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大將丁奉簡介
丁奉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將領,他的出生年月已經不可考了,只知道他出生于廬江。丁奉也是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從小丁奉便十分的聰慧,在他少年時期便展示了出色的軍事天賦,為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歷史上真實的三國大將丁奉
丁奉原本只是一名小兵,但他卻有著十分出色的軍事才能。三國時期,最不缺的就是戰爭了,年少的丁奉在戰爭中屢建奇功,驍勇善戰,很快的便升了官職,成為一名小將。成為小將后的丁奉更是努力,在之后的日子里多次參與戰爭,并取得勝利,深得當時皇帝的喜愛。公元前252年即太元二年,吳國皇帝孫權因病去世,他最小的兒子孫亮繼承了皇位,而丁奉也因功績被封為大。成為大后,丁奉并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更加盡心盡力的輔佐新帝。也是在這一年,吳國與魏國發生了戰爭,丁奉親自領兵出戰。當時吳國的將領們并不將魏國放在眼里,認為他們只是烏合之眾,但只有丁奉認為要謹慎作戰。丁奉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戰計劃,最后成功取得戰役的勝利。
公元258年即太平三年,年僅十六歲的皇帝孫亮去世,其兄孫休繼位。當時的丞相孫綝獨攬大權,不將新帝孫休放在眼里。于是,新帝孫休就聯合丁奉、張布等人,成功將孫綝鏟除。公元264年即永安七年,皇帝孫休去世,丁奉等人迎立孫皓為帝。丁奉一共經侍奉過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丁奉于公元271年即建衡三年,因病去世。
三國大將丁奉雪中奮短兵的故事
丁奉作為三國時期吳國的將領,他一直盡心盡力的輔佐皇帝,為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丁奉從小便十分的聰慧,有著他人所無法比擬的軍事天賦。憑借著自己杰出的軍事才能,丁奉多次取得戰役的勝利,成為朝中的肱股之臣。那么,丁奉雪中奮短兵講的是什么故事呢?
公元252年即太元二年,這注定是一個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正是在這一年,吳國的皇帝孫權因病去世,其最年幼的兒子孫亮繼承皇位,成為一國之君。丁奉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戰場上屢建奇功,獲得新帝的賞識,被封為都亭侯。也是在這一年,魏國派兵進犯吳國。當時,皇帝派吳國的太傅諸葛恪前去抗敵,以諸葛恪為首的吳國將領都不將魏國放在眼里,認為只要大軍上岸,魏國就會不戰而逃的。但這些人中并不包括丁奉,他并不贊同其他將領的意見,他認為不能指望敵人不戰而逃,而是應該主動出擊,占據有利位置。
但當時吳國軍隊的統帥是諸葛恪,但諸葛恪并不認同丁奉的建議。無奈之下,丁奉只能自己獨自帶領三千士兵向前行軍。當時的天氣環境十分的惡劣,刮著凜冽的北風,下著大雪。當丁奉看到了魏國的先行部隊時,他對自己的士兵們說道:“現在已經到了立戰功的時候了。”士兵們都被丁奉所激勵,大家紛紛脫去盔甲,然后手中拿著短兵器。魏國的士兵看到他們這個樣子,都認為自己會贏,也沒有多做防備。結果可想而知,丁奉所率領的軍隊獲得了戰役的成功,丁奉為吳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以上就是丁奉雪中奮短兵的故事。
三國名將丁奉死后墓在哪里
丁奉原本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兵,但他憑借著自己極為出色的軍事天賦,在戰場上立下了無數的功勞,最后位極人臣,深得皇帝的信任。丁奉在歷史上是一個極為長壽的存在,他一共侍奉過四位吳國的皇帝。那么,吳國的四朝元老丁奉死后又被葬在哪里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271年即建衡三年,丁奉因病去世。丁奉墓位于今安徽省廬江縣的西門外。大丁奉墓是在1953年時被當時的考古學家發現的,丁奉墓共占地160多平方米,由青磚堆砌而成,整體氣勢恢宏。在丁奉墓的墻壁上還可以發現有古代錢幣花紋的幾何圖案,看來當時在修建丁奉墓時一定是極為用心的。
三國時期,天下豪杰大量涌現,丁奉就算其中的一個。丁奉生于公元186年,有著旁人所不能比擬的軍事才能。丁奉從一名小兵做起,他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最后終于被當時的吳國皇帝孫權賞識,被冊封為偏。丁奉為人小心謹慎,即使是被封為了,他也不驕傲自滿,而是更加謙虛。公元252年即太元二年,這是一個多事之秋。當時的皇帝孫權去世,其小兒子孫亮繼承大統,成為一國之君。而當時的魏國派兵攻打吳國的東興,因為吳國將領之間的意見不合,無奈之下,丁奉獨自一人率領三千士兵前去迎敵。最終,丁奉憑借自己出眾的軍事天賦,僅僅靠三千士兵就打敗魏國的軍隊。
丁奉的壽命極其的長,在他死后,為了紀念他為吳國所作出的貢獻,當時吳國的皇帝孫皓為他建了丁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