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獸麒麟
麒麟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傳統(tǒng)祥獸,性情溫和,傳說壽命兩千余年。古人認(rèn)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zhèn)涞娜恕?人都把麒麟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并稱五大祥獸,其實并非麒麟,乃是黃龍。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上古神獸麒麟,希望對你有用!
上古神獸麒麟圖片
上古神獸麒麟起源簡介
麒麟,中國傳統(tǒng)祥獸,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神物,中國神話中的獨角獸,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dāng)作仁寵,雄性稱麒,雌性稱麟。麒麟與貔貅的區(qū)別: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貔貅是兇猛的瑞寵,且護主心特別強,有招財納福、鎮(zhèn)宅避邪作用,它以財為食的,能食四方之財。民間一般用麒麟主太平長壽,用貔貅來主招財、鎮(zhèn)宅、辟邪。麒麟和貔貅因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禮儀中,被制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麕,也可以寫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馬;圓的頭頂,有一對角。但據(jù)說麒的開頭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的意思是有毛的動物。)
麒麟是中國古人創(chuàng)造出的虛幻動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yōu)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gòu)上。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guān)于麒麟的故事雖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都實實在在地?zé)o處不體現(xiàn)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從古至今不乏有能人志士將麒麟的形象以各種形式展現(xiàn)出來。自青銅文化興起后,銅雕麒麟也變得更加廣受歡迎,以銅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觸及可摸,這樣麒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變得更加明確。
上古神獸麒麟形象寓意
麒麟送子紋,是古代吉祥圖案。唐杜甫《杜子部草堂詩箋•徐卿二子歌》:“孔子釋氏親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兒。”故民間流傳“麒麟送子”的民俗源遠(yuǎn)流長。紋樣有天真的兒童騎麒麟背上的,有的手持石榴或蓮花,身著“命服”;有手托“笙”或如意的,形象都聰明伶俐。
上古神獸麒麟作用
一、麒麟最擅長化解三煞、五黃煞、天斬煞、穿心煞、鐮刀煞、屋角煞、刀煞白虎煞、二黑病星符。當(dāng)陽宅遇到上列煞氣,致家人居住不安、損人破財家庭不和、車禍、血光、離婚等麒麟鎮(zhèn)之可保平安。麒麟是仁慈之獸,懲奸除惡保護好人。好人按奉保護之,惡人供奉反懲處。
二、麒麟鎮(zhèn)宅化煞能力最強,安奉之人要常感念鎮(zhèn)護之情。在家中擺上一對,放時頭朝門或窗外,能夠消災(zāi)解難,驅(qū)除邪魔,鎮(zhèn)宅避煞,催財升官,還有添丁之用。它與獅虎不同之處就是它不傷好人。
三、麒麟在風(fēng)水中就象萬金油,旺財,鎮(zhèn)宅,化煞,旺人丁,求子,旺文等,各方面都可以使用。并且麒麟擺放在室內(nèi),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對好人起到保護作用,但對壞人卻疾惡如仇,如發(fā)現(xiàn)壞人,它就會咬,因此家中擺放銅麒麟,可以旺事業(yè),化小人,制壞人。麒麟主正財,旺事業(yè),催富貴,辟邪化煞,因此,在室內(nèi)擺放一對開過光的銅麒麟,會給你帶來家庭,事業(yè)等各方面的祥瑞。
四、辟邪擋煞的用途,如門前見長廊直沖大門,犯了穿心煞。可用一對銅麒麟擋之,如果“煞氣”弱,走廊不太長,可用一只銅麒麟來擋煞。
五、有化解犯太歲的用途,犯太歲是按流年的所屬而排在不同的方位,我們每年在通勝都可以查得到。例如:屬牛的人犯太歲方位在西南方,屬虎的人犯太歲,太歲亦在西南方,解犯太歲須用二只銅麒麟為佳,放置在室內(nèi)的犯煞之位,頭朝犯太歲方。
六、有將家運轉(zhuǎn)好、災(zāi)禍減輕用途。麒麟是吉祥的代表,將其安放在家中,鎮(zhèn)宅辟邪,增添家中吉祥的作用,不單令屋主事業(yè)順暢,連帶財運亦會好轉(zhuǎn)。除此之外,銅麒麟還能替主人擋去滯運的霉氣。一般用于轉(zhuǎn)運的銅麒麟最好是經(jīng)過開光的,其力量才能發(fā)揮淋漓盡致。
七、有化解白虎的效用。在家居的白虎方位,安放一對銅麒麟,可化解白虎方的兇性,令宅內(nèi)居住的人平安,特別是白虎方外面的煙囪或尖銳之物沖射到,更加要安放已開光的銅麒麟。
上古神獸麒麟的歷史記載之西狩獲麟
“西狩獲麟”發(fā)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地。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首先見于戰(zhàn)國成書的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春秋》:戰(zhàn)國史學(xué)家公羊高撰寫的《公羊傳》和谷梁赤撰寫的《谷梁傳》,也都記載了這方面的內(nèi)容。與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義》中又注:“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巨野是也。”《兗州府志·圣里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后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西狩獲麟”發(fā)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七十一歲,從此已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jì)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傳說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懷了孕,祈禱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rèn)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于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一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于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孔子死后,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fēng)詩》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的詩句。