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5則
魏徵以剛正敢諫聞名于史冊后世,唐太宗與魏徵之間也發生了不少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5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1:
魏徵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很窮,但他卻喜歡讀書,掌握了廣博的知識,后來又出家當過道士。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他先后參加李密瓦崗軍和竇建德起義軍,李建成被殺后,他又因直言敢諫,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徵召進宮內,叫他提些意見。李世民有不對的地方,魏徵能夠當面批評,甚至會弄得唐太宗一時下不了臺。
有一次,唐太宗根據右仆射(掌管奏章文書的官員)封德彝的建議,決定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還沒有服役過的男子都要去當兵。但魏徵不同意。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諫議大夫簽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問他:“你不同意這樣做,有什么理由?”
魏徵回答:“臣作為諫議大夫,有義務向陛下指出,這樣做違背了治國安民的方針。我朝開國后即立下‘男子二十歲當兵,六十歲可免’的規定,怎么能隨便改變呢?”
唐太宗非常生氣,大聲指責道:“你太固執己見!”
魏徵毫不退讓,語重心長地說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魚,確實能捕到許多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把森林燒了打獵,確實會打到許多獵物,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如果把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的男子都去當兵,今后國家的稅賦徭役去向誰要呢?”
唐太宗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2:
有時候,李世民還會和魏徵一起討論一些問題。
比如,唐太宗曾問魏徵:“歷史上有過這么多帝王,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徵回答道:“能夠多聽聽各方面意見的帝王,通常比較明智;一意孤行、只聽單方面的意見的帝王,難免就會昏庸。”“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唐太宗贊許地說:“你講得真好啊!”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3:
有個大臣叫鄭仁基,女兒長得美麗又有才華,皇后要把她收為李世民的嬪妃。當冊封的詔書寫好后,有人說了一句:“她不是已經與人訂婚了嗎?”
魏徵知道后,就向李世民進諫道:“陛下住著亭臺樓閣,就應該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著山珍海味,就應該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著眾多嬪妃,就應該希望百姓有稱心的婚姻。現在陛下把已經與人訂婚了的女子奪過來,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聽了這番話,馬上取消了冊封。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4:
當魏徵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罷朝五天,親自登上御苑西樓,遙望魏徵逝世之處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現在魏徵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魏徵能在初唐的政治舞臺上發揮一點作用,確實是與唐太宗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的氣度分不開的。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5:
魏徵像唐太宗執政公開嚴明,鼓勵大臣直諫,所以他手下有許多敢于直言進諫的大臣。而在這些諫臣中,最突出的當屬魏徵,他經常進諫,提出過許多很好的建議,甚至常常與李世民當面爭執,即使李世民大怒,也還是神色不變,堅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詔征兵,規定不滿十八歲而個頭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徵卻扣住了這道詔書不發,太宗連催幾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來魏徵訓斥他大膽抗旨。魏徵鎮定地說:“臣聽說竭澤而漁,就無魚可捕了。陛下將不滿18歲但身強力壯的男子征來當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說,國家的賦稅讓誰來負擔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歲以上的男子才征,現在的詔書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嗎?”李世民聽了,啞口無言,良久,才承認自己錯了,撤銷了這道詔書,還提升魏徵為太子太師。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鷂(即雀鷹,比鷹小,可幫助打獵),見魏徵進來,怕他責怪,忙將它藏在懷中,魏徵裝作沒看見,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時間。等他離開,小鷂已經悶死了。
還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怒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徵常常當面頂撞我,使我難堪。”長孫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禮服再進來,向李世民道賀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進諫,魏徵敢于當面頂撞陛下,說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賀呢?”李世民聽了皇后委婉的批評和規勸,怒氣頓消,清醒地認識到虛心納諫對于天下興亡的重要性。
貞觀中期以后出現了盛世,大臣都極力歌頌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給李世民指出了10個缺點,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鄭重地將它抄在屏風上,以便早晚閱讀,引為戒鑒。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