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藏書介紹
袁枚作官后,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筑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袁枚的藏書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袁枚的藏書介紹
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
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求遺書,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于清廷,并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折疊山林之樂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遠游"的信條,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后,才開始了盡情游歷山水的旅行。這一年,他游歷了天臺山、雁蕩山、黃龍山等名山。68歲時,袁枚游歷了黃山。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出發,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游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后經永州回返,順路游衡山。71歲去武夷山,73歲游江蘇沭陽,77歲二游天臺山,79歲三游天臺山,80歲又出游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游吳江……要知道,舊時交通不便,以袁枚這么大的年紀,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而興致不減,如此頻繁、長時間的出游,其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矍鑠可見一斑,難怪當時便有人稱贊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煙"。
袁枚的人物評價
通天老狐,醉輒露尾。(洪亮吉在《北江詩話》的評價)
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誠齋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游戲為風趣,粗惡頹放為豪雄,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朱庭珍評述)
著名的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先生在《清詩史》中提出"袁枚現象"一詞,認為袁枚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詩人,在整個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
關于袁枚的個性,嚴迪昌先生《清詩史》有極精到的概括,總之一言為"不耐"。他不耐學書,字寫得很糟;不耐作詞,嫌必依譜而填;不耐學滿語,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庶吉士散館,以習滿文不合格放任知縣;不耐仕宦,乞養時年僅三十三歲,后再銓選知縣,未及一年復歸。
袁枚欲做專業的詩人,理想近于明詩第一大家高啟,含毫伸牘,"但好覓詩句","與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爭騖于形勢之途"者絕異。做專業詩人是一種很高的人生理想,蘊含著不同流俗的價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為清詩史上獨具個性的一代大家。(李圣華評價)
袁枚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及時的抉擇,如果在官場上繼續混下去,把知縣當到老,又能怎樣?走仕途,混不到個省部級,都是芝麻官兒。說不定遇個變局,還有牢獄之災。袁枚的長壽,就在于他的自由和隨意,做人不必陽奉陰違,不必違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盡心機搞陰謀,一天到晚心里緊張。告別了官場上的袁縣令,才有了文壇上的袁才子。這是個人的選擇,是智慧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陳長吟于《西安晚報》)
袁枚稱得上是清代商業炒作第一高手,通過不斷炒作,賺了大筆銀子。袁枚對生意的策劃步步為營,思路極為清晰。首先,他花費許多錢重修隨園,修好了并不將其圈起來供自己一家人欣賞,而是故意拆掉圍墻,讓游客在園里隨意游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寧城里有這樣一個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園子初具聲名、有了一定數量的游客,他立馬寫了一本《隨園食單》,極力渲染自家私園食物的精妙和家廚烹調的高水準,激發那些熱衷口腹之欲的人的興趣。袁枚對飲食氛圍也極有研究,每有客來,他都要叫人將餐桌擺到一些景致極美的亭榭,還安排自養的美女為之唱歌跳舞,隨園的飲食生意非常火爆。當隨園炒熱,個人知名度激劇上升,袁枚開始擴大經營范圍,在園子里售賣《隨園全集》、《隨園食單》等著作,他的書果然供不應求,屬國琉球都有人專程來購買。僅賣書一項,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兩白銀。中年以后,各方人士爭相請袁枚寫應酬文章,袁枚來者不拒,墓志碑記、壽序諛文,只要給足銀子,絕對服務三包,又大賺了一筆。(游宇明于《老年生活報》)
看了“袁枚的藏書介紹”還想看:
1.2016讀書日主題
2.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3.重慶岳麓書院導游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