入兵力50余萬(包括參戰的外圍后勤保障人員),動用戰船2000余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戰船沉沒上千,成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大海戰。
說其慘烈,更多的是體現在戰役勝負已定之后,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戰艦落入敵手,宋軍將數百艘戰艦自行鑿沉,超過十萬眾的南宋軍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員、士兵、婦女、百姓,不愿服從殘暴的蒙古政權,紛紛蹈海自盡……元朝所編的《宋史》客觀地記載了這段史實:“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萬計……”
在這家國命運的轉折關頭,十萬人集體殉國,從帝后到丞相、大臣、士兵乃至普通百姓,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表態。這是何等的慘烈決絕,這又是何等的誓死如歸!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在華夏的精神遺存里,都是僅見的。這才是本原漢的精神。
決定宋元國運更替的兩軍主帥,居然是一對遠房堂兄弟,元軍掌軍的是張弘范,年長宋軍主帥張世杰幾歲。張世杰幼年喪父,曾經寄居張弘范家一同求學。后張世杰投奔南宋,成掌軍大員。但此張遠不如彼張。作為滅宋的主要將領,北方漢人張弘范在軍事上有卓越表現: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陽、樊城,隨后攻下樊城,逼使駐守襄陽城的宋軍出降。在后來的江南焦山之戰他又擊潰宋將張世杰率領的宋軍主力;1278年,在被元世祖封為“蒙古漢軍都元帥”后,率軍攻打閩廣兩地南宋的殘余勢力,在海豐五坡嶺一戰生擒領兵丞相文天祥;其后在崖山再次擊潰南宋艦隊,徹底滅亡了南宋政權。
戰爭歷史故事故事篇二
“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任命馬占山為黑龍江省代兼城防司令。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馬占山,組織抗日義勇軍指揮了震驚中外的江橋抗戰,在抗日救國戰爭中立下不朽功勛。
在江橋戰役中出過這樣一樁事:他們在江南岸受到日本鬼子的猛烈炮擊,終因寡不敵眾,大批人馬退到江邊。想過江沒有船只,只能騎馬泅渡。馬剛剛下令渡江,江面上突然涌出無數只甲魚來,伸著長長的脖子,向岸邊凝視著。勇猛將士哪管這些,驅馬奔下江去,可江面就像開了鍋似的,成群的甲魚蜂擁而上,咬馬腿,往人身上躥,亂成一團,鬧得軍隊無法過江。馬下令用槍打,也不管事兒。這時有人主張:得殺豬、宰羊祭江,或扔食品,興許管用。馬沒有迷信那一套,他命令士兵到屯中取來大批石灰,撒到江里,甲魚這才無聲無息地潛入江底。馬率領大隊人馬順利渡過了嫩江。過江之后,反過身來在這里打了場威震中外的江橋之戰,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挫傷了日本鬼子的威風。
馬占山率隊過江之后,整頓隊伍,修筑工事,不準鬼子前進一步。單說鬼子打過江橋,占據大興東南的無名高地,著急忙慌地挖壕修堡,準備與馬占山決一死戰。
這個高地北起向南,蜿蜒十余里,猶如一條長龍臥在廣闊的草原上。北面的制高點山勢險要,控制這個制高點,就掌握勝利的主動權。日本兵立刻在龍頭上修筑工事,準備作長久之計。他們正挖土筑壕,突然出現無數條大小毒蛇往身上亂竄,頃刻間中毒者不計其數。鬼子兵點火焚燒,用戰刀砍,用鍬鎬撲打,都無濟于事,毒蛇越來越多越兇猛。日本鬼子信奉神佛,他們從胸前取下銅佛擺在高處插草為香,口中念念有詞地祈禱神佛免災,可還是無濟于事。最后他們不得不放棄這塊高地,停止修筑工事,建了一座四角有臺階,向上呈梯形的石塔。日本侵略者是為紀念在江橋戰役中死去的同伴呢,還是要用石塔鎮住滿山的蛇群,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蛇幫助馬占山,趕跑了日本人,救了當地老百姓,減少了我軍民的傷亡,卻是千真萬確的。老百姓都說,這是天意啊!
