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朱允文當了幾年皇帝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允文當了幾年皇帝,希望能幫到你。
關于朱允文當了幾年皇帝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后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繼承皇位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由于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2]
1368年2月,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是他的長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性情溫和而有教養,但不很勇武。明太祖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最恰當的繼任人選。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謚號懿文太子。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長子次孫朱允炆表現的十分孝順而很是喜歡,后來立其為太孫。
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確定下一年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親二皇妃呂氏(1402年死)為皇太后。關于朱允炆的個性和他在位時的國內發展情況現已無可信材料,因為朱允炆時期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全遭毀滅,而私家記述又概遭禁止。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后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朱允炆關于君之為君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1402年死)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他在1385年舉進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現在被朱允炆任命為翰林學士,并參與國家政事。齊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進士,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于禮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才開始進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為翰林侍講。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方孝孺是《周禮》,一部關于烏托邦式政府的經典著作——專家,他發覺他所見到的是個人專制統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所有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于問題的分析往往限于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平定叛亂
令人難以對付的燕王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他的生母也許是洪武帝的一位貢妃,據說她或者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鮮人。他不是像他自己后來所說的那樣為馬皇后所生;他的這種說法是想在他從他侄子手中奪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使他的即位合法化。他長得堅強有力,同時也精通武藝,而且據說在學習儒家經典和文學方面也是出色當行的。他的文學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為這種成就符合一個儒家君主的公開的形象。1370年5月,洪武帝把他封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讓他坐鎮北方邊境,以保證國內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那時的燕王只有10歲,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1380年4月去北京就國。到了這時,他在宮廷已經接受了優秀學者和佛教和尚們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頭等將領們的輔導之下也已經開始表現出軍事領導才能;特別是徐達(1332—1385年)對他的教導更有效,因為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達的長女。在往后的數十年中燕王守衛他的藩封時,他經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斗,在老將們的輔弼之下很會打仗。他的功績贏得了他父親的好評,但也引起了后者的煩惱,因為他越來越變得心志不凡、目中無人和鬧獨立性。當1392年洪武帝冊封他長兄的兒子朱允炆而不是指派他為皇嗣的時候,燕王顯然是異常失望的。
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皇帝開始考慮怎樣增強自己的權力而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并且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動。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個倒臺的,接著另外四個王子也垮了下來: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齊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一年之內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
現在不能肯定,燕王何時才開始下定決心對抗朝廷。據有些材料說,他在道衍和尚(后名姚廣孝)的影響下很早就有和朝廷對著干的意思;按,道衍是明太祖派到他的王府里來任事的,并博得了他的信任。道衍據說在朱允炆被封為儲君以后曾向燕王進言,說他注定會有九五之分;他并且鼓勵燕王謀劃進一步實現他的雄心壯志。當建文朝廷開始清洗他的兄弟們的時候,燕王馬上覺察到他的地位危殆,因而他就商于道衍(這時道衍已是他的主要顧問和謀略家),應該采取什么步驟來對付這一威脅。燕王已經用招降蒙古士兵的辦法擴充了他的部隊,同時他又和那些對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內外勾結起來。可是他還無意立即行事,因為他的三個兒子正在南京作為人質,以保證他不亂說亂動。與此同時,雙方的間諜和代理人來回打報告。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搞了許許多多鬼把戲,又是裝病,又是裝瘋,請求遣反他的兒子們。直到1399年6月朱允炆才準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燕王這才決心用軍事行動抗命朝廷了。
敵對行動爆發于1399年7月末;那時有個忠于建文朝的軍官抓到了屬于燕王藩國的兩名下級官員,并把他們送往南京以煽惑罪處死。燕王抓到了把柄,利用這個機會在8月5日向鄰近幾個州縣發動軍事進攻,借口要清除朝廷里的奸佞官員。這標志著在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抗;后來這場戰爭被掩飾而說成是“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