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國母宋慶齡生平
宋慶齡是已故中國革命家及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第二任妻子。被國人尊稱為“國母”。1981年5月16日,全國人大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宋慶齡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歲。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民國國母宋慶齡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民國國母宋慶齡圖片
宋慶齡人物簡介宋慶齡(1893~1981)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艱苦斗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托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以后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后勝利。”她關于全國團結抗戰的思想,與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是相一致的。她并且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之后她
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于北京。
宋慶齡的思想信仰宋慶齡的青少年深切地受到過__的影響。宋家宗教氛圍濃厚,母親每日舉行家庭祈禱,送子女到主日學,并要求他們去教堂聽道。宋慶齡童年常跟隨母親不求回報外出救濟窮人,體悟基督__任何附加條件的“博愛”。
宋慶齡婚前一直被教導不可懷疑上帝的絕對權威,與孫中山結婚后,看到了另一個耶穌基督。宋慶齡對于孫中山作為_的理解,認為孫中山“從來沒有感覺到耶穌教義和他自己的主義之間有任何矛盾。對他來說,社會革命就是把__義付諸實施。”基督__提倡的平等與博愛,成為他們進行革命的武器。隨著年齡、閱歷和科學文化的提高,宋慶齡愈益淡化宗教觀念而強化國家、民族及社會的意識和責任感。
宋慶齡從1950年代開始有反__的言論,這與當時中國共產黨對宗教的態度有關。1966年,宋慶齡致函友人愛潑斯坦,在信中否認了孫中山是一個虔誠的_,明確表示她和孫中山倆人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但基督__中的自由、平等和博愛,以及犧牲、寬容等精神深深地留存心中。1978年,宋慶齡致函日本友人仁木富美子坦言:“在我頭腦中,還殘留著《圣經》的博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