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第一槍熊秉坤的歷史
熊秉坤,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率工程兵首先發難,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卓著功勛,有"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熊秉坤"之譽。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武昌起義第一槍熊秉坤的歷史,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武昌起義第一槍熊秉坤的歷史:
1911年10月,新軍工程第八營正目(班長)熊秉坤對空連發三槍,拉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序幕。
末代皇帝溥儀主動向熊秉坤敬酒,周恩來親下指示為其操辦后事。在兒子熊輝眼中,熊秉坤是有著大智大勇的男子漢,“父親一生胸懷坦蕩,為我們后輩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時勢造就蓋世英雄
今年4月,熊秉坤之子熊輝第一次踏上祖國寶島臺灣。在兒子熊光濤的陪同下,一身白西裝的熊輝坐著輪椅,拜訪了國民黨黨史館。當熊輝拿到父親熊秉坤撰寫的“辛亥湖北武昌首義事前運動之經過暨臨時發難之著述”等手稿檔案時,眼里滿是淚光。
熊輝回憶:“我年輕時,有些父親的老朋友、歷史學家、記者來探訪,我是家里的獨子,必需經常接待。”通過“旁聽”父親口述,熊輝逐漸了解了父親經歷的辛亥革命歷史。
熊秉坤1911年加入共進會,擔任共進會工程第八營營代表。熊輝清楚地記得父親為他講述的那一幕:1911年10月10日下午,時任新軍工程第八營正目(班長)的熊秉坤率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對空連發三槍,正式發出了推翻清廷的發難信號,拉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序幕。
熊輝說,其實父親原定的起義時間是當晚操課結束后,但因營區發生意外沖突,迫使起義行動提前。熊秉坤隨機應變,在巡查過程,對空連放3槍,隨即率領40位敢死隊占領楚望臺軍械庫,進攻督署,并大喊:“我是革命黨總代表,我們要起義了!”
對于父親的歷史功業,熊輝強調,武昌首義取得成功,是“時勢造英雄”。“我父親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擔當了歷史性的關鍵角色。他敢于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是受孫中山先生‘敢為天下先’的影響。他一生胸懷坦蕩,為我們后輩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末代皇帝向父親敬酒
熊輝記得,辛亥革命50周年前夕,熊秉坤受邀赴京參加紀念活動。9月30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作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專員應邀參加。得知熊秉坤在會場后,溥儀主動提出見面。這一會見成為曠古未聞的歷史性會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辛亥革命,您打響了第一槍,可稱蓋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倒了我這個當時還是小孩子的皇帝,讓我能順應歷史潮流,改造成為新人。為表達謝意,容我敬酒一杯。”溥儀高舉酒杯對熊秉坤說。
“當不起,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全國志士仁人共同的功勞。今天見面,我們都是新人,讓我們共同干杯。”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周為父親操辦后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熊秉坤歷任湖北省政協、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熊秉坤病危,周恩來頗為關切。
熊輝回憶說,“之前,就多次對我父親說,‘熊老你放心,我來安排你的后事’。我父親以為是個客氣話,一直未和我們說這事。”1969年,年愈八旬的熊秉坤因感冒病情惡化,5月30日離世,“去世前父親讓我給捎個話,以示感謝。”
熊輝站在省革委會門口從白天守到半夜近12點。“正準備放棄時,大門里出來一輛小車,門衛把我的事告訴了車內人。不到5分鐘,我就被接進了辦公室。向有關領導講明情況后我就回家了。”
令熊輝沒想到的是,省里的人馬上就上門來了。“他們告訴我,向匯報后,馬上指示,在報紙和廣播上發布熊秉坤去世的消息。接著,給我父親開追悼會、安葬等事宜,都是在的安排下一一操辦的。”84歲的熊輝至今對此心存感激。
熊秉坤簡介:
熊秉坤(1885-1969),原名祥元,又名炎炳,字載乾。江夏修元鄉熊家灣人,后遷石嘴袁家河楠木廟村。早年因父親早死,家道中落,讀書不成,乃入商店當學徒;曾在武昌平湖門一帶碼頭做搬運工。后入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當兵,升正目;1909年加入革命團體日知會。宣統三年(1911年)春,加入共進會,繼雷振聲之后擔任共進會工程第八營營代表。至起義前夕,在營中發展會員200余人,任工程營革命軍大隊長。1911年9月24日,共進會、文學社召開聯合大會,制定起義方案,采納其建議,決定由工程營負責占領該營防地楚望臺軍械庫。10月10日,工程營革命同志面對孫武受傷,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就義,起義計劃暴露的嚴峻局面,議決率先發動起義。程正瀛首先開槍打死值班排長陶啟勝,后擊斃前來彈壓的黃坤榮、張文濤,全營振動,槍聲四起。熊立即以該營代表和革命軍大隊長身份首先率部發難,"下樓吹哨笛集合隊伍",隨即對空連放3槍,首先率部占領楚望臺軍械庫。進攻督署戰斗開始后,熊組成敢死隊40人攻破督署東轅門。督署下,武昌光復。陽夏戰役爆發,任民軍第五協統領,先后在漢口劉家廟、大智門、跑馬場一帶與清軍激戰。
次年1月湖北軍政府整編各部,第五協編入第三鎮,移駐云夢一帶;3月,改協為旅,任第五旅旅長;10月,北京政府授熊以陸軍銜,1913年補授勛五位。因反對黎元洪與袁世凱勾結,受黎通緝,乃棄職逃至贛、寧、滬等地。旋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遭黎元洪懸賞通緝和缺席審判,遠走日本。1914年參加中華革命黨,同年秋回鄂,被孫中山委為討袁鄂軍司令。后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中國國民黨成立,任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并受聘為湖北革命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委員,1930年一度兼任武昌。1931年調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1946年退役。
武漢解放前夕,參與維持地方治安,為武漢市臨時救濟委員會公安組負責人之一。新中國建立后,歷任湖北省政協常務委員、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參事室參事、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孫中山90誕辰全國紀念大會籌備委員。1961年,曾同溫楚珩、李白貞3人代表湖北辛亥老人到北京參加辛亥革命50周年紀念大會。1969年5月31日逝世后葬于武昌九峰山。著有《辛亥首義工程營發難概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