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歷史評價是什么
斯大林是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是在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斯大林的歷史評價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斯大林的歷史評價是什么
總體評價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盡管斯大林曾發動過大清洗運動,任內還發生過大饑荒,仍不妨礙他在俄羅斯歷史人物排行榜中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于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斯大林在俄國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有人指他是暴君,在30年代透過政治大整肅、流放及設立古拉格集中營,害死估計多達2000萬條人命。但亦有人推崇斯大林在二次大戰擊退納粹德軍的輝煌戰績,并在主政期間推行3個5年計劃,把蘇聯建立成為一個工業強國。他也在蘇聯各地建立集體農莊,促進農業機械化,有助提高農業生產。2007年,俄羅斯新出版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歷史1900—1945年》,這兩本教學參考書重新評價斯大林曾做出"正確歷史選擇"。
名人評價
弗拉基米爾·列寧:“斯大林過于粗暴,作為黨的,這個缺點是令人無法容忍的”。
莫洛托夫:“開始時斯大林反對對他的個人崇拜,后來他就喜歡個人崇拜了。”在斯大林個人崇拜的頂峰時期,“到處都掛著斯大林的像,在各種書籍、文章、廣播節目不引用斯大林的著作以及不多次提到他的名字是不行的。”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辦公室發表的聲明說,“斯大林對人類、歐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達佩斯和布達佩斯市民犯下了嚴重的罪行。”布達佩斯在2004年5月1日匈牙利加入歐洲聯盟前夕取消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榮譽市民稱號。二戰期間,蘇聯軍隊在經過激烈戰斗后于1945年解放了布達佩斯。1947年11月7日,斯大林作為“布達佩斯的解放者”被授予了布達佩斯“榮譽市民”稱號。格魯吉亞2010年06月25日夜間拆除了矗立在斯大林故鄉哥里的斯大林銅像。
列夫·托洛茨基在回憶錄中評價道:“不是斯大林創造了權力機構。而是權力機構塑造了斯大林。”,“官僚集團上上下下全是庸才。斯大林是官僚集團中最杰出的一個庸才。他的長處在于,他比所有其它的人更堅決、更果斷、更無情地表現出統治集團的自衛本能。其實,這恰恰是他的軟弱之處。他目光短淺,是個歷史上的近視眼。他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但卻不是個戰略家。關于這點,他在1905年和1917年戰爭中的表現足資證明。斯大林本人肯定意識到自己的庸碌無能。”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誕辰之際在下院發表演說:“對俄羅斯萬幸的是,在她經受艱難考驗的年代里,領導她的是天才而且堅韌不拔的統帥約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贏得了他所生活的我們這個殘酷時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無比的力量。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的領導人中,他都是無與倫比的”,“斯大林締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確是一個世界上無人可與之相比的最大的獨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個犁耕手種的、落后的俄國,而留下的卻是裝備有原子武器的蘇聯”。
毛澤東:“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愈陷愈深地欣賞個人崇拜,違反黨的民主集中制,違反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因而發生了例如以下的一些重大錯誤:在肅反問題上擴大化;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對于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民的物質福利缺乏應有的注意;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了一些錯誤的主意,特別是在南斯拉夫問題上作了錯誤的決定。斯大林在這些問題上,陷入了主觀性和片面性,脫離了客觀實際狀況,脫離了群眾。”
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開頭就說:“我這個報告的目的并不在于全面地評價斯大林政治生涯及其活動,就斯大林的功績而論,在他活著的時候已經寫過無數這方面的書籍、小冊子、研究性文件,就斯大林在準備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在內戰時期和我國建設時期所起的作用作了大量的宣傳。這是眾所周知的。”其中還說:“斯大林是馬克思主義者中最強的一個,他的邏輯、他的力量和意志,對于干部和黨的工作者有著巨大的影響”。
芬蘭總統尤霍·庫斯蒂·巴錫基維:“可以以不同的觀點對待他的政策,但是應該承認,是他把俄羅斯提高到它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的領導下俄羅斯不僅得以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而且也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他的勝利者尚未得到的和平。”
法國總統戴高樂這樣寫他:“斯大林不僅在俄羅斯有著巨大的威望。他能使自己的敵人‘馴服’,他既不因失敗而驚慌,也不因勝利而陶醉。”
斯大林的政敵克倫斯基對斯大林的功績給予了應有的評價:“斯大林使俄羅斯從灰燼中振興起來,使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強國,粉粹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羅斯和人類。”
梅德韋杰夫:①“當時發生的一切,不僅是斯大林,其他所有領導人毫無疑問都應當受到最嚴厲的批評。盡管目前已無法追究他們的責任,但這應當保留在史冊中,讓這樣的事永遠不再發生。對自己的人民發動戰爭,這是令人發指的罪行。”他還呼吁統俄黨黨員客觀評價歷史事件,不要抹去蘇聯時期本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②“斯大林是蘇聯最成功領導人。不論他們曾經做了些什么,不論我們對他們的看法如何,這(衛國戰爭)是全國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雖然我對當時絕大多數領導人并沒有好感”。
普京:“依我看,不能給予整體的評價。顯然,從1924至1953年國家有了根本變化: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而這時的國家是斯大林領導的。誠然,農民沒有了,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記得有農業問題,特別是在最后階段,排著長隊購買食物,等等。在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對農村沒有起任何積極的作用。不過工業化確實實現了。”“我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管誰怎么說,最終是取得了勝利。即使我們總體損失很大,你們知道,誰也不能指責組織和領導了這場勝利的人,因為如果我們在戰爭中失敗了,那么對我國來說其后果就會悲慘得多。”“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尤其是存在過鎮壓。這是事實。我們的數以百萬計的同胞遭到鎮壓。這種管理國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不能這樣做。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簡單的僅是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這也是事實。關于此事我們也不應當忘記。”
斯大林的歷史簡介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原姓朱加什維利,格魯吉亞人,前蘇聯政治家。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是在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
斯大林曾協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列寧逝世后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任期間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他還樹立個人崇拜,發動“大清洗”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蘇聯紅軍,與盟軍協力擊敗軸心國,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戰后他扶植了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1953年3月5日因腦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年74歲。著有《斯大林全集》。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于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
看了斯大林的歷史評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