石塔雖然早已坍塌了,但石塔的遺跡仍然依稀可辨,成了日本人侵華的鐵證。當年就是這一帶,成了江橋抗戰的主戰場,馬占山指揮義勇軍,頂著敵人的飛機大炮,沖鋒陷陣,打了半個多月,消滅了敵人好幾千人。
戰爭歷史故事故事篇三
汽車沿著陜西省銅川市一片繁華的商業街慢慢行駛,街道并不寬闊,樹木倒很茂盛,道路兩邊密密麻麻排列著商場、餐廳,突然轉進臨河的一個普通小區,獲得了片刻的寧靜。
抵達93歲老兵鮑鴻海的家時已是中午時分。他靜靜坐在沙發上等候,面前的茶幾上放著一個小鐵盒,里面裝有他此生最珍貴的東西——幾張泛黃的證書和一枚閃閃發光的勛章。
“這枚勛章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時國家給頒發的,我爸爸可寶貝它了。”鮑鴻海的小女兒鮑易君說。
打開盒子的瞬間,老兵也打開了一段塵封的記憶。
鮑鴻海曾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二十七師的一名文書,參加過著名的臺兒莊戰役等。戰爭使他的耳朵受到損傷,聽力一直不好。80歲的老伴兒李偉珍坐在丈夫身邊,時不時伏到他耳邊說話,充當“翻譯”。兩個人攜手走過了六十多個年頭,甘苦與共。
鮑鴻海還能清楚地回憶起臺兒莊戰役的一些情景。“白天陣地丟了,晚上我們就再去奪回來。夜里敵人的大炮、飛機使不上,我們肉搏,連長死了排長補上,排長死了班長補上。送飯的、炊事班的、通訊班的都用上了。”
老兵每說一段都會停下來沉默好久,雙目下垂,陷入深深的思考。象征榮譽的勛章靜靜地躺在茶幾上,歷史的時鐘滴答滴答回響,仿佛濃縮進了數十年時光。
“500個敢死隊隊員背著大刀,每人配備了兩個手榴彈,連槍都沒帶就沖進敵營,最終奪回了東門。我聽說最后只剩幾十人。”鮑鴻海說,他的聲音有些顫抖。
客廳里掛著的“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幾個字是老兵一生最好的寫照。鮑鴻海的大兒子鮑玉龍說,父親的三個哥哥都參加過抗戰,全部犧牲在戰場上,除了自己,他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過。
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寶劍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小院里,掛滿了耙子、鐵鍬等各種農具。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人坐在藤椅上,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眼睛卻很有神。
90歲的抗戰老兵文生明還能記起許多戰友的名字。他曾是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三十八軍獨立46旅的一名戰士,參加過中條山的望原會戰等。
“當時不知道害怕,人一害怕就不行了,”文生明說,眼眶里閃著淚花,“一起抗戰的,有回來的人,有沒回來的,孫塬鎮就活著我一個。”
文生明也有一枚勛章,上面寫著“敬獻給為我中華獨立自由抵御外敵的民族英雄”。這是關愛抗戰老兵公益組織頒發給他的。因為經常拿出來看,每次拍照都會戴上,勛章的漆已掉了大半,別針也壞了,只能用一根鐵絲別在衣服上。對老兵來說,現在已是風燭殘年,別無他求,清貧一生過得并沒有怨言。
今年7月,民政部重申有關政策,并表示將不斷提升包括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在內的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的保障水平。參與“尋找老兵”的志愿者說,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有2萬余人,目前尋找到的不到1/10,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大多數生活在偏遠農村。
志愿者劉寬利2009年開始自發組織找尋抗日老兵線下活動系列報道。他說:“抗戰老兵成仁取義的民族精神足以震撼我們。在他們面前,我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勛章代表的不僅僅是榮譽,而是他們希望被時代記住的心聲”。
看過戰爭歷史故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