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的序幕:火燒博望坡
火燒博望坡,很多電視劇都對這一場戰爭進行著重描繪。因此這一場戰役也成為《三國演義》中的經典場面。接下來就隨小編去看看:諸葛亮的成名戰火燒博望坡,揭開三國爭霸的序幕!
火燒博望坡發生背景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原先與關羽、張飛失散的劉備借此機會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當地領袖劉辟、龔都等,企圖于曹操背后發動奇襲;然而翌年(公元201年),于官渡和倉亭大獲全勝的曹操,決定回頭鏟除位于背后的威脅,劉備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荊州投靠劉表;獲得劉表賞識的劉備,則被委以守衛荊州北方的重任,駐屯于南陽新野。
火燒博望坡戰役經過
博望在三國時屬宛北重鎮,南北長45里,東西寬15里,有“45里博望屯”之稱。當時,魏相曹操為了南征吳蜀,在博望屯積了大量糧草,準備取荊州、平東吳。糧草由大將夏候惇領十萬精兵看守。因為博望屯城墻很薄,曹操設計讓軍士在四周均圍以此地生長的柘刺林,密不透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以為萬無一失。
諸葛亮不愧為著名軍事家,他探知博望情況后,定下了火攻博望的作戰計劃。當年秋季,他命人收集大量草籽,并以泥土相拌,制成彈丸備用。時值隆冬,諸葛亮命張飛率人用彈弓將彈丸射進柘刺林中。次年一遇雨水滋潤,草籽發芽,生長茂盛。又值降冬,雜草枯干,遇火即燃。
此時諸葛亮兵分兩路,命關羽帶兵埋伏陰山,張飛、趙云率軍暗將博望圍上,萬千火箭一齊射入柘樹寨中,枯草見火即燃,風助火勢,噼啪作響,一時間柘刺林頓成火海,頃刻把45里博望屯燒得如同白晝。魏軍糧草全被燒毀,夏侯惇率其守軍焦頭爛額地追擊,又被關羽伏兵殺得落花流水,倉皇敗回許昌。值此,蜀軍大獲全勝。
曹操本想先干掉劉備,然后吞荊州,再平復東吳,但由于在火燒博望坡一戰中損失巨大,讓曹操看到了諸葛亮的才能和謀略,因此當曹操率領數十萬大軍將劉備趕到江夏之后,沒敢進一步對劉備下手,而是將目標轉向了孫權,雖然諸葛亮的第一站火燒博望坡不是大型的戰役,但至少讓曹操在之后的一年內沒敢輕易對劉備下手,這對歷史戰局來講,意義非同小可。
此為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可謂是牛刀小試,一戰收服人心,一戰揚名天下,一戰改變戰局。隨后諸葛亮二燒新野,三燒赤壁,“三把火” 燒出了個“三國鼎立”。在后世的考古活動中,此處曾出土折戟斷鏃和土層中燒壞谷物的灰燼,經考證為三國時遺物。博望古戰場遺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樹,高5.9米,粗2.2米,虬枝盤旋,相傳為火燒博望坡時的唯一幸存之見證,所以人們稱其為“三國柘”。
此樹雖歷經千年風霜雨雪,仍生機盎然,增添著新的年輪,接受四方游人的禮贊。柘刺為灌木,能長成大樹,卻是罕見。此樹樹體中間一分為二,北半部枯死,皮質不存,木質裸露,枝杈錯落,扭曲虬蟠,疏枝橫空;南半部,老態龍鐘,質感蒼勁,綠葉吐翠,輕盈嬌妍。游人至此,仰望柘樹之奇,無不贊嘆,稱頌大自然的神奇。
在樹之東側,立有仿佛自然天成的一座不規則的大理石碑,碑文節錄了《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中有關火燒博望屯的內容。游人立于碑前,閱碑思古,一場火燒博望屯的戰爭場面,仿佛就在眼前。
火燒博望坡戰后影響
劉表雖有襲取許都之心,然經此一役,劉表再無主動出擊之作為。日后劉備雖勸劉表趁曹操遠征柳城之際出兵,南陽博望坡之戰但劉表卻不允許,終致錯失問鼎中原的良機;也在其死后,荊州的基業瞬間被曹操所占據,迫使劉備必須尋求江東孫權的幫助,促成后來的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