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人物簡介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名虞(yú) ,(一說姓虞) ,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不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并有“虞美人”之稱。后人曾根據《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結局是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于“霸王別姬”的傳說。
虞姬身世之謎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在《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來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后人對其的稱呼,關于“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了一個謎。
相傳,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得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虞姬究竟是什么人?她的絕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在現代,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扮演《霸王別姬》,讓她到臺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杰都休。”
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后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后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霸王別姬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后期,項羽趨于敗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
此際,這位叱咤風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并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后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斗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后葬于垓下。
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于愛情的美德至今傳頌不已。她的感人故事,雖然基本只是民間流傳的傳說,但是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虞姬,這個美麗的名字,將是我們心目中不朽的傳奇。
“霸王別姬”是最為動人的以秦漢時期為背景的民間傳說之一。虞姬忠于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動感很強的渦輪線、夸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后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于楚帳中而芳華百代?
關于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
項王被漢軍圍于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吳中先賢譜》蘇文編繪“虞美人草”,多么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于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里,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么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么人?她的絕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在現代,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扮演《霸王別姬》,讓她到臺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杰都休。”
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后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后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貂蟬與呂布,勾踐、夫差與西施,漢元帝、匈奴單于呼韓邪與王昭君,李靖與紅拂女,甚至石崇與綠珠,這幾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