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簡介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李鴻章的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李鴻章的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李鴻章的生平簡介: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東鄉磨店鄉。父親李文安,母親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鴻章排行老二,譜名章銅。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扎實的學問功底。1840年,中秀才入學。
1847年(道光27年)中進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1853年(咸豐三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占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防剿事宜。他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5月首次與太平軍交戰于和州裕溪口。
1860年(咸豐十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占領安慶后,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1862年(同治元年),編成淮勇五營,李鴻章率13營淮軍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
1863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又鎮壓了捻軍,因功加封為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鴻章為湖廣總督,仍在軍營督辦剿捻事宜。他在軍事上堅持上任曾國藩“以靜制動”的戰略方針,順利鎮壓剩余捻軍。
1869年(同治8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撫,12月被任命赴貴州督辦苗亂軍務。1870年(同治9年)七月接替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后因成功調解天津教案,八月調任直隸總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1871年(同治10年)七月與曾國藩會奏陳蘭彬選聰穎子弟赴美國留學。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于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并,擴建為江南制造局。
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附屬島嶼,割讓遼東半島,賠償2億兩白銀,但遼東半島觸動列強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清廷須繳付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作為補償。其后,沙俄以“還遼有功”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兩港。
1896年為使李鴻章放棄清政府自造鐵路的方針,沙皇批準,以300萬盧布賄賂李鴻章。但李鴻章最終實得值可能只有50萬,這引發了他對俄國人的報復,在最后時刻拒絕簽約。
根據收集的資料,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條約,由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條約》;1876年9月中英《煙臺條約》;1884年5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中法新約》;1895月中日《馬關條約》,同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月《中俄密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
1901年(光緒27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贊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為政舉措
在上海初步站穩腳跟后,李鴻章開始從“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入手,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人事上,他罷免了以吳、楊坊為代表的一批媚外過甚的買辦官吏,改為起用郭嵩燾、丁日昌等一批務實肯干的洋務派官員,同時建立了不同于湘軍幕府,以務實干練、通曉洋務為基準的淮軍幕府。
在軍制上,他從實戰中領略到西洋軍械的威力,從而產生“虛心忍辱,學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淮軍到滬未及一年,“盡改(湘軍)舊制,更仿夷軍”,轉變成了裝備洋槍洋炮,并雇請外國教練訓練的新式軍隊,大大提高了戰斗力;同時,李鴻章還采用一系列招降納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擴充實力,不到半年內,淮軍就迅速擴軍至50個營頭,約2萬人,此后更進一步急劇膨脹,至攻打天京前夕,淮軍總兵力已達7萬余人。
在軍費上,李鴻章采用“關厘分途,以厘濟餉”的政策,以關稅支付常勝軍、中外合防局及鎮江防軍的軍需,而以厘金協濟淮軍,隨著軍事進展和湘淮軍力的壯大,厘卡也層層添設,從而確保了餉源。
在對外關系上,李鴻章利用洋人赫德和士紳潘曾瑋當說客,巧妙地平息了因蘇州殺降而引起的戈登率常勝軍鬧事事件,并最終巧妙地解散了常勝軍,初步顯露出他的外交手腕。
李鴻章的逸聞趣事:
1896年李訪英,受到熱情款待,李用手抓雞,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學樣。從此,英國人吃雞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時,天天西餐使李無胃口。于是他讓廚師將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燒成了一鍋大雜燴。撲鼻香味使英國官員們饞涎欲滴,忙打聽是什么菜?答曰雜碎。李示意他們盡情享用,結果一個個贊不絕口。據說后來飯店的菜單上就有了“李鴻章雜碎”。
這說明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禮儀,無高下之分。李鴻章作為一個中國使臣,在桀驁不遜的日不落帝國人面前,沒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而影響至今,不得不說他有著強烈的民族觀念。
李鴻章的人物評價:
1、正面評價
李鴻章正面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現實。對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于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2、負面評價
負面評價主要來自于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后人也多對此詬病。如過于避戰和重視海防而愿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后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于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并不顯著。
李鴻章的故居:
李鴻章不僅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
李鴻章生于合肥,葬歸故里。李鴻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故居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面對著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過廳、中廳以及內眷所住的走馬樓。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顯的江淮官宅特點。
李鴻章故居建于19世紀末。故居當年規模很大,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氣勢。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獨有的風貌,在十年動亂的時候,李鴻章故居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的督導下,合肥市政府對李鴻章故居采取保護措施,根據歷史照片,在原地修復重建,成為現在大家看到的模樣,只是現存規模已不到原來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舊保留。
從步行街進入大門,行數步即到過廳。廳正中是座屏風,上方高懸一塊匾額,上書“鈞衡篤祜”四個字,鈞衡,比喻國家宰相一類重臣;篤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鴻章官顯福厚。這四個字是李鴻章七十大壽時光緒皇帝御筆所賜,以褒獎他對大清帝國的功績。過廳過去為來客稍候,待傭人通報后再入中廳與主人會面之處,現兼作展廳之用。廳內展示與李鴻章有關的各種圖片、資料和實物。展覽分“李鴻章的青少年時代、李鴻章與淮軍、李鴻章與洋務運動、李鴻章與外交以及毀譽參半的一生”等五個部分。
推開把前院與后宅嚴密隔開的屏門,即是典雅古樸的小姐樓。樓與前院中間有道墻,墻中間的門,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了。墻門把小姐樓與外界嚴密隔開。男子嚴禁進入二門半步。小姐樓又叫“走馬樓”,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樓后一進的樓上擺放著古老的繡床、雕花的梳妝臺、大理石面的圓凳,床、臺、凳都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紅木家具。屋內一個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紅木梳妝臺前,古色古香。
小姐樓造型獨特,為一封閉回廊式木樓,樓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氣,符合陰陽調合之風水學。樓上東首第一間據說是李鴻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張愛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則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個比現存面積大得多的后花園,但光陰荏苒,后花園早已湮沒,無法恢復,只保留下這座美麗典雅的小姐樓供人觀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