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應玚的簡介
應玚,字德璉,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東漢應玚的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東漢應玚的簡介:
應[yīng]玚[yáng](177—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父名應珣,官至司空掾(掾為古屬官之通稱)。與其弟應璩齊名,兩兄弟的作品合為一集《應德璉休璉集》。
應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后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玚為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應玚出身于書香門第,應玚的祖父應奉才思敏捷,能“五行俱下”,著有《后序》十余篇。其伯父應劭博學多識,撰述甚豐。有《風俗通》百余篇。二人均是當時的儒者,而應玚的父親應珣也因其才學著名,任司空掾官職。
應玚自幼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詩學文章自然大為長進。但因他生逢亂世,到處飄零,雖躊躇滿志而壯志難酬。
應玚的弟弟應璩,字休璉,也是一個文學家。他和其弟應璩在當時均被稱之為汝南才子,兩兄弟的作品合為一集《應德璉休璉集》。
應玚初來鄴都時,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經常邀他和眾人一起宴游吟詩,曹操聞其名,任命他為丞相掾屬,后又轉平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玚為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玚與徐干、陳琳、劉楨皆卒于疫疾。
應玚出身于書香門第,應玚的祖父應奉才思敏捷,能"五行俱下",著有《后序》十余篇。其伯父應劭博學多識,撰述甚豐。有《風俗通》百余篇。二人均是當時的儒者,而應玚的父親應珣也因其才學著名,任司空掾官職。
應玚自幼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詩學文章自然大為長進。但因他生逢亂世,到處飄零,雖躊躇滿志而壯志難酬。
應玚的弟弟應璩,字休璉,也是一個文學家。他和其弟應璩在當時均被稱之為汝南才子,兩兄弟的作品合為一集《應德璉休璉集》。
應玚初來鄴都時,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經常邀他和眾人一起宴游吟詩,曹操聞其名,任命他為丞相掾屬,后又轉平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玚為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玚與徐干、陳琳、劉楨皆卒于疫疾。
個人影響
應玚長于賦,有文賦數十篇,詩作不多。代表作《待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一首,音調悲節,多寫離居飄零之感,曹丕說應玚“和而不壯”,又稱贊他說:“常悲然有述作意,其才華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可見他為曹丕所賞識。
應玚處于漢、魏戰亂時期,對人民的災難深感同情,在他的《靈河賦》、《愍驥賦》、《征賦》和《公宴賦》等作品中都有較深刻的反映。這些作品辭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他企盼國家統一的愿望。
在魏、晉文學史上,他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劉楨并稱“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鄴中(河南省臨漳縣)亦稱“鄴中七子”。
其傳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