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人物生平
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國格魯吉亞哥里城的一個鞋匠家庭。1924年1月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為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斯大林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斯大林的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斯大林1879年12月9日(俄歷,公歷為21日)出生在格魯吉亞古老的城鎮哥里(根據當地教堂出生登記冊,他生于1878年12月6日),原姓朱加什維利。斯大林這個姓氏是成年后他自己改的,意思是鋼鐵。
他出身寒微,父親是個鞋匠,母親是農奴的女兒,父母都不識字。在公開場合,斯大林只提過父親一次。他說,作為一個鞋匠,父親不是一個真正的無產者,因為他仍有小資產階級思想。
10歲那年,他差點被父親送到制鞋廠學手藝而不是繼續在神學院上學。鞋匠對孩子的母親咆哮:“你想讓我的兒子當神父?休想!我是個鞋匠,我兒子將來也是個鞋匠!”又過了一年,鞋匠在一次酒后爭執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了。
母親葉卡捷琳娜曾經搬進克里姆林宮住過一段時間,很快又回到老家格魯吉亞,住回那幢老房子,睡那張很窄的鐵床。孫兒孫女很少跟她來往。她去世前,斯大林去探望,她對兒子說:“真遺憾,你沒當上一個東正教神父!”
16歲時,斯大林進入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成績優秀并獲得了獎學金。在此期間他接觸了一些革命書籍,并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當年3月剛剛成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9年,由于他無法支付學校突然上漲的學費,不得不放棄了最終的考試,被學校開除。隨后他在第比利斯的氣象觀測臺做一名職員,同時積極參與革命活動。1903年黨發生了分裂,他選擇加入了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一邊。不久后斯大林就成為了高加索地區主要的革命活動者,他組織罷工、發放傳單。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結婚,后者不久之后就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雅可夫。
革命時期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沙俄羅曼諾夫王朝滅亡。斯大林被釋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圣彼得堡),與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繼續從事布爾什維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他們曾一度對克倫斯基的俄國臨時政府持支持態度,而在4月召開的黨內會議中,列寧主張推翻臨時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轉變了立場支持列寧。會議上他被選為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同年發生七月事件,列寧由于試圖發動革命而被臨時政府所通緝,斯大林協助他逃往芬蘭,為了避免擴大流血沖突,斯大林下令讓被圍困的布爾什維克黨員投降。不久列寧重返俄國,并在斯莫爾尼宮策劃武裝起事推翻臨時政府,斯大林成為了領導團體的一員,最終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奪取了政權,隨后他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糧,在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強化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這段期間內,斯大林多次違抗當時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決議,處決了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革命”。為了征糧,他還使用了焚燒村莊的手段,逼迫農民服從和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最終紅軍在察里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關系。在斯大林掌權后,察里津被改名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杰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線,期間對紅軍中的逃跑者,他嚴厲的把他們作為叛徒集體處決。
1919年波蘇戰爭爆發。任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奪取波蘭城市利沃夫,然而這卻違背了列寧和托洛茨基主攻華沙的戰略意圖。他的政治把戲促使第一騎兵軍的布瓊尼和葉戈羅夫違背中央的命令,拒絕援助圖哈切夫斯基的西北軍,最后蘇軍在利沃夫和華沙的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歸國后,斯大林的行為受到批評,他則辯護說問題在于中央的決策,而同時也主動辭去軍職。在黨內第九次會議中,托洛茨基更是公開的指責了他,兩人最終在日后結仇。
掌握權力
1921年紅軍入侵格魯吉亞,建立了格魯吉亞蘇維埃政權,其中斯大林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此時列寧和托洛茨基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于是列寧重用斯大林與其抗衡。在加米涅夫的幫助下,1922年4月3日俄共第11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被選
