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顯簡介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李顯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唐朝李顯簡介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
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后遷于均州、房州等地。圣歷二年(699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復位。
中宗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唐中宗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去世,終年55歲,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唐朝李顯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于長安,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唐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之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于同月甲子日繼承皇帝位。
嗣圣元年(684年)改年號為嗣圣。由于唐中宗李顯庸弱無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于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立馬表示不可。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后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二月,繼皇帝位才36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
被廢廬陵
唐中宗先后被軟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十四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在房陵忐忑度日,一度惶恐異常想要自殺,韋氏勸慰他說:“禍福倚伏,這是沒有常理的,人哪能沒有死呢,何必現在就去。”此后,李顯與韋氏多年同甘共苦,情義非常深厚。李顯向韋氏許愿,如果我有一天重見天日,絕不會辜負她。
武則天稱帝后,由誰來繼承帝位,一直困擾著她。她在立子還是立侄上猶豫不決。此時,狄仁杰進言:“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大帝將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武則天頓時感悟。當日,武則天對狄仁杰說:“朕夢見鸚鵡兩翼折斷,是何征兆?”狄仁杰借題發揮:“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飛。”至此,武則天主意就定下來了。
圣歷元年(698年)三月,武則天假托李顯有病需到洛陽治療,派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秘密召回李顯及家人。李顯結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陽。九月,武則天重新立李顯為皇太子。
二度為帝
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余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于中宗。改年號為神龍。二月,復國號為唐朝[3]。
唐中宗復位后,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并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容。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掌握生殺大權。
韋后同武三思關系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并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李顯對此也無能為力。
晚年逝世
景云元年(710年)五月,唐中宗李顯去世終年55歲,葬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
看了唐朝李顯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