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張儀簡介及故事
《羋月傳》里的張儀在歷史上到底有多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上的張儀簡介及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歷史上的張儀簡介及故事:
先要搞懂戰國時代的流行詞:“連橫”與“合縱”。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秦國位于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位于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一起對抗秦國,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各國所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于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
看過《羋月傳》中智商爆表、舌戰群儒的張儀,小編要跟你講講歷史上的張儀,其實更厲害。
真相:歷史上張儀究竟有多牛?
學歷:師從鬼谷子
官職:分別兩次拜相秦國、魏國
業績: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變六國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為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縱橫家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游說,可謂“一口傾國”,這其中最顯要的人物當屬主張“連橫”的張儀。據司馬遷《張儀列傳》記載,他曾師從于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
據記載,張儀年紀輕輕便掌握了縱橫家的看家本領,幾經輾轉后,他來到秦國,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被封為相,后來張儀出使各國,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首先破除了秦國和齊國兩個大國的聯盟,后來又先后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最后六國“合縱”聯盟終于被張儀拆散。
后來,秦惠文王因為張儀功勞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后來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秦惠王死后,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歷史上的張儀的故事:
故事1:張儀折竹
典出《拾遺記》。張儀年輕時替人家抄書,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子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冊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張儀折竹”形容勤奮刻苦學習。
看劇講史:《羋月傳》中被“移花接木”或杜撰的劇情
在《羋月傳》中,張儀的出現幾乎與羋月密不可分,但據史書記載,兩人之間并無交集。究竟電視劇中有哪些故情節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有哪些故事被編劇巧妙地“移花接木”?有哪些劇情是編劇杜撰?下面為你一一解密。
故事2:寫《玉女論》令人“大跌眼鏡”
歷史:
在歷史上,張儀曾出爾反爾,戲弄惹惱楚懷王。
楚懷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秦國想要攻打楚國,為了分裂齊楚“兩座大山”,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于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后,張儀出爾發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再慘敗于藍田,其后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于是走向沒落。
杜撰:
在《羋月傳》中,上述歷史也有精彩演繹,但楚懷王初次見張儀的情節卻是杜撰。尤其是劇中的《玉女論》,令人“大跌眼鏡”,絕非真實的張儀所寫。
劇中《玉女論》寫的是:
君子於玉比德焉,帝王於玉女比美人焉,天下美女,風情各異,有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者,有腰入束素,齒如含貝者……
這篇在歷史上并不存在的《玉女論》深得楚懷王的歡心,在加上張儀本人舌燦蓮花的一番講解,楚懷王對其封賞無數。
故事3:被鄭袖“搭救”變“搭救”鄭袖
歷史:
《戰國策》記載了“楚懷王拘張儀”的故事。張儀利用楚懷王寵妃鄭袖善妒的心理,讓她主動“搭救”自己逃脫。
楚懷王拘留張儀,準備殺了他。佞臣靳尚一面對楚懷王進讒言,一面欺騙鄭袖,說,秦王為了搭救張儀,將給楚王送上美女來作為交換。鄭袖害怕會失寵,便想方設法說服懷王放了張儀。
杜撰:
在《羋月傳》中,張儀與鄭袖的故事與歷史不符。劇中講述了張儀為了達成破壞秦魏兩國的關系,利用鄭袖爭寵的心理,為其出謀劃策,其計陰險狠毒。
其實在歷史上,鄭袖暗算魏美人確有其事,但并非是張儀獻計。
在《戰國策》中就有“魏王遺楚王美人”的故事。楚懷王寵幸魏國送來的魏美人,令鄭袖心生嫉妒,她假意與魏美人親近,在博得對方信任后,騙她說楚懷王討厭她的鼻子,并“提點”她常掩鼻以“遮瑕”。此舉引得楚懷王不解,鄭袖故意挑撥,告訴楚懷王,魏美人掩鼻是因為懷王身上的異味。懷王大怒,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致其香消玉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