為蘇共中央。而在5月列寧突然中風,之后不得不減少了政務活動。在處理格魯吉亞事件時,斯大林要求削減格魯吉亞地方自治的權力,要求格魯吉亞蘇維埃并入南高加索聯邦再并入蘇聯,引起了當地布爾什維克的不滿。他和奧爾忠尼啟則于是對反對派使用了粗暴的高壓政策,列寧對此非常反感,稱他們的行為是“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同時,斯大林要求放松外貿壟斷的建議也跟列寧發生了分歧。列寧于是在遺囑中批評了斯大林的粗暴,建議將其“調離的位置”,并尋求與托洛茨基再次合作。斯大林得知后,在電話里辱罵了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列寧之后曾憤怒寫信給斯大林,并以絕交威脅他道歉。斯大林選擇低頭認錯最終事情平息。
列寧去世后,托洛茨基寫下《論列寧》和《十月的教訓》,其中直言不諱的批評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的錯誤,這促使了兩人和斯大林聯手形成共同對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發表文章稱“托洛茨基主義”不是真正的列寧主義,斯大林還表示“黨的任務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義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被解除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而不久之后,斯大林和又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在一些問題上發生分歧:斯大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見,延續新經濟政策,放寬對農民的約束,并希望先在一國內建成社會主義;而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反對放大新經濟政策并擁護世界革命的主張,他們形成“新反對派”,1925年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會議上,他們和斯大林為首的主流派公開對抗,卻以失敗告終。季諾維也夫于是重新聯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寧遺孀克魯普斯卡婭等人結成反對派聯盟,共同和斯大林的“右傾”集團斗爭。斯大林對反對派實施打壓,1927年12月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后,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開除出黨。
1927年末蘇聯發生谷物短缺,斯大林認為是富農囤積的結果,力求迅速消滅富農階級,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而布哈林等人則認為谷物收購危機的原因不在于富農,而在于收購價格不合理和工業品供應不足,支持繼續維護新經濟政策。兩派展開政治斗爭。斯大林批評布哈林等人是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集團,并于1929年將布哈林清除出政治局。
領導蘇聯
①大規模工業化
從1927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內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目標,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計劃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經濟。1928年-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隨后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則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大規模發展重工業。在這段時間內,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后,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為18%。其中鋼產量達1770萬噸,煤為1.28億噸,電力為362億度。期間在烏拉爾山以東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庫茲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諸多新興工業區。1938年起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到1941年6月,蘇聯的坦克總數高達2.4萬臺,火炮約11萬門,飛機1.8萬架,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蘇聯國內日常消費品的生產卻被忽視,城市居民并未分享到多少工業進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蘇聯的人均食品消費和人均工業消費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達到生產要求的會被處分,以至進行勞改甚至被槍決。
②農業集體化
