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的簡介及故事
趙高從一名宦官(非太監(jiān))起家,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趙高的簡介及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趙高的簡介及故事:
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中國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著名宦官(一說并非宦官)。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一說趙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一說趙高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趙高發(fā)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秦始皇大兒子扶蘇的兒子)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趙高從一名宦官起家,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故陸賈嘆曰:“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指秦朝滅亡)”而《戰(zhàn)國策》的編者劉向更是直言不諱:“秦信同姓(即宗室,這里指趙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國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趙高還是秦漢時期的書法大家,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云:“趙高作《爰歷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三朝書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趙高。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謂趙高“善大篆”。唐·張懷瓘《書斷》卷上《大篆》日:“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著有《爰歷篇》六章。
【沙丘政變】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雖然他一生都在尋求著所謂的長生不老的秘方且“討厭別人談到死”,但仍然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運作規(guī)律。隨著病勢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當務之急是趕快確定立儲之事。他將二十幾個兒子一一進行比對,覺得胡亥雖然最得他的疼愛,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無能,不成器;長子扶蘇雖屢屢與自己政見不合,但為人“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再加上大將蒙恬的輔佐,無疑會是一位賢能的君王。況且,依照嫡長子繼承制也應該傳位于他。當下始皇不再猶豫,召來兼管著皇帝符璽和發(fā)布命令諸事的趙高,讓他代擬一道詔書給長子扶蘇。時扶蘇正監(jiān)軍在上郡(今陜西榆林東南),始皇命他事托付給蒙恬,趕回咸陽主持喪事。這實際上已確認了他繼承者的身份。詔書封好后,始皇吩咐趙高火速派使者發(fā)出,豈料的趙高假意允諾著,但是由于太子扶蘇與自己向來不合,擔心,太子扶蘇繼承帝位后,自己的個人地位不利,而幼子胡亥昏庸無知,若胡亥繼任帝位后,容易控制。因此暗中卻扣壓了遺詔。
七月丙寅,秦始皇駕崩于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西北太平臺)。丞相李斯鑒于皇上死于宮外而太子又未確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后大亂起來,也擔心秦始皇的諸多兒子紛紛起來爭奪皇位,于是封鎖了消息,將棺材置于辒辌車(古代可以臥的車,有窗戶,閉之則溫,開之則涼,后也用作喪車)內,隊伍所經之處,進獻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因此當時除了隨行的胡亥、趙高和五六名寵幸之臣知曉始皇已逝外,其余的人均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車隊停下住宿。趙高覺得時機已到,便帶著扣壓的遺詔來見胡亥,勸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權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早就夢想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只是礙于忠孝仁義而不敢輕舉妄動。聽趙高一番貼心之語,但仍還有些猶豫,嘆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還沒有詔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煩丞相呢?”趙高胸有成竹地說:“公子不必再瞻前顧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事沒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與丞相謀劃。”胡亥立即答應了。
李斯是秦朝開國元老之一。他跟隨始皇多年,協(xié)助始皇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趙高看出:只有爭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為此,他頗費了一番心計。趙高了解到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為不堪卑賤窮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雖然位居三公,享盡榮華富貴,但依然時時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會化為泡影。于是,他決定從李斯這個性格弱點發(fā)動進攻。
趙高徑直找到李斯,有恃無恐地對他坦言:“皇上駕崩一事,外人無從知道,給大公子扶蘇的詔書及符璽也在我那里,定誰為太子,全在丞相與高一句話,丞相看著辦吧!”
李斯大驚,聽出了他想篡詔改立的意圖。當下斷然拒絕,義正辭嚴地說,“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你怎么說得出口!李斯本來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顯貴。皇上現(xiàn)今將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給你我,怎么能夠辜負他呢!”
趙高見正面游說無效,便一轉話鋒,問道:“丞相,依你之見,在才能、功績、謀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蘇的信任程度這幾方面,你與蒙恬誰強呢?”李斯沉默半晌,黯然地說:“不及也。”趙高進一步試探道:“丞相是個聰明人,其中的利害關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職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時候,你還能得善終嗎?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實乃立嗣的最佳人選,希望丞相仔細度量度量。”
李斯此刻已心亂如麻,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終于向趙高妥協(xié),趙高知計已成,欣喜若狂,馬上與李斯合謀,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指鹿為馬】
李斯死后,趙高名正言順地當上了丞相,事無大小,都完全由他決斷,幾乎成了太上皇,漸漸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一天,趙高趁群臣朝賀之時,命人牽來一頭鹿獻給胡亥,說:“臣進獻一馬供陛下賞玩。”胡亥雖然糊涂,但是鹿是馬還是分得清。他失聲笑道:“丞相錯了,這明明是頭鹿,怎么說是馬呢?”
趙高板起臉,地問左右大臣;“你們說這是鹿還是馬?”圍觀的人,有的懾于趙高的淫威,緘默不語;有的慣于奉承,忙說是馬;有的弄不清趙高的意圖,說了真話。胡亥見眾口不一,以為自己是沖撞了神靈,才會認馬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道:“陛下祭祀時沒有齋戒沐浴,故至于此。”胡亥信以為真,便在趙高的安排下,打著齋戒的幌子,躲進上林苑游獵去了。二世一走,趙高便將那些敢于說“鹿”的人紛紛正法。
趙高見障礙已除,建議胡亥趕快回去繼承皇位。由于氣候炎熱,始皇的尸體已開始腐爛,一陣陣惡臭從車中傳出。為掩人耳目,趙高便命人買來大批鮑魚將臭味蓋住,一行人浩浩蕩蕩回到了咸陽,這才發(fā)喪,公告天下,不久舉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禮。太子胡亥稱帝,是為秦二世。趙高官被封郎中令,成為了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
【不得善終】
閻樂向趙高報告了胡亥已死的消息,趙高匆匆趕到現(xiàn)場,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璽佩上,大步走上殿去,仰仗著自己也有著嬴姓趙氏的血統(tǒng),準備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頭不從,以無聲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夢。趙高頓覺天旋地轉,他這才感到自己的罪惡達到了“天弗與,群臣弗與”的程度,只得臨時改變主意,將玉璽傳給了子嬰(子嬰的身世說法眾多)。由于秦的力量已大為削弱,子嬰只得取消帝號,復稱秦王。
子嬰早在當公子期間,就已耳聞目睹了趙高的種種罪行。被趙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過乃是一個傀儡而已。子嬰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轍,便與自己的貼身宦官韓談商定了斬除趙高的計劃。
原來趙高要子嬰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趙高便派人來請子嬰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嬰推說有病,不肯前往。趙高無奈,只得親自去請。等趙高一到,宦官韓談眼疾手快,一刀就將他砍死了。子嬰隨即召群臣進宮,歷數(shù)了趙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