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蔡倫發明了什么
蔡倫,出生于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被譽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那你知道蔡倫發明了什么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蔡倫發明了什么:造紙術
當時可供書寫的東西有竹簡、縑帛、赫蹏紙和麻紙。竹簡,制造簡單、成本便宜,但是太笨重;縑帛,制造工藝多、耗費人工,成本太高,無法普及;赫蹏紙,它屬于縑帛生產的附屬品,雖便宜但數量有限;麻紙,原料為麻,工藝簡單較為粗糙,一直都是醫生包裹中藥而用。于是蔡倫就想制造一種書寫材料能有竹簡的成本,縑帛的潔白,赫蹏的輕便,麻紙的原料。蔡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皇家織造坊的工匠們,眾人像看怪物一樣看著蔡倫,都認為他是癡人說夢!但蔡倫還是心有不甘,于是蔡倫就利用休息的時間走訪民間。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京師洛陽一連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剛過蔡倫就去民間探訪,這一次他來到了洛陽城外的洛河附近的侯式鎮向當地的工匠討教一些技藝,而在路過洛河邊的時候有好幾棵大樹腐爛倒地,書上還纏繞著一些破漁網,而在這些破書上,蔡倫驚奇的發現了一層赫蹏很相似的東西。蔡倫拿著這種東西向當地的村民求教。當地的村民告訴他,這三年來京師年年下大雨導致洛河水位上升,河邊的一些樹全部浸泡在河水里腐爛,過了幾個月書上就會自然形成這種東西。難道這是樹皮形成的東西?蔡倫忽然意識到這也許就是他苦苦尋找了數年的東西!
于是蔡倫就在洛河邊搭建了一個臨時的作坊用樹皮開始了他的實驗,為了模似樹皮腐爛的方式,蔡倫在洛河邊上修了一個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將樹皮投入池中浸泡;為了模似樹皮日曬雨淋的方式,他有將樹皮放在太陽地下暴曬,經過這兩道工序后樹皮變脆弱,然后用石臼將樹皮搗成漿,經過蔡倫欣喜萬分,然而它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蔡倫發現這種紙里面有一些細小的雜質存在,用手在紙上撫摸有明顯凹凸感,如何去掉這種雜質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劍時淬火的工藝,蒸煮!于是蔡倫在造紙的流程中首創了蒸煮的方法,這一次所造出的紙讓蔡倫欣喜若狂,這種紙不但成本低,而且潔白,輕硬,原料普遍。看著自己多年的追尋終于有了成果,蔡倫激動萬分。激動之余蔡倫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紙工藝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紙呢?有一天蔡倫經過河邊,看到婦女洗蠶絲和抽蠶絲的“漂絮”過程。他發現,好的蠶絲拿走后,盛夏的破亂蠶絲,會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層,而這一層曬干后,可用來糊窗戶、包東西,也可以用來寫字,這給了蔡倫很大的啟示。于是蔡倫又開始找來了破麻衣和破漁網進行實驗,最后發現用麻所做的紙雖然不如用樹皮的潔白,有些微黃,但是比起原來的麻紙幾乎是天壤之別!于是蔡倫將自己的造紙工藝流程記錄成冊。
蔡倫將自己制造出的紙進獻給了和帝,和帝提筆慢書,看著自己的書寫材料竟然是樹皮造出來的,和帝覺得非常新奇,于是在蔡倫的帶領下參觀了洛河邊上的造紙坊,當得知蔡倫是因為看到自己日夜閱讀竹簡而造紙時,和帝十分感動,于是下令全國推廣。
正當蔡倫準備將造紙術向全國推廣的時候,一個噩耗傳來,由于過度操勞國事,年僅二十七歲的和帝死了。和帝無子,所以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由于鄧太后對蔡倫的紙也十分喜歡,安帝元初元年(元年114年)鄧太后下旨封蔡倫為龍亭侯,邑三百戶。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經讓蔡倫十分疲憊,于是他繼承先帝遺志開始推廣造紙術,他向自己的家鄉傳授了全部的造紙術,由于紙的成本低廉,開始逐步推廣開來。
隨著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流,造紙術由中國傳到歐洲,很快便在全世界流傳開來,大大加快了人類的文明進程。造紙術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因此,蔡倫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蔡倫的成功,與他平時勤于思考,善于觀察,敢于嘗試是分不開的。
拓展:簡介
蔡倫,出生于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蔡倫的發明創新不止改進造紙術紙,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后世法”,“有蔡太仆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東觀漢記》和《后漢書》均記載蔡倫為“桂陽人”,但其籍貫長期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桂陽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陽縣人,一說為桂陽郡耒陽縣今湖南耒陽市人。但據實考證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在《東觀漢記》和《后漢書》中記載蔡倫為“桂陽人”指的是“桂陽郡人”并非指的“桂陽縣人”,由于在東漢時期耒陽縣(今耒陽市)是桂陽郡的管轄地,所以記載蔡倫為“桂陽人”。在今耒陽市存在蔡倫眾多物件與足跡,如“蔡子池”《水經注》載:“(耒水)西北經蔡洲,洲西即蔡倫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還有學術界名人陳壽群先生根據一些史記對蔡倫人生經歷的描述,改編而成《蔡倫傳奇》,其中描術了蔡倫與籍貫——耒陽一段奇緣經歷,所以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
