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
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總是值得一說的,他們之間的故事也是流傳民間不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李自成打進北京后,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順治中,吳氏進爵云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后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后,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后來吳三桂在云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吳三桂的簡介: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討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4月13日,發兵二十馀萬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
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鎮壓陜西、四川等地的反清農民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云貴等地區。
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云南,并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被清廷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省,形成割據勢力。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吳三桂聞訊后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陜、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
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后人對于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是兩極化。
大部分人認為,由于他作為漢人,卻與清朝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歷帝、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因此故經常有人拿“現代吳三桂”這個稱號來攻擊對手。
也有人認為,在動蕩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于他和他的家族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后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