1927年-1928年,由于蘇聯國家規定的糧食價格太低,農民并不急于賣糧,使糧食收購出現短缺。斯大林認為造成危機的原因是富農階層的蓄意破壞,他不顧布哈林等人的反對,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擊富農,強迫他們按指定價格賣出余糧;另一方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滅富農”的口號,命令沒收富農的財產并將他們放逐,不準他們加入集體公社。由于對“富農”概念缺乏準確界限,集體化開始時國內“富農”占農戶總數不到3%,而最后被剝奪的農戶卻達到農戶總數的6%-8%,部分中農和貧農也被當作富農剝奪。1929年11月蘇共中央全會通過決議開始全盤集體化,從此集體農莊的規模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兩個月內集體農莊的比例從15%增長到59.3%),執行過程中,底層執行者經常采用威脅、恐嚇等手段強迫農民入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報》發表了《勝利沖昏頭腦》一文,批評全盤集體化運動中違反農民自愿原則的過火行為,于是引發了大規模退社的浪潮。1930年6月,集體農莊的比例已經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開的蘇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再次改變態度,贊揚全盤集體化的成就并批評反對者是“和共產主義的敵人勾結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了集體化運動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體農莊的農戶僅占0.2%,至此全盤集體化的目標基本實現。
農業集體化政策引起了很多農民的不滿,他們在入社前屠殺和出售牲畜,到了1933年,蘇聯的牲畜總量將近損失了50%。部分農民在絕望中毀壞工具、焚燒谷物。全盤集體化也沒有給農業生產效率帶來明顯提高,1932年-1934年之間,蘇聯出現了嚴重的饑荒,農業總產值下降了23%。而且在1936年-1940年集體化完成后,農業總產值也只是維持在1924年-1928年的水平。
蘇聯1928年-1934年間農業集體化過程中,谷物的總產量下降了7.8%,而同期的國家收購量卻增加了150%,這直接導致了波及烏克蘭、北高加索、伏爾加地區、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等地的嚴重的饑荒。在此次饑荒中死亡的人數大約在600萬-1000萬之間,其中以烏克蘭大饑荒最為慘重(餓死250萬-500萬人)。為了控制農民向人滿為患的城市轉移,政府恢復了沙皇時代的內部護照制度,宣布農民不經許可滯留城鎮為非法行為。在此期間國內數以萬計的農民暴動此起彼伏,蘇聯當局使用正規軍以剿匪的名義鎮壓反抗農民。1932-1933年的大饑荒蘇聯官方對國內和國際社會掩蓋真相,致使饑民得不到國際救援,而且大饑荒期間蘇聯仍堅持向國外出口糧食。
1947年二戰結束后,蘇聯再次出現了饑荒,約有100萬-150萬人因此而喪生。
③大清洗
20世紀30年代在蘇聯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清洗運動。30年代初,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夸大了階級斗爭的嚴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發生的基洛夫遇刺事件為導火線,展開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刑法作了如下修改:偵查恐怖活動不得超過10天;有關結論于開庭前一天交給被告;判決一經作出,不得上訴、不得赦免;極刑立即執行。1935年1月審訊了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對派分子,罪名是他們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組織了“列寧格勒總部”、“莫斯科總部”等地下反革命組織,陰謀暗殺斯大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們策劃的。被告1936年8月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此后,清洗鎮壓的規模迅速擴大,全國掀起了一場“揭發和鏟除人民敵人”的運動。1937年,蘇聯肅反運動達到了高潮。1937—1938年間審理的要案主要有:以中央委員皮達可夫、拉狄克為首“反蘇托洛茨基中心”;以蘇聯元帥、國防部副部長圖哈切夫斯基為首的“反蘇軍事中心”;以前政治局委員布哈林、前人民委員會主席李可夫為首的“右派—托派反蘇聯盟”。這些案件的被告都以“人民公敵”的罪名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肅反運動使許多無辜者遭到逮捕和殺害,出現了大量冤、假、錯案,它嚴重地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給蘇聯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④其他政策
斯大林在30年代主導蘇聯外交。他先逐步改善與英法等國家的關系,1933年又同美國正式建交。1934年蘇聯被接納加入國際聯盟并擔任常任理事國,使蘇聯走出了建國初期孤立的處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于新憲法草案》的報告,大會隨后通過了蘇聯憲法草案(這部憲法也被稱為“斯大林憲法”,之后的蘇聯憲法雖幾經修改,但都以此版本為基礎),從法律上規定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把俄羅斯人視為其他少數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斷提升俄羅斯民族英雄和俄語在蘇聯的地位。文學藝術方面,斯大林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藝術家創作的指導綱領。
戰后時期