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仆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陜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于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先生雖出身農家,但自幼聰明伶俐,善于觀察思考,神賜睿智!漢章帝劉炟即位后常到各郡縣挑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蔡倫很不幸地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做了太監,可憐當時年僅一十五。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于建初元年被提拔做了小黃門,此后做事倍加努力認真,因而又被提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即和帝,由竇太后聽政。蔡倫因替竇太后效力立功又被提拔為中常侍。
人物貢獻
公元105年,身為宦官頭目中常侍并兼任尚方令的蔡倫,“閉門絕賓,暴體田野”,歷盡千幸萬苦終于琢磨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造紙術,研制出了第一批用廢麻和樹皮做原料的植物纖維紙,從此天下莫不效仿。經過實踐的檢驗,蔡倫發明的“蔡侯紙”作為一種全新的書寫材料,很快被皇族顯貴和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雅俗共賞,獲得了朝廷的首肯和民間的普遍認同。
“蔡侯紙”以其輕薄、光滑、潔白、便宜易得、便于揮毫為特征,將流行于世千百年的竹簡木牘和絲質書寫品塵封,一場書寫材料的大革命摧枯拉朽。蔡倫就是這場大革命的領軍人物。這場革命首先從中國東漢開始,3世紀時波及到朝鮮,日本。
8世紀時,到了阿拉伯,十字軍東征后到歐洲,最后到了美洲。這場革命,就全球而言,雖然過程緩慢,但效果顯著,它推動了全球文明的發展,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功不可沒。引發這場世界大革命的就是中國的最杰出的人物蔡倫,引發這場世界大革命的核心事物就是極具個性特點的無他物可以替代的植物纖維紙。
世界震驚了—人們仰望著站在寰球峰巔上的蔡倫的英姿,對籠罩在他身上的神秘的光環揣度著,并由衷地贊嘆!中國的史書上講,漢武帝批閱奏章,每次必須由兩名大力士將奏章抬到龍案上去。這需要抬的奏章,就是由竹簡編成的“冊”。成語“學富五車”說的是戰國時宋國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出門講學訪友,必帶五牛車的書,后稱某人有學問為“學富五車”。實際上,五輛牛車拉的全是竹簡,它們合起來充其量不過幾本長篇小說的體量。
現在一個兜就背走了。此例足見無紙時代中國文化交流不易的程度。中國造紙術在西傳之前,西方世界的思想交流、文化保存和傳播也是極為艱難的,這種艱難的程度并不亞于中國的無紙時代。那時歐洲人主要是在經過加工的羊皮上寫字的,人們稱其為“羊皮紙”。
這種羊皮紙雖然光滑耐久,但是價格昂貴而且容易起皺。在古埃及的文化史上,出現了尼羅河岸的蘆草制成的“紙草紙”。印度則有棕葉制成的書寫品——貝葉紙。“紙草紙”、“貝葉紙”均不便流傳不便保管。所以美國的歷史學家Michael Hart說:“如果沒有蔡倫就沒有紙,我們很難想像今天的世界將會是什么狀況。”
歷史是辯證的,經驗和教訓都值得我們去探求,去總結,去吸取。嘗過無紙之苦,我們就會倍覺有紙之甜。蔡倫的造紙術是從12世紀到14世紀之間先后傳到歐洲諸國去的。歐洲從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而資本主義的產生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從而使歐洲的文明程度迅速增高。請注意,文藝復興的書寫載體—來自中國的造紙術和植物原料質地的紙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幫了大忙,使它如虎添翼。以西羅馬帝國滅亡為起始標志的歐洲中世紀是最野蠻的、人們思想被嚴重束縛的時期,這個保守落后的年代持續了千余年之久。
世界歷史告訴我們,正當歐洲千方百計捆綁人們手腳,大搞禁欲主義、大搞經院哲學和神學傳統教條的時候,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社會,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卻正在大行其道,民族文化正在以其為載體促進著國家的繁榮和進步。這一時期中,不乏“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應該說“紙文化”功不可沒。這一時期中,蔡倫發明的紙還惠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阿拉伯,對這些國家與地區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東方的中國日益發達,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遙遙領先。西方的歐洲日益滯后,國家衰微。中世紀末期造紙術傳到了歐洲,歐洲進步了,發達了,卻將原本發達的領先于世界的東方中國遠遠地拋在了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