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的歷史評價
諸葛恪是諸葛瑾長子,諸葛亮之侄,自小就有“神童”之名,曾在東興大勝魏軍,頗有建樹,但之后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諸葛恪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諸葛恪的歷史評價
孫權:“藍田生玉,真不虛也。”“恪剛愎自用。”
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
諸葛瑾:“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胡綜:“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
羊衟:“元遜才而疏,子默精而狠,叔發辨而浮,孝敬深而狹。”
張緝:“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求不得死乎!”
鄧艾:“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於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而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
童謠:“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于何相求成子閣。”
臧均:“恪素性剛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靜邦內,興功暴師,未期三出,虛耗士民,空竭府藏,專擅國憲,廢易由意,假刑劫眾,大小屏息。”
孫登:“諸葛恪才略博達,器任佐時。”
孫休:“恪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能;受讬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
陳壽:“諸葛恪才氣干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周公無觀,況在於恪?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陸遜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江表傳》:“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孫盛:“恪與胤親厚,約等疏,非常大事,勢應示胤,共謀安危。然恪性強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 入,豈胤微勸,便為之冒禍乎?”
虞喜:“夫讬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兼二至而管萬機,能勝之者鮮矣。自非采納群謀,詢于芻蕘,虛己受人,恒若不足,則功名不成,勛績莫著。況呂侯國之先耆,智度經遠,而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見拒,此元遜之疏,乃機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義,廣諮當世之務,聞善速於雷動,從諫急於風移,豈得隕首殿堂,死兇豎之刃?世人奇其英辯,造次可觀,而哂呂侯無對為陋,不思安危終始之慮,是樂春藻之繁華,而忘秋實之甘口也。”
葉適:“諸葛恪先討山越,后筑東興,功效不可掩矣。然推此而遂欲施于天下大計,則覆宗廢立,傾辱其國,嘗不旋踵者,天下之計,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恪智小不足以知之,慮近謀遠,勢當然爾。然當時議論,徒能毀其已敗,則亦無所取。”
胡三?。?ldquo;恪自謂其才足以辦魏,不欲以賊以遺后人,吾不知其自視與叔父亮果何如也?孔明累以攻魏,每言一州之地,不足以與賊支久,卒無成功,齌志以沒。恪無孔明之才而輕用其民,不唯不足以強吳,適足以滅其身,滅其家而已。”
李贄:“諸葛恪不禁熬煉,不濟,不濟,有愧令叔多矣!”
鐘敬伯:“諸葛格妄作妄為,累及三族,有愧令叔多矣。”
何焯:“元遜但知忠武頻煩出師,而不規其務農殖谷,閉關息民,三年而后南征,還師之后,又蓄力一年,乃屯漢中,其明年始攻祁山耳。惡有狃于一勝,主少國疑,群情未一,遽圖輕舉乎?是役也,雖克新城,歸將不免,而況違眾玩寇,弗戢自焚,釁非馬謖,不請貶三等,謝創夷之眾,塞同異之口,乃更思興作,愈治威嚴,虹繞鼈鳴,身分族赤,畫虎類狗,元遜之謂也矣。”
張敦頤:“諸葛恪為政,首侵邊以怒敵,東興之戰幸捷,顧不能持勝,復違眾大舉,一敗涂地。恪既喪軀,而孫氏之業因以衰焉。”
余嘉錫:“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繼以瞻、恪、靚,皆有重名。故渡江之初,猶以王、葛并稱。”
諸葛恪得驢
這是一篇文言文歷史故事,說的是諸葛恪如何用他的聰明才智把父親的窘迫轉危為安的故事。運用了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從側面襯托出諸葛恪的聰明,可以看出諸葛恪是個才思敏捷、善于應對、聰明機智的人。
原文:葛恪字元遜,諸葛亮兄瑾之長子也。恪父瑾面長似驢。一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以紙題其面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權乃以驢賜恪。
看了“諸葛恪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諸葛謹的歷史評價
2.諸葛恪專權的歷史事件
3.丁奉的歷史評價
4.步騭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