①東歐集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溫斯頓·丘吉爾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由于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世界逐步形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長期對峙的冷戰格局。斯大林在蘇聯東南歐占領區的前軸心國國家內,積極扶植各國的共產主義黨派上臺,建立了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等衛星國,組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這些國家在憲法中推行國有化經濟政策,并對國內的自由主義分子和支持憲政民主人士實施嚴厲打壓和清洗。1947年,蘇聯對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經濟援助的莫洛托夫計劃,該計劃于1949年發展成為經濟互助委員會。1948年,斯大林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約瑟普·鐵托關系惡化,遂引起蘇南交惡,南斯拉夫被蘇聯從社會主義陣營中清除。同年,阿爾巴尼亞也與南斯拉夫斷絕關系,投向蘇聯陣營。期間斯大林曾多次派遣特務暗殺鐵托,可均未成功。1949年,由于斯大林和鐵托不再援助希臘共產黨參加希臘內戰,希臘民主軍敗給了由英國和美國支持的希臘國民軍,喪失了對希臘的控制權。
②中國和朝鮮
二戰爆發前夕,蘇聯曾與1937年8月20日與剛剛開始全面的抗日戰爭的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為抗日戰爭提供武器和物資援助,并派遣空軍戰斗機志愿隊助戰,1941年初斯大林與日本帝國簽定《蘇日中立條約》之后,蘇聯戰斗機志愿隊拋棄中國回蘇。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在蘇聯保證“不干涉新疆事務,不在中國東北長期駐軍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國共產黨及其所屬一切武裝”的條件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具有國際法主體地位的主權獨立國家(外蒙古獨立)。
1946年國共談判的努力宣告失敗,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1949年,中共擊敗國民黨奪取了中國大陸地區的控制權,并于10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2月,蘇聯與中國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與中國結盟并為之提供經濟援助,但是與此同時,向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索取了很多屈辱性的讓步,包括外蒙古的獨立等。
1950年1月,在蘇聯和美國撤出在朝鮮半島的駐軍后,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鮮勞動黨領導層對局勢的分析和他們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毛澤東則認為此時打仗時機不好。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迅速擊潰準備不充分的大韓民國的武裝力量韓國國軍,占領了韓國首都漢城。而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在隨后參戰,于9月份通過仁川登陸而擊退了南下的朝鮮人民軍后,于10月7日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毛澤東希望立即出兵援朝,并要求蘇聯提供空軍支援,而斯大林懼怕與美國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也懷疑毛澤東出兵的誠意和效果,故一開始要求取消出動空軍。10月中旬毛澤東最終決意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支援朝鮮,斯大林從1950年12月也開始派遣蘇聯空軍的精銳戰斗機飛行員到朝鮮秘密支援,蘇聯飛行員被命令必須身著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服,而且空中行動范圍被嚴格限制,只被允許在鴨綠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帶上空作戰。1953年7月27日,參戰雙方,由南日大將為首席談判代表的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代表團,和由馬克·克拉克為首席談判代表的聯合國軍與韓國國軍的代表團,最終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結束了戰事。。
逝世
1953年1月,斯大林的私人醫生維諾格拉多夫在醫生案件中被逮捕。之后斯大林拒絕醫生接近,身體狀況逐漸變差。2月28日晚,斯大林和拉夫連季·貝利亞、格奧爾基·馬林科夫、尼基塔·赫魯曉夫和尼古拉·布爾加寧在自己的私人別墅里舉行宴會,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4點鐘才將客人送走。3月1日白天,警衛員始終未見斯大林走出房間。由于斯大林平日里命令守衛不得打擾他的生活,警衛員直到晚上10點才以送郵件的名義進入房間,結果發現斯大林癱倒在小餐廳里,意識尚存但不能正常說話。警衛馬斯大林扶到沙發上,并迅速聯系了醫生和政治局成員。斯大林陷入了嚴重的中風,他右手癱瘓,雙腿失去知覺,失去語言能力,心臟和呼吸活動出現嚴重障礙。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亡,活了74歲。化運動。1961年10月31日,斯大林的遺體從列寧墓中移出來火化,骨灰埋在了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墻下。
斯大林遺體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病逝,蘇共中央決定,將斯大林的遺體防腐處理后用水晶棺安葬在列寧墓之中。1961年十月革命節前夕的一天深夜,斯大林的遺體被火化后掩埋在列寧墓后面、克里姆林宮圍墻腳下重新安葬。
斯大林遺體遷出列寧墓,遷入蘇共中央領導人的墓群之中。這表明斯大林不能享受像列寧那樣的最高領袖地位,而只能把他等同于蘇共中央其他領導人。
斯大林的棺材被放入墳坑以后,上級命令把一卡車混凝土澆在上面,將他牢牢蓋住,以防有人盜墓。
看了“斯大林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斯大林的生平簡介
2.歷史人物斯大林簡介
3.軍事家斯大林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